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军 《国防》2006,(11):59-6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全面建设的理论基础。军人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军队的主体是士兵,士兵的来源靠征兵。在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自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改革士兵征集制度,全面提高新兵的科技文化含量和综合素质,推动军队战斗力持续增长和履行新使命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更新思想观念,奠定征兵改革的思想基础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战争要求,改革士兵征集制度,必须加强全民…  相似文献   

2.
杨国栋  杨平 《国防》2004,(7):40-40
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适应现实军事斗争准备要求,加速我军以提高科技密集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文化素质的士兵队伍。而目前我军士兵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以初中毕业生为基础,高中毕业生为主体,附带少量大中专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近年来国家试行征集部分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但离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高文化素质人才群体的要求仍存很大差距。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量征集高校毕业生,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军士兵…  相似文献   

3.
道德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要培养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机关领导、政工专业人员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在培养军事人才道德素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事人才评价是选拔任用军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完善符合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应聚焦信息化人才的必备素质和创造业绩,制定突出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军事人才评价标准;应着眼确保评价的公正准确,建立促进信息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评价机制;应适应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采用综合、辩证的人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战争和知识军事对我军政治工作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人才的素质结构由政治素质结构、科技能力结构、军事认知结构、身心素质结构组成。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具有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体现顺应未来智能化战争发展趋势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在现役部队预编预备役军官,是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加快部队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开创之举.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军队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此,要特别注重信息素质培养,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要突出抓好实验室建设,着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不断提高院校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培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8.
迎面而来的新世纪无疑将是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化的社会。我们要逐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军质量建设,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就必须加快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现代化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9.
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官兵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着眼未来战争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项实际举措抓紧抓好,努力为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士兵是强军之本,制胜之源,打赢之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高素质兵员.高校毕业生是高素质青年的主体,也是今后征兵的重要兵源.然从近几年征集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积极性不高,每年应征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11.
姜振源  张东华 《国防》2007,(9):55-59
创新征接兵制度,改革征接兵办法,走精确征接兵之路,使征接兵达到广招人才,按需征集,按岗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之目的,是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也是有效履行我军新使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信息化人才,必须注重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优化硬件环境是信息化军事人才快速成长的基础;优化制度环境是信息化军事人才快速成长的根本;优化人文环境是信息化军事人才快速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院校要培养学员的安全文化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训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复杂交织,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安全工作,关键在于提高官兵的整体安全文化素质,而重点是要提高筹划、指导、组织、实施安全工作的军官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培养军官的主阵地,军队院校在新型军事人才综合素质造就上,已经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军事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却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65 5 47部队积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对干部科学文化素质提出的全新要求 ,着眼“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长远目标 ,制定执行了《加强现代科学知识学习 ,提高干部队伍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性文件 ,规范干部函授教育工作的发展 ,为提高部队的打赢能力奠定了坚定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为干部函授学习提供条件。1993年初 ,针对部分干部因工作繁忙而中途辍学 ,因未参加辅导致使考试不及格而主动退学 ,以及学费困难而中止学业的实际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制定了关于干部参加函授学习的政…  相似文献   

15.
姜延峰 《国防》2006,(7):14-15
军事人才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需求,也是加速提升军事斗争准备质量的关键所在。一、勇于变革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推进军事人才建设的首要问题。为此,应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联系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校正和创新人才观,切实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一方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树立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关心人才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关键是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2005年5月12日上午,国防科技大学隆重举行研究生院成立20周年庆典暨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报告会。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军第一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军事高等学府。20年来,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积极适应科技强军的时代要求,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军事高技术特色鲜明的综合学科体系,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关键技术的主要领域。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战争动员是为战争服务的。不同条件的战争,对战争动员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光电等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武器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近几年几场有影响的局部战争巾,高新技术兵器已经唱了主角。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必将更多地武装我军。高技术兵器无疑需要高文化素质的人去掌握,那种以数量和体能为主的后备兵员难以适应高技术战争动员的需要。因此,后备力量建设要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就必然要提高兵员的文化素质,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学权  邓秀金 《国防》2005,(10):55-56
征集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是信息时代建军作战的客观要求。这项工作已经开展好几年了,从实践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从军的积极性并不高,所征在校大学生数量质量与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后国家、地方和军队要共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征集机制,以利更多地征集高校学生。在国家(地方)层面,要调整一些法规政策,为打破征集高校在校生难的局面创造条件。一是应以法律确定高校学生的兵役义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批的高文化素质人才。然而,随着…  相似文献   

19.
陈忠贵 《华北民兵》2004,(12):35-35
如何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工作作战效能,是当前部队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和全新课题。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政治工作只有积极抢占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20.
赵修明  于克振 《国防》2010,(9):55-56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