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38年 5月至 7月间,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柯乐满、雅德、雷克难、傅路德一行 4人,应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 70余天的访问。 6月 30日,代表团到达延安,随后专程访问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这次访问加深了世界进步青年与中国爱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也为抗大的辉煌历史增添了一段佳话。 “抗大是全世界学校教学参考的好材料”   7月 3日上午,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抗大派出学校当时仅有的一辆卡车,从延安的西北旅馆将代表团一行 4人接到校部。第一项活动是与抗大师生进行座谈,座谈会地点设在校…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培养和训练军事政治干部的高等学府,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毛泽东为其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学员以从部队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抗大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名扬中外的军事学府,也是“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学校。在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培养了一代新人、树立了一派新风,  相似文献   

4.
段天杰 《国防》2012,(10):74-75
我们在瓦窑堡"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寻根溯源、追昔抚今,每一孔窑洞教室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每一幅历史图表和照片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们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看展览、听讲课,全面学习了解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我们对举世闻名的抗大,充满崇敬之情. 抗大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早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毛主席就敏锐地意识到,"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大大的增加抗战力量……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深度分析延安时期青年工作经验对加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借鉴性研究,探讨延安时期党在吸引青年方面的优势、主要做法以及对当代的启示。通过对抗日救亡旗帜的感召、党的先进形象的吸引、加强青年组织领导、重视青年教育培养、组织青年参与工农群众锻炼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在新时代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保障延安各学校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决定成立“延安学生疗养院”,接收和疗养延安各地的学生病员,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充分照顾,在医疗上也能得到较好的护理与及时的医治。延安学生疗养院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优待知识分子政策,也为我党和边区政府提供了大批身体健康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两所闻名中外的军事学校,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这两所军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称颂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映辉,彼此竞美的。”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最初决策创建黄埔军校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十年,因…  相似文献   

8.
孔烽 《政工学刊》2005,(1):60-60
岁月已把我变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虽说往事如烟,但年轻时军校毕业典礼后的一次座谈会,并没有因为时光的冲刷而变得模糊。相反,却常忆常新,不仅历历在目,而且时刻在激励着我要终生学习。那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从地方中学考入军事院校,经过两年多艰苦紧张的学习,终于毕业了。毕业典礼后,在接待室里校首长和优秀学员共聚一堂。当座谈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政委同志讲起了他自己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学生,从敌占区跑到延安,进了抗大学习。在毕业离校前,毛主席给我们作了一次报告。这是我一生不能忘记的。毛主席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抗大二分校和抗大总校分别在1939年2月和1939年10月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抗大在陈庄驻训4个多月;抗大二分校在陈庄一带驻训5年,培养了 2万多名军政干部,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和各根据地,他们成为中共抗日武装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的重要来源。这批知识青年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所受军事教育有限,但是通过在抗大学习等方式接受了教育,并经过了战争的实践与大生产运动等锻炼,促成了中共军队"知识青年工农化"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中共革命的胜利。而各根据地积极调动知识青年与小学教员的积极性,他们在中共基层武装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领导抗大的理论与实践张振华毛泽东在给抗大学员讲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年6月成立(当时校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到1945年10月迁离陕北改建他校,历时...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创立于1936年6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学校。毛泽东曾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抗大从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共举办8期,先后创办14所分校,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1]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大办学期间制作颁发了多种证章,本文将主要讨论其毕业证章、教职学员证章、纪念章、模范奖章4种类型,这些证章是抗大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大规模培养德才兼备、能征善战的优秀军政干部,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党中央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是我党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大以富有中国气派的教育方针,以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锤炼崭新的抗大新风,锻造不朽的“抗大精神”,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和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4.
蒋建农 《军事史林》2016,(12):39-40
1936年6月诞生于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半年后改称“抗大”),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影响深远.在纪念抗大创建8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革命前辈当年谱写的光荣历史,深刻地感受到:长征孕育了抗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抗大.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党内多数同志文化程度并不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连小学都没读完。每次组织马列经典著作学习,很多同志就会有畏难情绪。对此,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的演讲中谈到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时指出:"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毛泽东的论述给大家很大的启发和鼓励,让党内学习很好地坚持了下去。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根据地创办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抗大的战斗历程,学习抗大的办学经验,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抗大精神,创办有公安武警特色的先进院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大(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在陕北创办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在九年多的时间里,抗大总校及其十四所分校培养出了十余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抗大是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干部的主要源泉,也是中国抗日军队中规模较大、持续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军事学校。在艰苦卓绝的办学过程中,抗大积累了丰富的治校经验,其中关于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深刻反映了军队院校政治工作的规律,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学校政治工作是教学能力有机构成中的基本要素抗大政治工作者很早就认识到,提…  相似文献   

18.
陆振欧 《兵团建设》2007,(10):53-53
"军大"的前身是"抗大"、"红大"。它继承和发扬了"抗大"、"红大"的光荣革命传统,成为培养造就人民军队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19.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作为沂蒙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始终坚持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的思想,创作出一系列红色经典作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为指导,以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艺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解读沂蒙抗战文艺,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创作如何落实群众化和大众化,为当代文艺团体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对延安时期的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挖掘,以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延安时期劳动教育的成效。最后总结归纳出延安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