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3.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古语长期得以流传,足见我国古代兵家对将帅地位的重视程度。大军事家孙武说得明白:“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①“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②这里,他把国家的命运、民众的安危与将帅直接相联系。 综观古今,谋安国之道,决疆场之胜,治强盛之军,将帅作用实系特殊而重要。因此,古人对将帅的素质,要求甚高,论述颇多。笔者择其荦荦大者,以观其妙。  相似文献   

4.
刍议“德”与“得”喻继新《礼记》上说:"德者,得也。"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具各了崇高的品德之后,才会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别人的尊敬,人格的升华。然而,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却错误地理解这句话,把"德"与"得"的次序颠倒,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6.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粟裕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战,叱咤风云,居安思危,殚精竭虑,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和新中国国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立德立言,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理论遗产,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他以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和著述丰厚扬名中外,享有“常胜将军”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被王夫之称为“言兵者之祖”,所著《道德经》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兵书,但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将帅素质是其着力论述的内容之一,本文从“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的政治智慧,“恬淡为上”的心性修养,“慈”、“俭”、“后”治军用兵操守,“不争而善胜”的军事才华四个方面,对其将帅素质观进行筒析,掘其精华,以期展现老子对将帅素质的独特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揭示了军事领域的基本规律,对军事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中阐述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至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中“文”、“道”、“德”等治军范畴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魅力,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0.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吴起是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吴子》一书中。历代著名军事家和学者,一向把《孙子》和《吴子》并蒂称之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圣典而广泛流传。K吴子》不仅在战略、战术方面探察到了许多神奇的战争规律;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更容纳了前人所不及的丰富内容,包括“义、强、刚、暴、逆”的正义战争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军人道德教育思想,“良将”的德行论等,对古代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大促进,对今天军队的道德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2.
《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将帅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孙子的将帅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尊君重民”的政治品质,“多知广闻”的知识结构,“五德兼备”的智能素质,“静幽正治”的性格修养。它涵盖了军人素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团结是“德”。评价一个干部的“德”,大体上包括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政治品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政治品质的首要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因此说,政治品质是干部“德”的核心,对“德”的其他两个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很显然,“德”这一整体是通过干部的职业活动反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六韬》作为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兵家典籍,继承了《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将帅思想,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它在继承将帅是"国之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置将不可不察"和"得贤将"的要求;在继承"五德兼备"将帅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拔标准和考核方法;在继承将帅要具备多种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在继承"将能而君不御"将帅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相分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其用人为将之道,对当前我军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诸葛亮戎马一生,吸收与引进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多篇都是谈用人为将之道的。如《将苑》50篇和《便宜十六策》,大部分是论述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与管理的。其用人为将之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人才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并把政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将苑·知人性》一文中,诸葛亮指出:人才“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就必须揭开蒙在外表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军事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优秀军事思想遗产。本文仅就他们的带兵思想做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重视教戒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将帅,都十分强调对士卒的“教化”和“劝戒”,反对“不教而诛”。他们认为,只有加强教育,部队才能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正如《荀子·强国篇》所指出的,“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给吴王阖闾训练宫女时,首先耐心进行了讲解,规定了操练纪律,然后才击鼓发令开始操练。这是重视“教戒”的一个典型事例。后来,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人间训》中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古人的这一教诲已有几千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非但根本不知此训,还把“三危”变为“三求”,岂不哀哉。“少德多宠”为何是“一危”?这是因为立德乃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少德多宠”而胡作非为的典型例子,是《水浒传》中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还有两个亲见的例子,那是在1…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则1989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第1版的报道: 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徐京跃)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曾痛斥“刽子手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论他们的教士们怎样祷告也不能把他们解脱”。的确,自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至1945年投降,先后有上百名侵华日军将帅死于非命。这些毙命的侵华日军将领都是日本侵略中国、奴役和屠杀中国人民的元凶和罪魁祸首,是罪大恶极的战争狂人。他们的罪恶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成性以及凶残、灭绝人寰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将以连载的方式,将这些令人不齿的主要战犯曝光在世人面前,让他们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谴责。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日本那些不愿意反省和正视侵略历史的人怎样地“参拜”、“招魂”,永远也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更不能抹煞他们犯下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20.
德厚者流光     
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轰轰烈烈,有的人则浑浑噩噩;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则一闪而逝。究其原因,还是古语说得好:“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马祖光院士以其厚德而千古流光,他高尚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