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集骧 《国防科技》2017,38(5):001-003
发展战区军事职业教育培养联合军官,是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建设、实现军事人才现代化、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围绕加快发展战区军事职业教育、下大力培育联合军官提出了顶层设计、优化内容体系、拓宽实践渠道、激发队伍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相坤  陈文君  张琦 《国防》2004,(6):61-61
“坚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和“军队院校要更好地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中的主渠道和基地作用”,提高军事人才的培训水平,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担负预备役师、团领导干部培训任务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贯彻江泽民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改变“关门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提高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的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预备役军事人才。一是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即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协调军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率机关,有重点地…  相似文献   

3.
预备役部队军官在职训练必须树立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的观念,从打赢需要出发,切实把预备役军官在职训练与预备役部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一是要以人为本,增强预备役军官在职训练责任感和自觉性。新时期的军事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预备役部队建设中要克服过去那种只注重人才使用,不重视人才培养的观念,切实把培养提高预备役军官队伍整体素  相似文献   

4.
军事人才成长特点是构建军官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根据军事人才成长特点,军官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重点把握时代需要、设计军官职业发展路径、集成教育培训内容等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磊  赵亮 《政工学刊》2022,(3):46-47
<正>开展军事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于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如何促进基层官兵深刻认识军事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而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学习热情,锻造有战斗力、有文化以及强烈职业精神的新时代军事人才队伍,业已成为高质量推进军事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军队干部培养途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并将逐步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军校生长军官的学历教育将主要依托国民教育和军队综合大学,军队专业院校则主要承担职业培训任务。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为我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  相似文献   

7.
宋阔益  赵希庆 《国防科技》2014,35(6):105-108
落实强军目标要求,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是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和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任务。军事高科技培训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和军事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文章以培训要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战场"为切入点,在分析现有培训与"两个面向"的差距基础上,对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军事高科技培训发展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冯兴民  谭清顺 《国防》2005,(7):85-85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推进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也是当前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客观需要。因此,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人才先行的重要思想,瞄准军事变革的前沿,在与时俱进中抓好军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渠道。一是有计划地选送部分军官到地方院校进行学位培训,充分利用地方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9.
加快基层信息化人才培养步伐,必须坚持借助外力与内部挖潜相结合,充实培养力量;坚持更新观念与完善机制相结合,优化培养环境;坚持知识武装与实践磨练相结合,改进培养方法;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注重培养实效;坚持培养"尖子"人才与培养一般人才相结合,提高整体质量;坚持人才培养与装备建设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军事斗争准备最关键的是人才准备。做好军事斗争的人才准备,是院校的重大责任。作为培养基层后勤人才的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特点,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确保基层后勤人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  相似文献   

11.
军需专业的人才模式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懂战时军需勤务、懂市场经济、懂军需专业知识、会专业技能、会管理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需要的综合型军需人才。军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学员入校后第一学期的政治、军事教育和毕业前一个学期任职综合能力训练;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不断线,坚持教学实践性环节不断线,坚持机关工作能力培养不断线,坚持发挥第二课堂辅助作用不断线,坚持环境育人不断线。  相似文献   

12.
美军在军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筑、目标设定、课目设置等方面有着众多独到之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是美军规范军官职业军事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研究掌握其核心内容的发展演变,从中提取美军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熟做法,可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宋涛 《政工学刊》2012,(11):52-53
人的因素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根本之策。一、紧贴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求确立人才标准,加快育人观念转型人才培养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克服与建设信息化部队不相符的思维定势,坚持以转变需求为牵引,以完成新的使命任务为目标,确立与之相一致的人才观。坚持打得赢标准,由"业务型"向"作战型"转变。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在干部培养上往往强调业务能力多于打仗本领,机关单纯的"三办"型干部比较多,基层管理型干部比例大,思维层次、知识结构和指挥本领与  相似文献   

14.
军事领域的竞争、战争的较量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较量,而科学技术的较量,其主要表现在人才的较量,谁能培养和聚集大量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有希望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如何使人才培养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是直接关系到能否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大问题。发展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益为宗旨,探讨新形势下军事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设计新世纪军事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加强政治指挥军官队伍军事能力建设,院校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找准薄弱环节、转变思想观念,把军事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党的军事理论灌输,提高其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领导能力;强化军事素质培养,提高其指挥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强化科技素质培养,提其对信息化战争的驾驭能力;强化身心素质培养,提高其对信息化战争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与提高部队政治军官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能力,是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高广大官兵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根本保证。提高政治军官心理教育疏导能力,要在建构提高政治军官心理教育疏导能力的运行机制、确立培养政治军官心理教育疏导能力的基本制度、营造增强政治军官心理教育疏导能力的良好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具有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从顶层规划、培养体系、制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培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国防科技》2007,(11):58-60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信息化、质量建军和跨越式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军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借鉴美军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三个方面给出了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现役军官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军官的基本条件、来源和培训作了明确规定 ,有利于提高军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对我军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拓宽选拔培养军队建设人才的途径。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新形势 ,我军要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军政兼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仅依靠军队自己培养干部已不能满足部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必须拓宽选拔培养军队建设人才的途径。《现役军官法》明确了军官来源的四条渠道 ,特…  相似文献   

20.
章健 《国防》2003,(7):28-28
预备役军官训练团是组织中级预备役军官训练的重要基地。当前,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的中心任务已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变为预备役军官训练阶段。认真研究如何尽快提高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的培训能力,对于为预备役部队提供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优化预备役军官训练内容体系。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组织预备役军官训练,要针对其所担负的任务和工作特点,以作战任务为牵引,用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