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是继2006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央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自建院以来.我们的工作就始终离不开创新.可以说.创新就是中国核动力院之魂.惟有创新才是推动我们努力攀登核动力事业高峰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2006,(3):2-2
863计划的组织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而且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呼唤创新意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科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服务和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性,  相似文献   

4.
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创新、优化管理,使大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和引领力量。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国家"的提法,发端于发达国家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入研究.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提法,源于2003年开始、历时三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工作,进而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观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东方电气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中国核电自主化的领先者。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的优势进行研究,并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发现其具有的特点及意义来论证日本建立创新型国家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从中考虑如何对未来我国发展模式的框架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12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全文另发)。他强调,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  相似文献   

9.
军工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之一,是创新队伍中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肩负着自主创新的光辉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社会历史责任。为了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和民族经济的腾飞,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创型新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军工企业必然要把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由此,军工企业的创新型建设成为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创新美国》报告出台的背景;阐述了我国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创新型产业的内在需求;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对创新型的国防科技工业给出了初步的界定,并初步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湖北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9月28日.湖北省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会议研究了《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征求意见稿)》.代表们就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优惠政策.加快湖北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在十七次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报告同时强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则为自主仓国褪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2月12日.国防科工委发布我国《“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首次公布中国政府未来空间科学发展蓝图。《规划》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出发点.着力提升空间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总体战略目标与“十一五”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空间科学项目计划和政策措旋。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是军工系统所有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历史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的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军工企协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把握“创新”这个主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量的实践,致力于推动军工企业的管理创新。为深入了解军工企协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徐鹏航。  相似文献   

15.
重大科技专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既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既关系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保护,又关系到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抓住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华北民兵》2008,(8):54-55
18.为什么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  相似文献   

17.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也是广大军工人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军工精神的又一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国防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在“创新型”战略的指导下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回顾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积极稳妥的“创新型”战略。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精神,显著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方面,我国学者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最近,中央还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将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一、实施自主创新是船舶工…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选择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协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以生物产业为例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并通过三个指标对进入壁垒程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在于市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条例法规加以扶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