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初投刘邦不受重用而离开汉军,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张良举荐之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被天下人耻笑。"读史鉴今,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逢人拉关系、遇事  相似文献   

2.
姜文华 《国防》2006,(4):72-73
在中国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卓越的军事家。其中, 有的长于运筹帷幄,谋划大计;有的擅长披坚执锐,统兵作战。但能够兼有二者之长,能文能武的,却为数寥寥,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家。韩信集谋臣与统帅于一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楚国故地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受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研习兵法。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韩信投奔项羽麾下。  相似文献   

3.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同年9月,项羽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举行起义,杀掉郡守,夺得兵权;项羽任裨将,拥有8,000兵众。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军攻赵,以重兵围巨鹿(今河  相似文献   

4.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5.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6.
正太行八陉井陉地理志考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以地形而得名。唐《元和郡县志》载:"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宋《太平寰宇记》亦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井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井陉,指井陉东口的土门关(古并陉关)。广义的井陉是地理概念,是指从井陉东口(河北开陉县土门关)到井陉西口(山西平定县故关、娘子关一线)的古驿道,基本与桃河并行。井陉古道两边  相似文献   

7.
姜文华 《国防》2006,(5):83-84
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佳话,一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公元前161年被封为条侯。细柳整军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也面临着匈奴的威胁。汉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驻扎在长安城外,以拱卫长安,即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以…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108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从长安城(今西安)皇宫里涌出一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由宦官、侍者、宫女以及护送士兵四五百人组成的队  相似文献   

9.
点将台     
上期答案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军攻鲁,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庄公采纳鲁人曹刿意见,不急于出击,待齐军三次击鼓进攻均未奏效而锐气衰竭时,鲁军乘机发起  相似文献   

10.
夏朝和田玉     
据古文献记载,从夏朝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玉文化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夏朝时期,大禹在完成治水工程后,曾大会诸侯于会稽,向天下执玉帛者(酋邦或古国)宣告治水成功。舜举行隆重仪式,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纯色和田青玉圭(礼仪中王侯执的镇圭),并向天祷告,以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禹继任帝位后,定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  相似文献   

11.
寺门之薪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刘錡任东京副留守,率王彦旧部八字军赴任。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闻金兵南下,其锋甚锐,遂与顺昌知府陈规共同守城御敌。这时金将兀术率10万之众包围了顺昌,人心惶惶不  相似文献   

12.
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陕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后迁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他“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尤其擅长骑射。(《汉书·赵充国传》)由于他生长在与羌、氏、匈奴等族毗邻、杂居的边地,故通晓西北各族民情。赵充国历经西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492年春天,在今伊朗高原上兴起的波斯帝国大举西侵雅典和爱勒特里亚。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将达提斯率舰队横渡爱琴海,  相似文献   

14.
在古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凯撒(公元前100~前44)。凯撒早年反对苏拉派,历任监察官、大法官、西班牙总督、执政官等职。前58年任内高卢(山南高卢,今意大利北部)总督,即开始他的征  相似文献   

15.
汉初韩信略定山西、河北的战争,其迂回夏阳、井陉背水为阵,在战争史上都是经典战例。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城、古关隘、古村落、古庙宇等遗址,碑刻、古井等遗物,地名的考证,结合文献史料、自然地形,辨析真伪,对多处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韩信进军路线进行确定。并绘制地图,力求透视这场战争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16.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背水为阵,以不满三万人的兵力大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一举平定赵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韩信背水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破赵之后,燕、齐等国闻风而靡,由此,刘邦始得专力攻项羽,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并最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但是,当年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在今何地?这次战役为什么能够以  相似文献   

17.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使人自然想起一代枭雄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乱世之中举义旗 项羽家世代为楚将,因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南),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最有名的将军,后来被秦国打败自杀,那时项羽才9岁。项羽全靠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很早就教项羽读书,可项羽刚刚学会点毛皮知识,就不愿再往下学了。后来项  相似文献   

18.
陈胜     
陈胜(?—前208年),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出身雇农,为我国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等900多人被征调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路上被大雨阻止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不能按期到达戍边。按秦律,这是犯了杀头之罪。陈胜认为:与其等死,不如举行起义。他和吴广等一起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决定起义反秦,从此点燃了封建社会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后,提出了“王侯将  相似文献   

19.
正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20.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