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马克思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和心理共同支配的,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工程、固本工程,但它只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相一致,才能取得成效。现在的官兵学历高、成分多元、追求时尚、视野宽广、思维活跃,这也决定了思想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只有找准与其心灵的契合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
"暗示法"在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暗示 ,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环境等 ,使人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 ,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暗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暗示对于发掘人的生理潜力、心理潜力 ,使人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鼓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促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暗示”的作用特性及其规律首先 ,运用暗示做思想工作有它独特之处。暗示不象劝说那样是建立在通过逻辑论证来取得接受信息者同意的基础上 ,由接受者独立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历经几载军营生活的老战士,还是刚刚穿上军装的新战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羞怯心理。羞怯心理,通常是由自卑感和怕冒险形成的,在交际中表现为怕与人接触,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然而,过分的羞怯会给人留下缺乏自信的感觉。试想,一个战士,如果羞怯心理严重,怯于言语交流,他就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长处,而且容易使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意识上,无暇顾及关心别人,更可能产生抑郁、忧虑与孤僻的性格。因此,这是一种必须下功夫克服的心理障碍。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战士羞怯心理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给他人的。例如笑脸会给其他人高兴愉快的感觉,并一同高兴起来;相反,消极的情绪就会像疾病一样不断地传播,如忌妒、仇恨、抱怨等,如同心理上的垃圾,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  相似文献   

5.
围绕受众的心理特点。在热衷整顿上做减法。在和风细雨上做加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但不能只盯着问题做文章。现在有的同志热衷于轰轰烈烈的整顿式教育,面对个别官兵出现的问题,不管面有多宽、事有多大,动不动就搞整顿教育,教育中习惯于夸大其辞谈危害、翻箱倒柜找问题、东拼西凑定措施。这种教育的“火药味”太浓,“人情味”不足,搞得人人自危。整顿式教育对于解决重点问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不能搞得过多过滥,太频了就容易使官兵产生麻木心理、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教育跟打抗生素一样,是好药,但打多了容易形成耐药性,搞多了人也就疲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官兵思想的差异性,不能简单地把官兵当成完人来要求,也不能当成坏人来防范,要尽量采取提醒式、谈心式,引导式的方法,在和风细雨中达到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春节的时候收到不少贺卡,多数贺词是新春快乐、官运亨通之类。印象不是很深刻了。惟独有一张让我久久品味,难以放下,并且越咀嚼越有味道,内容是“成功着你的成功,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这几句话不华丽不做作,说得很朴实也很平常,但却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让人觉得朋友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7.
心理疏导须"用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一些基层单位在心理疏导工作中还缺乏科学性,一些同志一谈到心理健康问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与“疾病”挂起钩来,使不少同志讳谈心理问题,造成人为的心理自危;另一方面,在内容和方式上也不科学。一些基层单位还没有将心理疏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忙于跟风、徒有形式的现象比较突出。认为只需要个别机关部门统一搞几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开几个心理健康讲座,就“包治百病”了。科学证明,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有着共同的生理机制。心理问题是思想问题的基础,思想问题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虽然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一天没怎么训练就感觉好累”“我动不动就会走神发呆”“我不想动只想睡觉”“我感觉一天几乎没怎么做事”,这些都是军人心理疲劳的外在表现,看似习以为常,但不加以重视则会导致焦虑、无助情绪以及自卑、抑郁等心理的产生。一、军人心理疲劳产生过程不论是日常训练。  相似文献   

9.
所谓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心理学认为,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无意识隐藏在人心理的深处暗中起作用,并不为人所意识.它或者暗中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使人产生无意识或下意识举动;或者暗中参与人的意识心理活动,干扰和调节人的意识行为.与此相关的无意识教育,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地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语 言是讲政治课的重要工具 ,是联接讲与听、教与学的桥梁。语言可以沟通授课者与听众的情感和思想。同一堂政治课 ,语言表达好的授课者 ,讲起课来谈笑风生 ,妙语连珠 ,趣意盎然 ,官兵听起来津津有味 ,时而发出愉快的笑声 ,时而陷入遐想和沉思 ,不仅使官兵在美的语言的感染中学到知识 ,而且对教育内容兴趣倍增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点燃理想志向的火花。而语言表达差的授课者 ,或晦涩呆板 ,或干巴无味 ,或口吃费劲 ,只能让人昏昏欲睡 ,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 ,而且使官兵对政治课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接受教育的兴趣。因此 ,授课者应努力掌握讲…  相似文献   

11.
不少基层教育者深有感触,部队教育难搞,搞出新意来更难。教育内容固定、格式统一、主题相同,似乎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然而,讲点故事可以给教育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2.
人们心理疲劳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负荷过高或过低过高的工作负荷造成高度的心理应激,使人体的紧张程度过高,心理能力使用过度,从而造成心理疲劳。心理负荷过低的单调工作也会引起心理疲劳。单调、乏味地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情会引起操作者极度厌烦,它也引起心理疲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音乐有不同的曲调,对人的心理影响也不同。优美轻柔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高亢奔放的旋律催人奋进,杀气腾腾的曲调可以使人变得狂野、勇猛。由于这个特点,音乐成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在战争中不断地被  相似文献   

14.
<正>尽管人们在其生存过程中都在与数学打交道,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数学.从最初的启萌教育就开始接触数学,以后上学接受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教育,一部分人还要继续接受高等数学教育,甚至有的人要专门从事数学研究.但绝大多数人对数学总有“只见树木不见林”的感觉,对数学的认识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盲人摸象”.既使是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对“什么是数学”、“数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学”、“学了为何用”等等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处在迷惑困顿之中,甚至对数学存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心理疏导的渗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疏导科学地顺应了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 ,它为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拓宽了渠道。“四个多样化条件下” ,人们的压力比以前更大了 ,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而浮躁心理对我军战斗力的危害更大 ,因此发挥心理治疗优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一是要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制度。加强和普及心理知识 ,使官兵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如自我安慰法、自我控制法、目标转移法、他人疏导法等 ,提高官兵自我调适能力。二是要发挥好心理骨干队伍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办培训班和实践锻炼等方法 ,培养一支带兵育人的骨干队伍 ,使其不仅能够发现、鉴别…  相似文献   

16.
一、着眼于合理性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在主客体地位变化中的“度”。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主客体地位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被教育者相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客体,被教育者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是主体。被教育者是人而不是物,是特殊客体,相对教育者这一主体而言是主体性客体。突出教育对象在主客体地位变化中的哪一个方面,是采取何种教育形式的基本前提。当我们强调教育对象是客体时,就必须突出发挥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作用,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使教育者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给被教育者;当我们强调教育对象是主体时,就必须突出发挥被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作用,通…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基层部队排长小王来电诉说,最近在训练任务中感觉注意不专、心神不宁,紧张焦虑,记忆衰退,尤其是听到别人谈论疫情,心生厌烦情绪,内心总想找个发泄渠道。小王的心理状态,其实就是疫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疫后综合征是因为人们经过长时间高强度应激状态,回归常态工作,身心放松之后,容易出现心境低落、记忆出错、过度敏感等多种症状,影响训练效能和工作绩效。疫情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个人的工作、训练脱离了原先习惯化的轨道,就会因为缺少掌控感与确定感,导致恐惧、迷茫等情绪交错重叠,不时在脑海心头泛起;二是每个人在疫情中都会产生自我保护与防备心理,担心自己、战友和家庭成员身体安全,焦虑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等;三是官兵都有群体归属和信任需求,但疫后保持相对交往距离的要求,会让个体感觉被他人排斥、被针对、被区别对待,容易诱发各种身心综合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调查中发现,一些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厌烦情绪。每逢搞教育,总有一些人借故不参加,或争着出公差;即便参加,也是坐在课堂上没精打采,笔记本记不了几行字。分析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厌烦情绪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控制与调节,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恐高症”的心理误区及危害。军事心理学研究认为,武器对人具有恫吓作用:作战双方利用一种或某些具有高强度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武器,可以给对方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威慑,使其陷入心理上的惊慌和恐惧状态。而在作战之前,有意识地大力渲染高新武器的打击效果,可以破坏对方整体心理稳定性、加剧精神负担、诱导恐惧心理,达成武器的恫吓作用。这样就使部分官兵陷入了高技术武器的心理误区,表现出“惟高”,即认为只有掌握高技术武器才能打赢局部战争,否则只能被动挨打;“畏高”,即对高技术武器感到束手无策。部分人认为,全天候、全方位、远时程、…  相似文献   

20.
吴家军 《政工学刊》2006,(12):28-29
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出发,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抓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威力,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力量。基层政治教育是与官兵面对面、人对人的教育,其先进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你讲的东西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官兵就会信。先进的教育内容代表着事物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这些内容具体表现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讲这些大道理,经常讲、反复讲,讲深、讲透,使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