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武部收归部队后,经过近三年的调整,一批在人武战线上工作多年,年龄偏大,文凭偏低,又为人武部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武装,逐步离开人武战线到地方工作;而一批来自作战部队,有一定专业知识、年龄较轻的干部充实到人武部,为人武系统输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人武部干部结构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外地干部增多,本地同志减少;二是单身干部增多,家门口同志减少;三是年轻干部增  相似文献   

2.
董智奎  颜凤生 《国防》2008,(5):30-31
根据我军干部工作体制机制,每年都有一批作战部队和其他岗位的干部调整交流到人武部工作。新调入人武干部要针对人武系统的职能、任务、环境特点,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适应和不断提高岗位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人武工作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武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固有特性。他们虽然穿的是军装,但工作对象却是地方老百姓。每天处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交往对象成份复杂,如果不加强自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染上不良习气,甚至酿成大错,后悔终生。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人武系统的干部必须做到“四律”。 一、律惰性。一句顺口溜:“进了人武部,别想再进步”,基本上说明了少数部队干部调整到人武部工作后内心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由于受工作性质、部队编制等  相似文献   

4.
县(市)人武部在改归地方建制10年后,又于今年收归部队建制。这是人民武装工作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武干部的共同心愿。然而,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毕竟经历了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人武干部来说,隶属关系、领导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新收归部队的人武部面临着各级关系不顺、工作情况不熟等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凯 《华北民兵》2005,(5):37-37
人武部执行新编制,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对人武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武干部能否以过硬的能力素质应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任务、新情况。我们通过有关战区人武指挥学员中,集体座谈、查阅资料、个案剖析等方式,对人武部干部的能力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的感到:人武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收归军队建制之初有了明显改善,但距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高素质的人武干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武干部队伍,必须从人武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出发,帮助人武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7种结合的能力。一是“上情”和“下情”相结合的能力。人武部既是地方部队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前沿阵地;既是做部队工作的,又是做地方工作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对上级的指示照搬照套是不行的;强调特殊性而影响落实上级的指示,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调查了全省42个县级人武部建设的情况,发现当前人武干部缺编多,补充困难。全省人武干部缺绾××名,占编制总数的11%。而且主要是条件艰苦的高原牧区的一些人武部缺编。天峻县和刚察县人武部各应编××名,天峻县人武部缺4名(政委和政工科长都缺编),刚察县人武部缺5名,1人离职学习,只有×人在位。人武干部缺编多、补充困难的原因,一是有些干部不愿在艰苦的牧区工作,不热爱人武工作。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后,仅玉树、果洛、海南三个自治州的人武部,就有17人调离人武部。二是青海牧区许多县  相似文献   

8.
以前人武部参谋干事的调职有部队管,移交地方后,这些干部的调职怎么办?河南遂平县委为适应这一新的情况,参照部队机关干部晋职条件,提升了两名科员级干部为剐科级参谋干事。人武部移交地方后,这个县的某些人武干部曾一度认为:人到家门口,提升没盼头,干好干坏差不  相似文献   

9.
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省军区系统新编制的落实,人武部干部编制数精简了三分之一左右,加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干部从作战部队交流到人武系统,人武部人员少、成份新与任务重、要求高的矛盾日异突出,对人武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新交流到人武系统的干部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胜任本职。缩短“适应期”,使老武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开拓进取,本刊将陆续刊登“提高人武干部能力素质”系列谈,供大家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加强县(市、区)人武部建设的指示,随后有一大批在野战部队工作的优秀干部被调整补充到县级人武部,而且今后野战部队的干部仍将成为县级人武干部的主要来源。这是人武干部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必将对新时期人武部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野战部队干部调整补充到人武部,疏通了人武干部进出交流渠道,增强了人武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怛是,野战部队和人武部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人武部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征兵和从事民兵工作、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这就要求人武干部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既要通军事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丹东军分区在抓县、区人武部建设中,加强县、区人武干部的思想建设,充分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提高人武干部甘当人民公仆,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去年以来,丹东军分区始终把利用正反两方面教材教育人武干部当作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经常对人武干部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某人武部一位年轻干部转业,不少人感到惋惜,还说,如果不到人武部他会成为难得的带兵人才,会在部队干出一番事业。然而,笔者却为这位年轻干部被环境打败而心痛。同时,也对人武系统的干部谏上一言:人武干部更要打起精神干事业。 人武干部是省军区、军分区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担  相似文献   

13.
积极做好人武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人武部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人武部建设面临着重大改革的新形势下,抓好人武干部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在广大人武干部中提倡和发扬敬业精神。总的来说,广大人武干部的精神状态饱满,思想健康稳定,工作积极进取,努力守业创业。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要使人武工作在稳定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巩固以往  相似文献   

14.
固强补弱     
山西省军区围绕转变思想,熟悉业务,提高能力的主题,大力加强新调入团职干部补差训练,提高了人武干部科技练兵的能力。 山西省军区在部队调整改革期间,接受转隶、分流的师以下干部上千人,约占预备役师团、人武部干部总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人武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队伍,是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直接指挥者。县级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一部分野战部队的优秀干部交流到原籍或爱人所在县级人武部,解除了干部许多后顾之忧。然而,由“家门口”人武干部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吉林梅河口市人武部干部总体结构发生变化,一些老武装相继退位,一些本地籍干部从野战军和军地院校充实进来,使人武于部队伍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该市人武部先后调入16名干部,其中家门口干部占了12名,这些干部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一度使市人武部门庭若市,七大姑八大姨应接不暇,找熟人办事,当兵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加强人武部建设的重要决策。要办好这件人事,切实加强人武部建设,关键是要调整配备安置好人武干部。人武干部的调整配备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在调整配备过程中,要从人武干部的实际情况和军队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体现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广大人武干部的关心和厚爱;要考虑到人武部的长远建设和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做到“合理调配,保留骨干,妥善安置,各得其所”。把人武干部调整配备好,总体上要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质量。首先,要在政治上严格把关,确保政治合格。新选配的人武干部,要按照军队干部的标准来衡量,必须听党的话,政治上清醒坚定,热爱党的武装工作,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其次,人武部作为一级军事指挥机关,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军事任务,这就决定了人武部的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因此,要尽量多保留一些德才优秀、文化程度较  相似文献   

18.
李鹏  王志城 《国防》2001,(9):58-59
自从县(市)、区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以来,人武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总的情况是好的。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选、教、激”一体,增强人武干部事业心、责任感 热爱国防事业,是干好武装工作的前提。当前,一些干部不想干武装工作是制约人武部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选、教、激”一体,下功夫解  相似文献   

19.
童元鸿  谢冬林  姚志刚 《国防》2002,(11):39-39
针对近几年人武部干部本地化比重逐渐增大和两地分居的外地籍干部逐渐增多的情况,河南省淮滨县人武部注重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工作。一是加大教育力度。认真落实干部教育计划,进一步加大军人形象、军人职责、军人作风等教育力度,纠正少数干部认为人武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等片面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武干部是“军”而不是“民”,不管  相似文献   

20.
人武部移交地方以来,我们在现行体制下设法疏通人武干部进出渠道,5年中,共调整7名县人武部领导干部,提拔235名人武、专武干部担任了乡局领导,有效地调动了人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人武部移交初,我们就依据新情况,提出并实行了“六个同步”。即:地、县组织部门考核干部,同时考核人武干部;调整配备干部,同时考虑人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