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专武干部是民兵工作的直接组织实施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注重向他们延伸,以提高专武干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能力、素质。一、在学习中提高,注重打牢专武干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专武干部思想水平的高低,对基层武装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实践活动,应将专武干部纳入到人武部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专武干部分散在各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在组织形式上,人武部可设立专武干  相似文献   

2.
专武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组织指挥的重要职责。新时期,提高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推动基层民兵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我镇2008年武装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眼于富民强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自身素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搞好新时期基层武装工作的方向,要组织专武干部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采取不同形式认真学习并结  相似文献   

4.
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工怍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专武干部“难专武”“不专武”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基层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一定要配齐配强专武干部,顺畅专武干部进出渠道,确保专武干部以主要精力做好武装工作。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昌宁县人武部党委把搞好专武干部理论学习作为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突破口,使专武干部的工作能力、政策水平、思想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民兵预备役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近年来有多名专武干部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 一、结合工作,巧安排学习时间。专武干部的工作既多又杂,在学习上既难与人武干部的学习同步,又容易被地方同级党委所忽视,致使理论学习“两不靠”。因此,他们为提高专武干部的  相似文献   

6.
刘奇国  张乃明 《国防》2004,(11):6-6
为了提高专武干部和重点民兵分队骨干的素质,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组织了专武干部和重点民兵分队骨干集训。主要学习了有关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法规制度、基本理论、业务知识.进行了教学法训练,参观了基层先进武装部、民兵营(连)部规范化建设和武器陈列馆,交流了工作经验,组织了座谈讨论。通过集训,使  相似文献   

7.
邓博  马雪 《国防》2012,(11):56
为确保全区专武干部适应岗位任职需要,提高组织领导基层武装工作和基层全面建设的能力,重庆市渝北区近日举行了专武干部专题集训。集训按照"管理连队化、教学院校化"的思路,采取理论学习、专题辅导、示范观摩、作业考评、研讨交流等方式,从如何完善基层武装工作制度,如何解决基层征兵工作难、专武干部出路窄、落实制度不够经常等问题,如何提高专武干部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协调能力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专武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员。没有高素质的专武干部,就没有高质量的民兵预备役组织;没有专武干部的安心和专心,就没有民兵预备役组织的巩固和稳定。因此,我们在完成总参、总政部署的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任务时,要把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要在“如何使专武干部安心和专心”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基于这一考虑,本刊决定从这一期开始集中一定的版面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今年晚些时候和明年,本刊将就这方面的突出问题展开自下而上的专题讨论和宣传。希望广大专武干部关注这项  相似文献   

9.
基层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其组织指挥能力是胜任武装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检验专武干部组织和带领民兵预备役人员应付突发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军事训练等军事才能及其是否“专武”的重要体现。 作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军事组织指挥素质,具体地讲,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把握大局的能力。把握大局,首先要了解情况,明确事态  相似文献   

10.
吴波  张进 《中国民兵》2010,(4):45-45
专武干部是民兵军事训练的具体组织者和责任人,提高专武干部的军事素质是提高基层民兵军事训练质量效益的基础,也是组织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层专武干部的军事素质参差不齐,对民兵军事训练带来一定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提高专武干部的军事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层唱“空城计”,民兵整组怎么搞?5月11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人武部与区委组织、人事部门一道,对16名长期抽调到地方党政有关部门帮助工作的专武干部进行了清退。这是该区解决专武干部长期不在位、确保专武干部履职尽责、促进基层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青山湖区所属街道和企事业单位专武干部百余人。3月下旬,该区人武部领导在下基层检查民兵整组工作时发现,一些单位专武干部在位率较低,16名有特长、学历高、组织能力强的专武干部被地方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长期借用,影响了基层武装工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武部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紧紧结合起来,围绕民兵预备役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寻找规律和对策,进一步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 德城区人武部党委始终把加强人武、专武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狠抓落实。年初,他们专题研究加强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措施,拟定了理论学习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理论学习配档,要求人武、专武干部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理论要人脑入心,并联系实际调查研究。他们力求把理论学习成果体现在人武、专武干部的思想解放上,体现在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素质的提高上,体现在促进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建设上。通过抓学习,促落实,德城区民兵预备役全面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共撰写论文17篇,并把这些理论成果来指导工作实践取得优异成绩,征兵、整组、国防教育、基层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志刚 《国防》2005,(11):32-32
专武干部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不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大力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该注重建立健全以下三个机制:一是合理的选配机制。选拔配备专武干部,应充分考虑武装工作的特点以及对专武干部素质的特殊要求,注重选择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热爱人民武装事业、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和组织能力的干部。二是完善的培训机制。县(市、区)人武部应充分利用民兵训练基地,大力抓好专武干部的在职培训和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局域网络进行学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专武干部是开展基层民兵工作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是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联系广大民兵的桥梁和纽带。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武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定期对全市的专武干部进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补充、交流,狠抓组织建设、教育管理和业务培训,使专武干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有了明显改善。全区专武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7岁下降为39.9岁;大  相似文献   

15.
专武干部是开展基层民兵工作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也是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联系广大民兵的桥梁和纽带。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武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近日,来自四川凉山州各基层武装部的100名新配专武干部,在凉山军分区专武干部培训基地经过1个月的集中培训,满怀信心地走向基层武装工作岗位。自人武部收归部队以来,凉山军分区已为基层人武部培训专武干部700多名。 民兵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乡镇专武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质量。近年来,凉山军分区针对专武  相似文献   

17.
专武干部是民兵工作的一线指挥员,肩负着组织领导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协调地方政府抓好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对症下药”。据调查,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落实制度不够严格、素质发展不平衡、赏罚不够严明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为全国专武干部颁发统一制式的工作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国武装干部的关怀与厚爱,是对常年活跃在基层民兵工作第一线、具有热爱民兵工作强烈事业心的专武干部的激励和鞭策,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举措,是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王修尧  徐浩 《国防》2007,(4):47-47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民兵预备役工作质量,甚至整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局.因此,要着眼推进人民武装建设转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来电话反映,专武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可以说是“兵头将尾”(民兵的“头”,人武干部的“尾”),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基层民兵工作的落实质量。目前,专武干部有四盼: 一盼健全培训机制。目前,相当一部分专武干部只具备高中学历,由于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少、时间短,难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导致军政素质比较低。当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