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信息化作战系统网络结构,构建了传统作战系统和信息化作战系统拓扑模型的生成算法,并通过对传统作战系统和信息化作战系统结构拓扑模型度量性质的比较,说明了信息化战争下的作战系统结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化战争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信息化战争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战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之一,对战争系统的研究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文章首先研究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及其7个基本属性,然后从相互作用、战争手段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战争复杂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信息化战争复杂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即非线性、涌现性和流动性。最后分别从作战理论研究、战争模拟以及战法改进三个方面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增强党委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领导能力,是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的要求。要着力提高党委委员的综合素质,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筹划与指导,为夺取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胜利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领导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去研究军事问题,这对于作战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特点及主要概念,论述了军事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的内在一致性。然后在掌握的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作战理论研究现状,最后对作战理论的创新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蔡明春  吕寿坤 《国防科技》2017,38(1):094-098
智能化战争以全维信息感知为基础,以先进信息技术为纽带,以海量信息的高效处理与认知进化为核心,以提升综合指挥决策、高效自组织协同、灵活自主作战等能力为目的,有效适应威胁演进、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地域、以及潜在对手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进而达到设计战争的目的。本文对智能化战争演变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支撑技术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战争工程将战争看成是各组分相互作用的复杂适应系统,整体上对战争进行科学研究.其理论基础是以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为代表的系统思想.在新三论、老三论这些传统理论基础上,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人工生命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系统思想的内容,为战争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本文着重阐述了战争工程中的系统思想与理论基础,以及这些理论在战争工程中的应用.由军事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构成的战争工程,必将为信息化战争研究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盛清 《国防》2010,(12):34-35
为作战部队动员补充兵员是省军区系统的重要职能任务。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作战形态、作战理念、作战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兵员动员产生了深刻影响,赋予了兵员动员许多新课题。省军区系统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充分做好兵员动员准备。  相似文献   

8.
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作为志愿军党委副书记和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邓华在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期间,进行了符合实际的、具有创造性的战争指导。在战争后期,中央军委提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邓华对此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贯彻,从而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也留下很多关于作战指导的报告和经验总结,对于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网络的作战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战争的现实需求推动着作战系统的发展变革,其结构组成日益呈现复杂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中心战思想,将作战系统进行纵向节点划分,建立起四重网格立体模型,并从拓扑结构定性分析出发,推论出其内部组成具有小世界和无尺度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将复杂网络研究成果运用到作战系统中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栖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两栖作战对抗系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多Agent建模方法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在掌握装备性能参数基础上,以具体作战环境和一定兵力编成为背景进行作战模拟,能够反映武器系统的诸属性在作战全过程的体现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作战效能的差别,可为两栖装甲装备研制、作战使用及战术训练、战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OOAgent的作战仿真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战争复杂系统的特性出发,根据面向对象的思想和Agent建模理论,提出了基于OOAgent(Object OrientedAgent)构建战争复杂系统模型的方法。分别从OOAgent模型构建和E2BIO(Entity,Event,Behavior,Interaction,Organization)作战仿真模型体系两方面,研究了基于OOAgent的战争复杂系统仿真模型体系结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对面向对象思想和Agent建模理论在仿真系统中的应用建模进行研究,并为战争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提供了一定的建模方法和模型体系构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作战系统同复杂适应系统的关系,指出了作战系统就是一类特殊的复杂适应系统;然后,以网络中心战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网络中心战体系对抗建模存在的问题,并以对象Petri Net建模仿真技术为支撑,提出了基于对象Petri Net的复杂适应系统多Agent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体系对抗,作战体系是典型的复杂系统,需运用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展开研究。论述了各种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复杂系统的特征。介绍了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工程应用情况,给出了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在作战体系设计中应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复杂作战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任务成功性要求为目标,讨论了弹药需求量仿真的模型框架,并应用Petri网技术及其软件ExSpect建模环境,分别建立了各子任务和复杂任务的弹药需求量的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确定作战任务中的弹药需求量及其在各级军事单位中的配备,从而为提高整个弹药保障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战争复杂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经典复杂系统理论、仿真建模方法、综合集成方法以及作战实验室等方法在战争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对战争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的共同特点,指出了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了战争复杂系统分析方法中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赛博空间作战对未来战争及战争仿真建模产生着深远、巨大的影响。针对在赛博空间和赛博空间作战基本认识上存在的争议,探讨了赛博空间的复合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及赛博空间作战的战略威慑性、体系对抗性等特点。以战争仿真建模为视角,在研究赛博空间作战对未来战争及战争仿真建模突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赛博空间作战影响下战争仿真建模需关注战争复杂信息环境、大尺度战争体系、复杂自适应行为、战争体系脆弱性和赛博战争舆情信息传播仿真建模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仿真系统指挥控制体系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电磁环境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征,指挥控制体系是作战体系的"中枢".提出基于信息衍化的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仿真系统指挥控制体系的建模方法,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仿真系统的模型体系分析了指挥控制体系的关系,建立了初步的指挥控制体质模型.为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体系建模与仿真打下一定的理论与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关于"战争是科学"、"信息化战争"、"军事技术装备与战役理论的关系"等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促进了军事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关于"军事科学体系"、"军事系统思想"、"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和"作战实验"等论述,构划了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体系,倡导了军事系统思想及其基本方法,创立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了作战实验方法及其发展方向,促进了军事科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关于"有限战略核力量"、"开发航天技术"、"打好小仗"、"军品生产"和"军队人员培养"等论述,促进了军事科学实践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网络的机群作战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群作战已成为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而传统的作战模型,已经不适应其多任务驱动、多机种协作的机群作战特性。为此,以复杂网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构造不同类型的节点连接的动态生成算法,构建了反映真实作战场景的网络描述模型,较好地呈现出了机群作战中的涌现性、模糊性等诸多性质。并提出了描述机群作战网络的统计特征量,通过破击仿真实验,得出了与战争事实相符合的结论,为未来研究机群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邢云燕 《国防科技》2014,(2):98-100,68
现代战争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战争计划的制定难以适应新的作战指挥方式。为提高作战指挥的时效性和作战决策的正确性,对现代战争的战争计划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对深入开展战争计划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