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丰  李欣 《政工学刊》2008,(5):41-41
有计划安排教员下部队代职是院校丰富教员经历、提高教员素质、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院校了解部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近几年情况看,代职教员作风不实、使用不够、管理不严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应引起各级重视,坚决杜绝教员下部队代职走过场。  相似文献   

2.
张金存 《国防科技》2019,40(2):110-112
从 “ 军校培养打胜仗人才的目的要求教员与部队零缝隙对接、军校教员从书上网上掌握的知识与实地感受有天壤之别、军校教员到部队代职只能解决部分教员知悉部队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军校实战化教学要走开部队调研常态化路子。  相似文献   

3.
周珂  韩佳佳 《政工学刊》2010,(12):68-69
为深入贯彻落实海军党委提出"办部队满意院校、育打赢需要人才、出作战顶用成果"的要求,近年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党委一直十分重视教员下部队代职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教员能力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有力抓手,统一思想,科学筹划,规范管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条路子走得愈加扎实、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统一思想,就是要尽快把全体官兵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指导行动,就是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部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创新的理论推动创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四川预高师针对改建以来,部队官兵面临新编制、新任务、新要求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新问题,在全师部队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把官兵思想统一到师党委制定的“五高”思路和“建设一流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的目标上来,有效地调动了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部队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康琪 《政工学刊》2001,(11):27-28
到基层代职是培养和锻炼机关干部的一种有效途径。代职不仅可以使自己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提高自身素质 ,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层 ,对基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近期 ,笔者通过到部队代职锻炼 ,感到机关干部到基层代职 ,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融合不迎合。机关干部到基层代职后 ,首先应尽快与基层官兵融为一体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要迈好这一步 ,必须做到四点 :(一 )诚恳。代职干部惟放下架子 ,诚心对待基层官兵 ,与基层官兵心贴心。只有这样 ,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 ,不致于被当做“外人” ,基层官兵才会给你说真话、报实情 ,才能向…  相似文献   

7.
机关干部代职“八要”陈常龄,张秀军尽职莫怠职。机关干部下部队代职锻炼是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机关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下去代职就要珍惜机遇,丢掉临时观念,清除“局外人”、图“休闲”等思想。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积极参与领导和决策...  相似文献   

8.
俄军后勤院校教育主要由高、中、初三级后勤院校构成。俄军十分重视院校教育,选拔最优秀的军官到军校任教,最先进的装备优先装备到院校;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注重发挥离退休教员的作用;教员资格审查严格,标准高,建立了院校、部队、机关人才交流制度;教学内容突出军事特色,贴近实战,可操作性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员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于江  谢峰 《政工学刊》2014,(4):32-33
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基层代职是全军部队年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任务,也是加强和推进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跨军兵种对口交流、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交叉代职、指挥技术岗位轮换等干部流动形式的逐步展开,为代职干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锻炼空间和更加多样的施展舞台。因此,相关人员要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精武强能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代职任务完成好,向单位和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高峰  路锋 《政工学刊》2005,(8):39-40
选拔机关干部到基层代职锻炼,是全面增强干部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增进工作指导效能的重要途径。从总体上讲,当前团以上领导干部代职比较规范,无论是对代职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代职单位工作的推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机关营以下干部到基层营连代职还存在着质量不够高、效果不够好的现象。从选派单位来看,安排机关干部代职存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轮流坐庄”式。干部代职计划下达后,有些机关因业务工作比较多,不能科学调整安排干部代职,于是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安排。今年从这个科…  相似文献   

11.
杨爱华  刘丰 《政工学刊》2008,(12):38-38
有计划安排机关、院校干部到基层部队任职,部队干部跨兵种、岗位交叉任职,是丰富干部阅历、提高干部任职能力、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干部代职难到位、少在位、无地位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应着力克服。  相似文献   

12.
标准经费是保障部队人员生活、装备、执勤、训练和“处突”等各项事业的基本财力,直接关系到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的提高。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强化标准经费管理,是新时期部队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经费效益、增强保障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3.
军队院校为部队培养输送“能打仗,打胜仗”的优秀军事人才,教员是关键。重视教员队伍建设、加强教员培养是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军队院校教员成长路线图以及按照“新手、胜任、能手、专家”4个阶段分类分层培养的模式,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体系,提高军队院校教员培养的质效和教员队伍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兵》2012,(12):16-17
全国省军区系统和预备役部队,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军委、总政的部署,按照“努力走在前列”的要求.广泛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经中央军委批准,从1984年起,我军后勤装备正式列装列编,并单列后勤装备购置费。从近几年情况看,实际拨款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较大,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避免财力物力分散,总后勤部有关部门设想,在每个军区的一两个分部设立后勤装备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有四种效能:一是储备,以后配发的后勤装备不再分散到各部队,而是集中存放在各保障“中心”,统一保管,集中使用,形成保障“拳头”;二是保障,战区所辖部队执行应急任务时,“中心”调拨部分后勤装备对其实施保障。保障任务结束后,这部分后勤装备即归还“中心”;三是培训,为战区部队对口轮训操作、维护人员;四是维修,对所保管的后勤装备及时保养和维修。基于这种设想,总后勤部去年分别在部分军区进行了试点。从试点情况看,  相似文献   

16.
所谓全要素编兵整组,就是着眼预备役部队装备不足、物资匮乏、掣肘“两应”能力生成与提高的实际,把军地通用装备和物资作为编兵整组的应有要素,实现编人员与编装备、编物资的有机统一,促进“两应”能力各要素之间平衡兼顾、有序整合。  相似文献   

17.
树立长远意识。机关干部代职时间一般比较短,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只是基层落实全面建设的一段“接力跑”。因此,必须着眼于基层全局抓好阶段性工作,争取以最好的成绩把“接力棒”传给后来人。(1)潜心研究基层支部的整体工作思路。工作思路一般都是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代职干部到基层后,要静心研究基层的工作思路,争取准确把握全局,用以指挥代职期间的阶段性工作,不致于犯瞎指挥、糊涂干的错误。(2)克服“无过便是功”的无为思想。这对部队建设和个人进步十分不利。要牢固…  相似文献   

18.
如何把部队标准经费管好、用好,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新形势下,军队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后,“补助”没有了,部队全靠标准经费搞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经费管理意识,切实把工作重心由“标准加补助”转变到“标准加管理”上来;把管理目标由治超支、求平衡转变到重质量、求效益上来;把管理范围由抓重点、抓典型转变到整体推进、全面达标上来;把管理方式由粗放、经验式转变到精细、科学化上  相似文献   

19.
做好新装备部队的政治工作 ,正确认识新装备部队与提高战斗力的关系 ,努力增强服务保障的自觉性 ,是摆在各级政工干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 )切实解决部分官兵对新装备训练使用的畏难情绪。配备使用新装备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 ,是部队装备的发展方向。但个别官兵片面理解“当训练和安全发生矛盾时以安全为主” ,不敢训练一些可能具有风险性的新装备课目 ;对新装备的保障也是叶公好龙、束之高阁 ,只擦拭保养其表面 ,客观上增大了故障率。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新举措 ,教育官兵明确 ,新装备大量服役部队的训练加大…  相似文献   

20.
依据武警部队院校的特点,着重论述了部队院校教员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应树立的新现念;重点论述了部队院校教员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军人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