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严重挫折项英作为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这项突围的行动和战斗。长期以来,在项英所应承担责任的问题上。史学界存在较大争论,甚至有人把项英的错误看成是事变中我军失利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应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事实求是地客观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澄清厉史事实也才能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本文试图从传统观点对项英的三点错误:进行评析,以期给项英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进行大举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笔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根源在于国民党蓄意制造、精心策划的反共阴谋,曹甸战役只不过是导火线;皖南新四军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情势,造成北移行动被迫后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项荚不愿北移;叶挺与项英的关系微妙,但这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造成的;战场指挥不当和地形气候原因,也是新四军行动失利的重要因素;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开对国民党的幻想,成为新四军乃至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全国抗战后,国民政府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军饷、被服、医药器械、武器弹药等,相互形成的给养关系一直是国共关系的晴雨表.其间,双方虽常有"增发"与"限增发"、"克扣"与"反克扣"之争,但1940年"皓电"限期后,国民党断然停供,将北移列为恢复给养的前提.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虽同意北移,但不断请发给养.直至事变...  相似文献   

4.
项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项英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时期,如何评价他在这一时期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经有过不同的评价。在1941年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及其主要领导人对于项  相似文献   

5.
新四军活跃在苏、浙、皖三省,一直是蒋介石的心病,惟恐抗战胜利后,华东重镇为共产党所掌握。1940年10月,蒋介石就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中共一面揭穿其限共反共的阴谋,一面又在军事上做出让步,至12月,江南新四军10万人马多已北移,惟有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9000余人,仍孤悬皖南,毛泽东对此一直牵挂在心,对其所处的劣境,一再予以警告,一再催促其从速北移。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说:中央调我回延安,我走了没有问题,在饶漱石同志、陈军长领导下,许多同志一定能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由于邓子恢长期在安徽工作,饶漱石代理政治部主任.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时成立华中军分会,刘少奇任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饶漱石担任华中局副书记兼华中军分会常委.  相似文献   

7.
一、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皖南事变发生之初,新四军立即在苏北盐城建立新的军部指挥机关,统一整编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各部,及时应对日伪军的“扫荡”与顽军(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全面挑衅。而当时的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前称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北连苏鲁战区,南接苏中、苏南,西通淮海区,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因此,盐城得失,对于刚刚遭受严重损失的新四军来说,关系极大。是时,刘少奇、陈毅等判断华中日、伪、顽三方势力即将对新四军采取军事行动,综合各方面形势,决定战略上仍坚持苏南、津浦路西及陇海路…  相似文献   

8.
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原副部长、少将、研究员王辅一的研究文集《为将帅书写辉煌》,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3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收集了27篇文章,计37万多字,分别记述了毛泽东、刘少奇、项英、陈毅、罗炳辉、黄公略等18位伟人、将帅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荣业绩。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为该书专门作了“颂扬我军业绩,书写将帅辉煌———为辅一同志文集题”的题词。本书是作者离休后,继出版《项英传》、《罗炳辉的故事》、《新四军简史》、《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后的又一新作。作者…  相似文献   

9.
经中央军委批准,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负责编辑整理的《项英军事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已于2003年10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项英军事实践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我党、我军历史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的老兵,感到非常高兴和由衷的欣慰。联想40多年来,有关项英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是非评价问题,我在掩卷之余,浮想联翩,并就此谈点个人的拙见。《文选》实录了项英参与我党、我军许多重要的历史活动和军事实践1898年5月,项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一个职员家庭,学徒出身。受…  相似文献   

10.
在群众性创建文明环境的活动中,某部党委要求每个干部职工从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等小事做起,叫响了“让文明跟着你走”的口号。笔者不禁为此叫好! 让文明跟着你走,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军人及预备役官兵、民兵的特殊要求。他们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就要切实做到走到哪里,就自觉把文明习惯和风气带到哪里。过去,我们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都是这样做的。文明跟着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走,这是军史上无与伦比的事实。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发扬我军的这一优良传统,自觉做到让文明跟着你走。  相似文献   

11.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早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河,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域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扼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红军部队如何迅速实现改编、如何快速抵达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战略筹划出动路线时,结合当时部队的实际情况,统筹考量后勤补给、渡口位置和群众基础等综合因素,最终选择从陕西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机关干部如何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风气和形象,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1935年5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会理地区,经过讨论决定继续北上,越过大渡河,夺取西昌,实现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 当时,北上渡过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即从沪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另一条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小道,即从沪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加强和改进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出发.提出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切实加强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中共中央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26页). 在1995年1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要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作为考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并加强对领导者选人用人的监督和考察是党中央为保证党的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用人环境.使大批年轻优秀干部迅速成长的重要举措.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重视并加强对领导者选人用人的考察谈一些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组建东北边防军,面对"联合国军"的大举北犯,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援朝,彭德怀率志愿军出国作战。实践证明,当年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决策是正确的,毛泽东在这一决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旋律催人奋进,正能量扬帆远航。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军队必须走在前列.民兵同样也要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8.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浙东、湘鄂赣、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统称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并有147个县和40余座城市。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年抗战中,共对日伪军作战24602次,歼灭日伪军448410人。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发展到刀…  相似文献   

19.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北华南联系之枢纽”,①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毛泽东称“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②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是在1938年春新四军组建集中特别是在徐州失陷前后就明确提出来了。是年11月6日结束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中”③的战略方针。根据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八路军在创建、发展和巩固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几大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为贯彻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东濒黄海,西起汉水,南跨长江三角洲,北至陇海铁路。该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发达,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华中就成为敌、顽、我三方必争之地。1940年上半年,蒋价五顽固派逼迫新四军撤出华中,退至黄河以北。中共中央在政治上据理力争,驳斥蒋价石之无理要求;在军事上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要求华中新四军部队提高警惕,做好反击顽固派军事进攻之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命令八路军第2纵队加速南下行动,会同苏鲁豫支队迅速进入蚌埠———宝应——盐城之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