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涛 《军事史林》2014,(8):33-38
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由赣西南、闽西两苏区发展而成,包括28个县境、拥有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250多万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苏区,也是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10,(4):43-43
1928年10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赣西南苏区的吉安县东固区群众奋起抗争,依靠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率先成立了中央苏区首家消费合作社。次年11月,闽西苏区的上杭县才溪区也先后创办了14个专业消费合作社。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快就在中央苏区各地推广开来。截至1933年8月,中央苏区已建起了417个消费合作社.拥有8.3万名社员、9.1万元股金。  相似文献   

3.
1929年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和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所部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回旋于赣南、闽西开展游击战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红4军主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率领下,灵活巧妙地实施机动,多次打破敌人的“会剿”和进攻,使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大发展,创建了当时在全国最有影响的赣南和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并与湘赣革命根据地连接起来,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福建省将乐县当年是中央苏区根据地。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上又涌现出一位尚武拥军的好县委书记林传衍。 1996年,林传衍调任将乐县县长、县武委会主任,时值人武部刚刚收归军队,基础设施一穷二白,营院和办公楼异常破旧。林传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县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他多方协调,为人武部筹集到20多万元的建设经  相似文献   

5.
江西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全省有54个原中央苏区县、17个罗霄山片区县、25个贫困县,特别是有2900个贫困村和269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截至2013年末,全省还有346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9.21%。  相似文献   

6.
我军最早建立的军团是1930年6月中旬在闽西长汀成立的红1军团。该军团是以红4军为基础并集合闽西和赣西南的地方主力红军合编而成的。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先后转战赣闽边界,进入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3月,赣西南、闽西苏维埃相继成立。4月,中共闽西特委将闽西地区的红军合编,组成红12军。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饶平县人武部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央苏区县”拥政爱民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新时期双拥工作特点,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主动支援地方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先后3次被上级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军时期的闽西军区和福建军区的关系,在一些权威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福建军区由闽西军区改称,有的说福建军区与闽西军区没有关系.经考证,两者是同一个机构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名称,闽西军区即福建军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边境地区建立的闽粤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11月以后,在中共闽粤赣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三省边区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在反对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围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田会议以后,红军和游击队空前壮大。至1930年夏,在闽粤赣地区有赣西南第3军、第20军、第22军,闽西第12军、第21军,东江第11军。此外,还有寻乌游击队(后编为闽粤赣赤卫军)、东江游击大队、武北四支队等。上述闽粤赣边区工农武装斗争的发生和发展,为建  相似文献   

10.
1933年春,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的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进入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他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为巩固和加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发展工人运动和红军力量、领导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领导苏区人民支援前线斗争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实录了刘少奇在中央苏区工作中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11.
军事史文摘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针对史学界关于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是先发制人还是诱敌深入之争,赵平撰文指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攻路线、先发制人虽一度占上风,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于强攻南丰不克后,中央苏区和红军毅然采取退却步骤,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特别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阶段,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占据主导;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介入了1930—1931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远东局密切关注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动向,研判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态势。指导中共制定反"围剿"的作战计划,并积极向莫斯科争取物资和人员支持。远东局还推动中央苏区调整经济政策以缓和同中农的关系,推荐毛泽东进入苏区中央局,干预处理"富田事变",试图为反"围剿"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过由于远离中央苏区斗争实际,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总体上看,远东局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介入,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田遐思     
李笙清 《政工学刊》2014,(12):94-94
古田,位于闽西上杭县东北部梅花山南麓。地处三县交界,四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便是个屯兵驻军的好地方。因五龙村黄龙口有一丘古垦之田像“古田”二字而得名。古田,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却承载着一份历史的荣光,因为一次重要的会议而闻名遐迩,历久弥香。  相似文献   

14.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苏维埃政权区域。川陕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①,发展的鼎盛时期,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拥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红4方面军部队已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省、县、区、乡、村各级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直接选举;苏区群众各按系统组织起来,如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妇女会、运输队、担架队;苏区中心区…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摘     
我军最早建立的军团我军最早建立的军团是1930年6月中旬在闽西长汀成立的红1军团。该军团是以红4军为基础并合编闽西和赣西南的地方主力红军合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杨玲  刘忠 《军事历史》2022,(5):55-60
闽西兵工厂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早期。从最初的山塘兵工厂到福建军区兵工厂,直至最后汇入江西官田中央红军兵工总厂,闽西兵工厂经历了一个初创、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艰难历程。其探索实践和发展创造,为当时闽西地区的武装暴动与军事斗争,为红4军入闽作战及闽粤赣苏区的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急需的武装支持,开创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探索实践,也为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1934年4月10日至28日,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组织进行了一次空前的保卫战。这次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重大战役,是“左”倾冒险主义推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的典型战役,也是红军建军以来在一次战役中遭受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5军,是由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5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和第6团,共2500余人。三四月间,第5、第6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  相似文献   

19.
褚银 《国防》2007,(6):74-77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南移,波浪式的向闽西、赣南实施战略进攻.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攻克了一些县城,拔除了几百个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恢复和建立了党、团组织,加强了革命政权和红军的建设.1931年9月,赣南、闽西两大苏区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江西永丰县的龙冈.龙冈大捷,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奠基之战.没有罗坊会议“诱敌深入”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没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罗坊会议前后曾争论迭起,毛泽东运筹帷幄、决策拍板,彭德怀鼎力支持、策应启动,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团顺利合兵、东渡赣江,红军主力实施战略退却、小布集结,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