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战国初期,弱小的秦国在卫鞅(即商鞅)力主变法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最终一统天下。大秦帝国的强大与卫鞅这种力主变法守法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河西大战秦打败魏国后,各地显贵纷纷向打仗有功升爵者送礼祝贺,其中上大夫景监、商君卫鞅等也收到不少彩礼。但卫鞅却令景监连同自己收到的彩礼一同如数退还。景监一时很为难,感到不接受彩礼,会让老士族们不理解,败国人之兴。遂建议卫鞅“下不为例”。  相似文献   

2.
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司马错伐蜀则奠定了军事基础,二者具有同等之功。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王时期的司马错,提出了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的军事战略思想,并具体指挥了伐蜀战役、平定蜀乱和黔中战役等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为秦横扫列国实现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秦自孝公始,以法治为主体、强力为根基、刑赏为手段、富强为宗旨,逐步推行公孙鞅的各项制度改革,富国强兵,长雄于诸侯,史称商鞅变法。本文以此为起点,对变法中体现的军事法治思想在缘法建军、壹刑治军、赏罚励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要不断前进,不能不借鉴历史文化遗产。富国强兵思想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加强这一思想的研究,阐明这一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简略勾划我国富国强兵思想发展的脉络为宗旨,不揣浅陋,以求行家指教。大家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富国强兵思想的倡导者当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史记·管晏列传》称:“管仲既任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子特别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  相似文献   

5.
在和平时期,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达到富国强兵,这是邓小平国防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建设如何贯彻这一思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普遍认识到,以劳养武是减轻国家负担,增强国防后备力量的一项利国利民、富国强兵之策,因此必须下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6.
富国强兵是中国古代国防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富国与强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富国是强兵的基础,强兵是富国的保证,国富不等于兵强,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富国强兵的具体措施是:富国先富民;寓兵于农,农战合一,屯垦实边;薄赋税,休养生息;发展工商业,加强物资储备等。对现实的启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求富国;和平时期要加强国防观念,寓国防于国民经济之中,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等。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晋文公联合秦国一举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光凭武力很难粉碎秦晋的合围。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想了个“伐交”的退兵之策。他以摇山撼岳之舌,向秦穆公陈述了攻郑于秦不利的缘由,并以当年晋国假道虞国灭了虢又灭了虞的教训,提醒秦国不要重蹈复辙。说得秦穆公进退两难。烛之武乘机许愿说,秦国如果向东发展,郑国可以为泰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放弃秦晋联盟,从郑国都城撤回军队。  相似文献   

8.
《商君书》又称《商子》,旧题“商鞅撰”,汉代29篇,现实存24篇。据考证,该书有些是商鞅的著作,有些则是出于商鞅一派法家之手,可以说是商鞅学派著作的集锦。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公族,名公孙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后被封于商,称商君.亦称商鞅。商鞅不仅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个大军事家。荀子曾将商鞅与齐国军事家田单并论,赞其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汉书·刑法志》又说:“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里贾府的门楣上有幅有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弄虚作假的危害。 近读史书,深感弄虚作假对于军人为害尤甚;军队工作、武装工作尤其不能允许弄虚作假之风流行,那是误军害人、祸国殃民的卑劣可耻行为以至罪恶行径啊! 在我国军事史上,历代军人都是很重武德,而均视弄虚作假为不齿的。但也有例外。在腐朽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早在西周时期,秦国祖先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分封以附庸之邑,日秦,姓赢氏。由于僻居陕甘,距中原较远,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之国,不得参与诸侯盟会。秦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大胆任用商鞅变法,实行发展生产、奖励军功、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等措施,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赢政时期,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和军力的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绝对权力,废除分封,设立郡县;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军事上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广辟驰道,这些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是建立在六国基础上的,各国残余势力的反抗和北方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必须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和预备兵员。秦始皇继承商鞅把常备军和预备役结合起来的做法,在全国普遍实行更卒役、正卒役和预备役(民兵)制  相似文献   

11.
商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他不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改革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兵权谋家:“兵家:权谋,《公孙鞅》二十七篇。”商鞅军事哲学思想,举其大要,约有以下诸端。一、重战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侯混战、战争纷起的时期。对待战争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先秦诸子多数认为兵为凶器,战为暴事,即所谓:”春秋无义战”,主张消兵弥兵。与众不同,商较认为战争存在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者,也是积极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早期,他注重社会调查,针对时蔽,曾在漕运、盐政和水利等方面作过改革尝试,并取得了成效。鸦片战争后,他总结清朝惨败的沉痛教训,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主张,并阐述了与之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其主旨是增强经济实力,壮大国防力量,从而达到抵御、战胜外国侵略者的目的。魏源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富国强兵思想中,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火攻篇》"水可以绝,不可以夺"以往多释为水攻只能断绝敌军道路,不能夺取敌军蓄积、要塞或最后的胜利。实际上,大量战例表明,水攻威力巨大。唯其破坏性大且难以控制、不合于孙子战略思想,故"水可以绝,不可以夺"之"夺"应训"易",为"改易(河道)"之义。孙子提倡有效利用自然水体,反对毁灭性的水攻。  相似文献   

14.
论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纪念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而且是一位具有独到见解的军事理论家。他戎马生涯40余年,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在建设国防、练兵和作战过程中,继承和吸取历代军事思想之精髓,总结了自己练兵、育将、作战的实践经验,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正确地处理了继承和发展,冷兵器与火器,技术与战法,士卒与将帅,军人与军队,军事与政治诸方面的关系,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库。他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军事思想进行探讨。一、戚继光的治军之道——训练“节制”之师  相似文献   

15.
孙子是我国的“兵圣”,其名著《孙子兵法》在我国较早阐述了军事经济思想:提出兵事关系国家存亡,是其军事经济思想立论之基;实行“无税”措施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认为“军无辎重则亡”,重视后勤保障;主张“因粮于敌”,保证战争之需;强调“兵贵胜不责久”,避免国家财力枯竭;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重视军事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防箴言     
发展农业生产以使老百姓不受饥苦;加强国土守卫以避免失地的危险;搞好战备以防止城池被敌人围困。这三个方面是古代帝王立国治疆所注重的根本大计。而这三个方面中,军事又是最急迫的。尉缭这番话是古人富国强兵思想的表述。中国历史上是农业国,农业及其围绕农业的手工业和商业,即是国民经济的全部。农业的重要自然又使辟地守疆的意义更为重要,而  相似文献   

17.
地无中外,时无古今,凡创立新思想、新学派、有所作为的人,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我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甘罗12岁当上卿,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城给秦国,南北朝的  相似文献   

18.
国防箴言     
吴子就是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吴起。魏文候向他请教富国强兵之道,吴起借用古训,讲了这番话。大意是说,上古的帝王因为只知修其文德,废弃武备,所以他的国家为人所灭;夏禹时代的诸候有扈氏倚仗人多而好逞勇力,也丧失了他的社稷;贤明的君主要富国图存,就应该以此为教训,对内修其文德,也就是实行清明政治,对外则须整治武备,也就是加强国防以防患侵略。魏文候深为吴起这番话所折服,亲自设席,夫人  相似文献   

19.
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陈列着10个鼓形圆石,上面刻有大篆文字,这便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石鼓文。石鼓文于唐初从陕西凤翔田野里发现,至今已有1300余年。经历代学者考证,大多认为是秦刻石,刻石的年代上限为秦襄公八年,下限秦惠文王十三年,即公元前770—前325年。石鼓文原文约有600余字,唐宋时尚存460多字,现仅存260来字。因年代久远,石质脱落,其中有两鼓一字无存。在我国古代,凡纪念性石刻,方的称碑,圆的称碣。因石鼓文记述春秋时秦国君主征猎之事,故称“猎碣”,即圆形的征猎纪念碑。碑文为“四言诗”,由于文字奇古难识,篆刻年代不明,加之历代朝野倍加珍视,使奇特的石鼓文更加神秘莫测。因石鼓文记叙征猎之事,具有鲜明的军事性质,并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富国强兵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后勤实践,颇有特色。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军事史  相似文献   

20.
报刊文摘     
我国第一所军事院校我国古代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创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二月。由五胡十六国时的前秦国君苻坚创办。苻坚(公元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谓人。因寿光帝昏虐狂暴,他发动兵变,杀寿光自立。在位时(公元357—3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