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将帅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孙子的将帅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尊君重民”的政治品质,“多知广闻”的知识结构,“五德兼备”的智能素质,“静幽正治”的性格修养。它涵盖了军人素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3.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古语长期得以流传,足见我国古代兵家对将帅地位的重视程度。大军事家孙武说得明白:“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①“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②这里,他把国家的命运、民众的安危与将帅直接相联系。 综观古今,谋安国之道,决疆场之胜,治强盛之军,将帅作用实系特殊而重要。因此,古人对将帅的素质,要求甚高,论述颇多。笔者择其荦荦大者,以观其妙。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5.
《六韬》作为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兵家典籍,继承了《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将帅思想,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它在继承将帅是"国之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置将不可不察"和"得贤将"的要求;在继承"五德兼备"将帅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拔标准和考核方法;在继承将帅要具备多种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在继承"将能而君不御"将帅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相分职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8.
老子被王夫之称为“言兵者之祖”,所著《道德经》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兵书,但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将帅素质是其着力论述的内容之一,本文从“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的政治智慧,“恬淡为上”的心性修养,“慈”、“俭”、“后”治军用兵操守,“不争而善胜”的军事才华四个方面,对其将帅素质观进行筒析,掘其精华,以期展现老子对将帅素质的独特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中华民族的武德传统源远流长 ,独具殊辉 ,为世人所瞩目。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原空军政治学院 )刘芳教授、徐德清副教授主编并被列为全国“九五”重点图书的《中华武德镜鉴》 ,就是一面纯洁道德、净化心灵、成就事业的双面镜 ,因而是褒扬中华武德优秀风范 ,鞭笞历史上军人失德之举 ,弘扬传统武德精神 ,系统阐明中华武德规范的力作。全书分为上下篇 ,上篇为风范篇 ,从“精忠报国”、“爱民保民”、“和军爱卒”、“智勇兼备”、“任贤使能”、“赏信罚必”、“善俘安降”、“将帅修养”等八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武德…  相似文献   

10.
古代《孙子兵法》要求为将之道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要素。新时期部队指挥员应当借鉴历史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大力培育部队优良战斗作风,为履行新使命、新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兵者:诡道也。”孙子一语破的,道出了军事斗争一个最本质的特性。“诡道”,兵家曾对其作出过不同解释。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这是说,军事对抗的过程,情况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运用诡诈。以往的战争实践表明,精明的指挥员活动在战争的茫茫雾海里,运用诡诈之术,往往能驾驶胜利的航船抵达彼岸。而战场上的上当受骗者,则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梅尧臣说:“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这是从将帅的素质和权谋的联系上讲“诡道”的。没有诡诈,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12.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13.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14.
孙武在其兵法“谋攻篇”中高层建瓴、大气磅礴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要言不烦、主旨鲜明地指出“不战”、“非战”,并非宣扬消极弃战或胆怯畏战,而是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和主张的“全胜”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至高理想境界。“全”字在《孙子兵法》中高频出现,诸如“安国全军”、“胜乃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等等,孙子反复提及“全胜”的鲜明观点,足以见此思想乃贯穿孙子战略思想的“红线”,占据着核心地位。孙子的“非战取胜”、“不…  相似文献   

15.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孙子》与《战争论》都是人类军事思想史上举世公认的璀璨明珠。刘庆撰文就两者不同的文化特征作了比较。(一)从著述目的上看,《孙子》强调知战结合;《战争论》热衷于理论建设。(二)从价值取向上看,《孙子》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将帅用兵的理想境界;战争论则以不受限制的“绝对战争”为战争形态的完美形式。(三)从思维方式上看,《孙子》注重整体直观上的把握;《战争论》则从概念的  相似文献   

17.
《孙子·用间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干度,必取干人,知敌之情者也。”说的是开明的君主,贤良明智的将帅,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于事先了解情况。要事先了解情况,不能靠祈求鬼神,不能用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不可以天象星辰运转的度数去验证。而必须能任用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从敌人那里了解情况。间谍活动的最早历史记载我国最早记载有问谍活动的是《左传·哀公元年》,书云:“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碴,遂灭过、戈”。意思是,使用间谍始于夏代的国君少康,他曾派名叫女艾的臣子到浇那里进行间谍活动。还派他的儿子季杼诱杀浇的弟弟殪,终于灭掉了浇统治的过国和殪统治的戈国。这是发生在公元前约17世纪至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19.
军人卫国,战士作战,都离不开“勇敢”二字。孙子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勇敢当作了军人的五德之一;曹操论将,认为“当以勇为本”,没有勇气便什么都谈不上;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胆量是军人最可贵的品德,“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刘伯承讲:“两军相逢勇者胜”;毛泽东则多次讲到要提倡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古往今来,凡能征惯战的将帅,凡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都无不推  相似文献   

20.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