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性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作战兵力和战争资财,最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曾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38页)这里,仅从军事上对其努力的方面和招致失利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速决战”与“持久战”小议郭玉千,张新元《孙子兵法》注重速胜,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决战”战略思想。有许多评论文章议为孙子的“速决战”过于片面和绝对,与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相矛盾。笔者以为,孙子的“速决战”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思...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灭亡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绝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制定并执行了体现时代主题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策略。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  相似文献   

5.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进攻,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继而在1937年7月一手制造卢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火。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自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长达14年的武装侵华过程中,日本却始终没有向中国正式宣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拟对日本不向中国宣战的原因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为了统一全党全军思想认识,在山地、平原游击战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从理论维度对持久战战略方针进行阐述并写就《论持久战》。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当下中美斗争博弈依旧具有启发意义,美国以“新冷战”思维建构唯我独尊的“新罗马帝国”与中国主张共商共量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图示差异决定了双方“战争”的不可避免,中美“持久战”是新形势下的总体战,中国制胜之道在于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等传统法宝的同时为全球秩序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民党“片面抗战”,据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其提法的刍形最早见于1937年8月,我党在洛川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从参战的成份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位于北平城西南芦沟桥附近的我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发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声称“准备应战”,同时“希望由和平的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7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7月28日日军侵占北平。7月30日日军侵占天津。8月13日-11月9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军队进行上海防御战役。11月9日上海失守。  相似文献   

9.
国胜 《国防》1995,(11)
青年毛泽东在1916年就曾发出过对日本的侵略行径“20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警言。 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碟,限48小时内答复签订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竟于5月9日屈膝接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作为一部在我党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毛泽东哲学著作,其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同《矛盾论》一起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为正确解决我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继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之后,毛泽东明确地对“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并经过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的七大上确定为全党的思想路线。 一、《实践论》全面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11.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八路军总部由陕西云阳出发, 9月 15日从芝川镇渡河入晋北上。原计划进到恒山山脉的灵丘附近,但是根据毛泽东“变更原定部署”的意见, 9月 23日路经五台山南麓的南茹村宿营后,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北上。 10月下旬,按照中央军委改变后的新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总部由南茹村向南作战略转移(当时称为“南移”),越过正太铁路,进入太行山地区。此后,八路军总部一直设在太行山至抗日战争胜利。   南茹村是八路军总部抗日出征后的第一个驻扎地, 也是由“北上”…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于日本侵略军之手,疯狂的日军在此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暴行,南京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当时,目睹过这场人间惨剧的国际人士就曾以“恐怖的程度不是以笔墨所能形容”、“我看到了活地狱”、“这是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以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等说法强烈遗责日本侵略军血洗石头城的暴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已经远去,但血泪与悲愤尚存。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本文以概略纪实的形式,再现了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旨在使中国人民永世不忘国耻,更加热爱祖国,努力建设祖国。同时,也让日本人民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野蛮暴行,以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一)1937年上海大血战的发端,与近代中日间历次冲突一样,是日本对外扩张阴谋的必然结果。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指出:“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田中义一做总理大臣时,军人中的一派和大川以及其他在朝在野的支持者就共同倡导日本必须使用武力对外扩张这一大川政策。这时侯,阴谋就已经存在。这种阴谋一直继续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失败时为止。”①蒋介石第一次下野,赴日见过田中,就有“中日亦无合作之可能”②的感觉。济南惨案是先给他一点颜色看,没多久回军铁蹄便践踏了东北三省,“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③以后它利…  相似文献   

14.
战争轶闻     
国民党官兵学习《论持久战》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国民党内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所谓“速胜论”。毛泽东于当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既驳斥了“亡国论”,又驳斥了“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冷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本的军事战略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以1997年9月3日日美发表新的《防卫合作指导方针》为标志,随着1999年4月27日和5月24 日日本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周边事态措施法案》、《日美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修订案》、《自卫队法修订案》3项新“指针”相关法案,日本军事战略的调整基本完成。新军事战略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明显突破了“专守防卫”原则,转向“先发制人”;突破了日本战后宪法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规定;突破了日本武器出口3原则。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4日,英国对德宣战。6日,奥匈对俄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前后不到两个月就全面爆发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燃起第一把侵略战火,到1935~1936年意大利武装侵略阿比西尼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再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7.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0,(21):60-62
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的中国南京,于是,一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打响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中国陆军曾在南京城外进行了抵抗,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前后的万米高空上,中国空军同样进行了一场壮怀激烈的保卫战。  相似文献   

18.
1937年8月,日本决定扩大侵华战争,并在淞沪地区蠢蠢欲动。此时,中日双方海军在淞沪地区的力量相差悬殊,海军部长陈绍宽就无奈地说:“就海军物质而论,敌强我弱,敌多我寡,无可讳言。”“我国海军力量微弱,以经费言,不及敌寇五百分之一;以实力论,不及敌寇二十五分之一。”有鉴于此,国民政府决定将海军开进长江,同时在长江建立阻塞线,与日本海军决战长江。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20.
自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始,中国人民举行了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在这一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的艰难岁月里身为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年逾六旬的于右任先生,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八一宣言》),张、杨发动的通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以及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持何种态度,应如何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述略。(一)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之态度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时,驻沈阳南满站的日本联队不过一万余人,而中国在东北驻军有十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