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失利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开始考虑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并为中央红军撤离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着手进行军事经济等准备工作。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举棋不定和军事经济准备的酝酿及实施,时间为1934年5月到8月底。此阶段的军事经济准备,既是出于中央红军主力必要时撤离中央苏区的需要,更是出于用武力继续捍卫中央苏区的需要。第二阶段是中共中央最终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和军事经济准备的紧急部署与展开,时间为1934年9月初到10月中下旬。此阶段中共中央最终决定中央红军实施突围转移,并秘密部署与展开军事经济准备的相关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及为此所进行的军事经济准备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直接结果.1933年9月至1934年秋,由于党的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先是犯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后来又犯了军事上单纯防御的保守主义错误,红一方面军未能在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3.
《军事历史》2006,(7):3
1934年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党政军机关及其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开始南渡雩都河。 10月25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粤军防线(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向西挺进。  相似文献   

4.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异乎导常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后,处于战略大转移中的弱小红军,遭到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重。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以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大踏步地进退,四渡赤水河,同敌人周旋,迫敌疲于奔命,我红军则争取了主动地位,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反革命计划,扭转了危局,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  相似文献   

5.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6.
接应中央红军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后,于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会合.为了接应中央红军,我们需要准备鞋子、衣服、粮食等物资,全军还为此做了动员.当时,我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安排,率领第4军政治部机关和第12师留在后方收尾,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7.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是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红6军团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绝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道路和民情等,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调动正在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在红军长征初期的重大历史贡献杜宏奇对于中央红军来说,自1934年10月开始战略转移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是一段血火与生死交织的艰难岁月。在这段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日子里,周恩来以他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摆脱了“左”...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中的遵义大捷王成志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被毛泽东视为是“得意之笔”,而遵义大捷正是四渡赤水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遵义及其附近地区所取得的一次大胜利,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大胜利。此役,中央红军在5...  相似文献   

11.
湘江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最险恶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这是"左"倾军事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深刻的时代启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树增 《国防》2016,(4):70-74
中央红军越过老山界之后,1934年12月12日,共产党中央在通道就“红军到底往哪里走”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短暂的讨论。讨论是必需的,因为那天凌晨,中央红军野战军司令部获得了一份国民党军目前位置和部署的情报,情报标署为“火急”。  相似文献   

13.
☆撤离湘赣苏区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中央苏区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不大了.6月份以后,毗邻的湘赣苏区也在逐步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苏区如何坚持斗争?红军如何行动?大家都在思索着.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中,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井冈山出发,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转战了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展开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永远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15.
朱德于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初期,朱德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导致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十分不满.想方设法减少红军的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赞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朱德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其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张国焘右倾分裂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说服争取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17.
韩洪泉 《军事史林》2016,(12):26-38
在1934年至1936年间,南方几个主要根据地的近二十万红军将士,历经两度寒暑,纵横15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红军中部队最远行程达2.5万里,如果加上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路,红军长征总里程达6.5万里,这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长征首先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实现战略转移为最终目标,以行军和作战为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8.
①老红军邹盛栋重说当年长征事②瑞金武阳桥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桥(国画/张道兴作)③矗立在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群雕,艺术地展现了长征故事和红军精神④沪定桥一直成为部队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⑤在赤水河畔,红军当年渡河的渡口,树立起了纪念碑,迎接着来自各方人们的瞻仰和凭吊⑥若尔盖人武部的同志正在巴西会议旧址忆长征,学传统⑦红军走过的草地上,如今牛羊成群,生机盎然⑧藏族同胞在小金县城红军会师广场载歌载舞⑨遵义会议会址现在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9.
接应中央红军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后,于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会合。为了接应中央红军,我们需要准备鞋子、衣服、粮食等物资,全军还为此做了动员。当时,我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安排,率领第4军政治部机关和第12师留在后方收尾,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