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诗经》以“比”、“兴”入诗,使诗歌组成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情景相生、物我浑然、思与境谐而促成了诗歌章句的新的建构。《诗经》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律格局,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模准。  相似文献   

2.
<正>《诗经》诸诗是配乐的歌词,也就是说《诗经》最初是有曲谱的,可惜后来亡佚了,所以,我们今天对《诗》乐的研究只能依靠诗歌本身的音律了.一般说来,披乐入诗,以声传情,诗的音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只称《诗》。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诗》是最早列为"五经"的经典之一,始称《诗经》。《诗经》这部典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六部经典("六艺")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而且被誉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堪称中国自古以来"开宗的第一声歌"(闻一多先生语)。一、《诗经》概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今天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4.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5.
我国素有“诗国”之誉。先秦时期产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今天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其间诗家选出,卷帧浩繁,绚丽的诗篇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6.
“如履薄冰”,见于《诗经&#183;小雅》。诗中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在告诫人们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7.
<正>“熟参”、“妙悟”、“兴趣”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熟参”汉唐以来名篇,经“妙悟”而达于“兴趣”,正反映了诗人学诗与品诗、作诗、诗而入神的三种审美境界.严羽以禅喻诗,深得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之奥妙.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所云:“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诗经·蒹葭》诗中的关键词“苍苍”“萋萋”“采采”“溯洄”“溯游”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本院现用教材和国内一些权威教材对它们的注释错误,给出了这些词以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从儒家中分化出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他精通军事,力主“非攻”,提倡“救守”,著有《非攻》、《备城门》等诸篇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与军事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非攻”说为核心的正义与人道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辛弃疾以其一生精力所迸注,发之于词,雄深雅健,光耀千古,历来论者甚多。而其诗却为人所冷落。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以为稼秆《送别湖南部曲》诗“悲壮雄遒,惜为长短句所掩”,然仅寻章拈句之论。窃以为考察其诗歌特征及其情趣,可对全面研究辛弃疾伸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又叫《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贯穿了西周初叶至春秋五、六百年的漫长时期。周人本是古老习于耕作的姬姓部落,公刘时期逐渐强盛,至文王、武王时期,更是所向无敌,灭殷朝,建西周,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因厉王、幽王倒行逆施,激起国人不满,于是杀幽王,立平王,东迁洛阳,称东周。自此,绵延256年的西周王朝进入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  相似文献   

12.
<正>“写忧而造艺”,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一种富有普遍规律性的艺术创造观点。在那篇很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论文中,钱先生说: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见《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3.
<正> 历来,人们对宋初西昆体诗,多数抱着贬抑的态度。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中也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他们自以为是学习李商隐,实质上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多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  相似文献   

14.
<正>予读杨乾坤先生杂文《恐怖气氛中的文字惊恐》(载《西安晚报》1996年4月23日副刊),见文中引有两首题壁诗,其一因诗而化险为夷,其一因诗而引火烧身,殊觉“诗能避祸能招祸”,特录以存查.  相似文献   

15.
<正>《易经》言:“天地(纟因 纟日皿),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充分肯定了男女两性之爱在人类起源上的重要意义。两性审美与人类文明同步发生。《诗经》三百零五篇,以两性审美作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诗经》以声传情离不开轻音重音的组合和汉语自产生以来平声仄声的轻重的问题,分析了《诗经》四言力求保持自然语音组合的多种轻重律建构形式及其主要、特殊模式在该诗中的整体效应,并且尝试阐述了《诗经》时代是以五音——宫、商、角、徽、羽来确定语音的轻重强弱的.  相似文献   

17.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而对元代诗歌的批评更具有兼容性、不平衡性的特点。本文仅以《总目》对金元诗歌批评为主,对诗歌批评内容、特点和所体现的诗学观进行简要论述,并简析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环境和创作意图新探《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近三千首诗.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散发着瑰丽的异彩。其中有两首脍灸人口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最突出。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这广为传诵之中。反映出广大群众对这两首诗的喜  相似文献   

19.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如此描述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老北方河流。如今,伴随着《诗经》中悠悠淇水的千古传唱,在这条素有"北国漓江"之称的淇水之滨,国内第一个以《诗经》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淇水诗苑",以其独具匠心的风格呈现在游人面前。打造这一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精品工程的就是河南省鹤壁市优秀退伍军人、鹤壁市绿苑园林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明阳。  相似文献   

20.
“诗无达诂”,优秀诗歌的艺术魁力总是历久弥新的.今天再次阅读曹操的《短歌行》(第一首)时,我们依然会为他“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文采而倾倒.大凡好的诗作,莫不从情、志、理、趣诸方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索.《短歌行》正是充分发挥了汉乐府诗“歌以咏志”的特色,以廓大的气魄,沉雄的韵味,富有哲理性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探求,包涵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