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是兵团第三代,身为一名兵团人,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在基层连队从事政工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爱上了《当代兵团》。其中,我最喜欢"屯垦史话"栏目,它以真实的故事,赞颂了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并且我还经常把里面的文章读给爷爷奶奶听,他们说:"这些文章写的就是我们的过去,是我们珍贵的回忆"。如今,  相似文献   

2.
我的兵团梦     
正我的小学同学严玉林和刘德才比我大两三岁。1966年毕业时,国家号召支边,他俩报了名,来了新疆。几年后,他们回家探亲,说在石河子,穿军装,吃军垦馒头,抽莫合烟,住地窝子,改造着大戈壁,他们是"兵团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石河子。那时我还小,喜欢看打仗的电影,觉得兵团很气派。冲锋号一响,千军万马,气势磅礴,所向披靡。兵团人是干大事的,我羡慕他们,从此有了一个莫名的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我从北京大学来到兵团石河子大学工作。两年来,随着对兵团了解的加深,我对兵团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主要是因为——兵团人保卫祖国的奉献精神令人振奋兵团的前身是解放大西北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军人为解放国土而进疆,为保卫国土而留疆。50年来,兵团人在戍守边疆、抵御外敌、平息内乱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他们成为新疆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中流砥柱。兵团人终生定居边疆的这种持久卫国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其他省份或其他群体所没有的。兵团人建设边疆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兵团人不仅在解放西北,戍边保国上成为一代优秀军人。而且在铸剑为犁,"解甲归田"的生产建设上也是新疆的开路先锋。哪里环境最艰苦,条件最恶劣,哪就有兵团人开垦的足迹。他们  相似文献   

4.
【心语】爱情是一种运气,但幸福是一种努力。我愿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与陈威不离不弃地生活在兵团这片热土上。到了团场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每天和职工相处,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感觉,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才可以保持快乐的生活,要做到用宽广的胸怀来待人处事。近些年来,我们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团场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秦琴  相似文献   

5.
【心语】为了爱情,我来到兵团,后来是军垦战士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从最初了解兵团,到现在亲自参与团场"三化"建设,我决心要留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姜传龙【故事】为了她,他放弃了留在父母身边、在城里工作的优越条件。为了爱情,他从布尔津县来到边境团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扎根兵团、服务团场,在兵团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实现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兵团工作后,我才开始接触《当代兵团》,我很喜欢读杂志上的"屯垦史话"、"兵团档案"、"老兵列传"等栏目,老一辈军垦人那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看完之后深受感动。上大学时,我曾独自背包走遍了新疆,很难想象如今富饶美丽的团场曾经竟是一片荒凉,几代兵团人用他们勤劳  相似文献   

7.
【心语】5年间,我从一名志愿者到一名兵团人,我要感谢兵团这个火热的集体。我在兵团恋爱,我在兵团成家,我找到了一个陪着我吃面条的人,一个在我生气时会扮鬼脸的人,一个关心照顾我的人,一个陪我一起喜怒哀乐的人,我很幸福,也很知足,因为兵团不仅成就了我的事业,还给我带来了完满的婚姻。——王春英【故事】2013年6月6日,十师一八七团社区干部王春英与丈夫苟健朝参加了"青春梦·兵团情"西部计划10周年大学生志愿者集体婚礼,他们在声声祝福中圆了爱情  相似文献   

8.
去年12月8日踏上援疆路至今的半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一个转折期。身份的转换、环境的转变、战场的转移,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深地感到,援疆事业很光荣、援疆岗位很重要、援疆经历很宝贵。一代代支边人,用他们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新疆这一片多文化交融、多民族交汇、多资源交聚的广阔土地,不但令人神往,而且大有可  相似文献   

9.
吕介一 《兵团建设》2005,(12):54-54
1959年,农七师第一管理处成立,我任管理处卫生科科长。秋末,时任政委的董馥找到我说:“农场离奎屯、石河子都很远,缺乏交通工具.道路又不好.一遇急、重病人,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们应当建一座医院就近收治各团场及其周边的病人。”“房屋的基本建设由管理处负责;房屋建设的规划,按照医院需要由你画一张草图交基建科设计绘图,医务人员的技术专业培训、器械设备等由你筹办。”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个自幼在兵团长大的女孩,我对兵团的一草一木都情有独钟,对我们兵团自己的党刊《当代兵团》自然爱不释手。在《当代兵团》中,我最喜欢"兵团儿女"栏目,她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兵团儿女的风采:在荒漠中激扬青春,在深山中穿行行医,用勤劳和汗水谱写奉献之歌……如今,"兵团儿女"已经成为我心中的温暖港湾,为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会用实际行动来书写自己作为兵团儿女的故事,奉献自己的青春。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我想再加一句,那就是:不到兵团,不知人之伟大。  相似文献   

12.
赤子兵团情     
我是兵团人,我是兵团人的后代,第三代兵团人。我流动着祖辈屯垦戍边的热血,凝聚着父辈田园牧歌的智慧,肩负着自己蠢蠢欲动的梦想!喝一口幽香的花草茶,脑里浮现着一个儿时成长的小院。小院里,猪圈、鸡棚、苹果树。小院外,杨树、渠道、麦草垛。还有一群叫扎扎刺的家伙,是那时最想挑战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人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涓流汇海、积土成山,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才能夯实社会的道德基础一直以为,天地以其灵气孕育的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为神奇的群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的载体。他们需要柴米油盐维持物质的生命,也有着对群体价值观的追求。作为中国的现今社会,这个核心价值观,可以用24个字高度浓缩,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似文献   

14.
兵团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团农牧团场正孕育着重大的变革。从1983年9月11日农七师一三一团四莲职工耿千里创办全兵团第一个家庭农场,到2001年4月兵团出台农牧团改革的“1 3”文件,这期间已跨越了整整18年。兵团家庭农场主们终于真正站到了改革的前台,他们是兵团团场的新型农工。他们与以往的兵团农工相比,已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与《兵团建设》的相识十分偶然。去年单位订阅《兵团建设》的工作由我负责,因此我对《兵团建设》多了几分关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本杂志。一篇篇或有深度或有故事的新闻报道让我了解兵团的人、兵团的事,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让我铭记兵  相似文献   

16.
兵团事业的影响力如何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上世纪末兵团党委曾提出了一个响遏行云的口号:再造辉煌。言之凿凿,情之殷殷,意之切切。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百万军垦人心里掀起万丈波涛,澎湃不已。那么,这个"辉煌"如何"再造"?方略千条,要旨百端,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人才,要培育、要举荐、要延纳、要尊请、要识拔、要使用、要凝聚……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我有感而发,提出一个生僻的"三踪":跟踪、追踪、觅踪。前些时候,《兵团建设》邀我为"我看兵团"专栏写篇文章,我曾在该栏目开篇时写了《兵团,"天下谁人不识君"在何时?》,谈兵团如何提高知名度。因为,我认为知名度是坚硬的"软件",是财富的载体。那么,这一篇文章的主题,应该定在"人才"上。因为,科  相似文献   

17.
情系兵团     
正"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倏忽间我来到祖国的西陲、美丽的新疆近三年了。一个人的工作履程短暂而有限,但有一段披风沥沙、屯垦戍边的生命体验,无疑是一种荣幸和财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此时此刻心潮难平,过往历历一拥而上……初识兵团2011年11月,我受组织委派,踏上援疆之路。新疆,那时对我来说,尚是一个心底并不陌生、想来又很遥远的地方。一下如特写镜头推到眼前、立马便要投身其中的时候,心中仍不免泛起游子离乡心跳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名政工员,读书看报不仅是我的工作需要,也是我的习惯。《兵团建设》一月两期,其中我最喜欢阅读的就是"兵团人家"栏目。它或讲述团场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或反映兵团普通职工群众的生活,配以生动的图片,让人记忆深刻。今年4月下半月刊刊登的《架双拐的"倔连长"》图文  相似文献   

19.
我是《兵团建设》忠实的读者。从她1999年春天诞生起,我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我24小时为患者服务,有危重病人都可以找我。健康大讲堂开讲了,第一位宣讲的专家是北京医院援助红星医院的留德博士李波。2010年6月,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哈密市。近一段时间以来,农十三师红星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哈密地区广大患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卫生部北京医院乳腺中心主任、农十三师红星医院副院长李波教授精湛的医术和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