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一本薄薄的《曾国藩家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父、仁兄、孝子的形象。《曾国藩家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到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给诸弟的信中说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氏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功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就今天而言,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唯一的法宝就只有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不加强学习,又如何能跟得上战争的步伐?等到被战争淘汰时则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者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者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3.
他所带领的班组,由一个普通的基层小集体变成“载人航天先进集体”、“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200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火工技术研究所以普通工人名字为班组命名的第一人。他就是有志、有识、有恒的杨尹渝,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着,走出一名新时期航天工人成长、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识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如此雄才大志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却发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带着诸多的神秘和疑问,我挑灯夜读了《曾国藩智谋全书》。除了敬佩其严谨的修身齐家之道,更加赞赏他识人用人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的幕僚智囊团聚集了四百多位当时在各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聚笼如此多的人才?他与幕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是如何?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给“别人”做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别人事业的成功,还是自己成功,能力和舞台都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两个关键要素。曾国藩的能力与舞台在哪? 青梅煮酒,实为两虎相斗。倾身结纳,志在英雄援手。曾国藩以其亲身实践告诉人们,待英雄要屈身,处小人要谨慎。人以类聚,事以助成。而强强联手,则更是大事易成。曾国藩如何与英雄结手?蒋介石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曾国藩在自己建功立业的同时,常常能够很好地把握他与下属之间的“取予”分寸。他是如何立人、达人的?  相似文献   

8.
四、“札记之功,必不可少”(一)勤记使人受益无穷 勤记是思考的激发器,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好仓库,创造的发源地。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吴晗在60年代曾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做过一次报告。他说:“有些青年写信问我,怎样掌握学问?我的回答是:要想掌握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此外,没有什么秘诀。” 他介绍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深刻体验到这样的“三步” 真谛:读书是学习,摘抄是真理,写作是创…  相似文献   

9.
钻书     
《求知如采金》——这是一位民兵同志在读书演讲会上的演讲题目。他说道,英国散文家约翰·罗斯金写过一本论述怎样读书的书,其中著名一章的题目就是《求知如采金》。我欣赏这个比喻,它与我的读书体验不谋而合。拿读书比如采金,一方面固然说明知识宝贵如金,更重要的则是告诫人们获取知识要靠“钻”。据说,钻矿采金,首先是一种自信力、意志力和坚持力的竞赛,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钻”劲,是没有成功可以翘望的。世界上多少采金者全因“钻”劲不足而半途而废,一无所获,只好将灼灼金库拱手送给“钻”劲不懈的采金人。请看,本世纪30年  相似文献   

10.
耐烦为要     
耿恭简公著《耐烦说》,其论耐烦超过廉洁、谨慎、勤奋所谓"为官三箴",而列为第一要义。曾国藩对此推崇备至,道光二十六年,曾文正公书信黄延瓒言:"弟有一言奉吾兄于数年之内行之者,其曰‘耐’乎。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或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一个耐字,曾国藩把官员上下左右的地位、名声、利益、  相似文献   

11.
始终保持“昂扬锐气”,是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共产党员人践行“三个代表”应有的精神状态,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人要振作和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锐气从何而来,关键是要顺时应势,做到有锐气之识、锐气之胆、锐气之谋。所谓锐气之识,就是要有发扬锐气的见识,包括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这是发扬锐气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就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打牢锐气之基;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观念调整我们的视角,磨砺锐气之剑。用新的认识和观念,重新审…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本能,就是贪多求全,几乎什么都想做加法;而人生的智慧,则是节制有度,善于给自己做减法。 对欲望要做减法。人有很多欲望,如官欲、财欲、名欲、色欲等,有些欲望通过努力能实现,有些欲望则无法遂愿。无法遂愿时,欲望就成了痛苦的渊薮,欲望越大,痛苦越甚。独臂英雄丁晓兵就深谙此理,他在El记里写道:“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 :“学则智 ,不学则愚 ;学则治 ,不学则乱。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学习 ,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而读书则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阶梯。江总书记讲过 :“学习 ,实践是成才的必由之路。”纵览古今中外 ,凡能成大器者往往都是那些嗜书如命、勤奋好学之人。读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但归结那些学有所成者的读书方法不外乎是“三心”。即 :“雄心、苦心、恒心”。所谓“雄心” ,就是为理想而读书。俗话说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事”。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 ,大凡都是抱着远大志向去读书的人。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孔子到…  相似文献   

14.
一、对皇帝感恩图报,但不愚忠 曾国藩于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他家世微薄,世代为农,可却官运享通,至办湘军前已官至二品。他决心以尽忠直言报答天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三次升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曾国藩这种感恩思想曾多次在家书及上疏中表露过,可见这是他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咸丰元年曾国藩在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曾国藩,虽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但他最早提出了以学习西方“长技”为核心的“自强”思想,并在具体实践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其“自强”思想的局限性与负面效应也有明显的反映。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肤浅意见。一、“自强”思想的形成与“自强”的目的“师夷长技”以求“自强”,是洋务派的共同纲领,就狭义讲,它是洋务运动的基本的内容。从现有资料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阐述其具体内涵的则是曾国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曾国藩即于186O年12月19日(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中提出:“此次款议虽…  相似文献   

16.
知识的获取,固然来自多种渠道,但多读书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卷有益”之“卷”即书也,“有益”就是说读书有好处。但书是精神产品,它多种多样,有优劣之分,也有格调高低之别。好书读多了,就像游进了知识的海洋,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头脑就会清新,知识面就会  相似文献   

17.
鲍超 ,今重庆奉节人。早年投军不成 ,流落长沙 ,酒后以纹银 2 0 0两卖妻 ,后反悔并殴打买主 ,惹下官司。正当官府拿人之际 ,巧遇曾国藩 ,曾帮其了结官司 ,收入湘军。鲍超后来成为湘军悍将 ,东征西讨 ,立下汗马功劳。这不能不说是曾氏重才识才的结果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可贵之处。曾国藩认为 ,“求才当如鹰隼击物 ,不得不休”。他在长沙操练湘军之时 ,随时注意从团丁中选拔人才 ,发现武艺好、人实在的 ,便褒嘉奖掖 ,提拔使用 ,并在社会上广揽人才。面对武功不凡但目不识丁的鲍超 ,曾国藩看到的是湘军教练人才的奇缺和鲍的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20.
《政工学刊》2008,(1):64-64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