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一、国防经济条件决定和影响国防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具体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的战略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的战略格局是指国际上几种基本力  相似文献   

2.
《政工学刊》2006,(11):63-63
中国社科院对外公布了2006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和《国际形势黄皮书》。黄皮书实测结果表明,中国在各大国中综合国力排名第六。  相似文献   

3.
刚刚过去的1996年是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拓展的一年。这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进一步增强,霸权主义四处碰壁,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一系列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显示了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坚定不移的决心。 为了帮助广大人武干部回顾1996年的国际形势,更好地把握今年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这篇文章。 中国:外交成果丰硕 国际地位增强 尽管1996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是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维护军事安全的任务越来越严峻,情况越来越复杂。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都在发展。但是,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依然很多,军事安全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国的军事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新干涉主义”理论驱使下,个别西方大国竭力阻止我国发展强大。在国外敌对势力干预下,分裂国家活动日益猖獗。在“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严峻。因此,应提高对国家军事安全的认识,站在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家军事安全问题,牢固树立“国无防不安”的…  相似文献   

5.
徐焰  少将 《国防》2013,(7):75-77
进入1940年夏季,中国抗日战争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法西斯德国横扫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因自顾不暇急于在远东对日妥协,不愿支持中国抗战。日本利用这一有利国际形势,派兵进入越南,并同国民党当局在香港进行秘密谈判,条件是重庆当局承认伪"满洲国"、与南京汪精卫政府合作,从而换取日本从关内基本撤军(却仍要保留几个沿海要点)。中国进行的艰苦抗战,这时确实面临着中途而废的危险。当然,随后国际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美国因在太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的直接威胁消失了。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日本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经济大国,很快确立了争做政治、军事大国,进而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国防政策上,日本则提出武装力量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总体思  相似文献   

7.
战略轰炸机是不折不扣的"大飞机"。发展"大飞机"需要国家的强盛与富足,只有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才有必要发展它,才有能力发展它。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大国崛起之梦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大家谈论"大飞机"(这里指民用机)之时.自然也开始关心战略轰炸机、议论战略轰炸机,在要不要战略轰炸机.如何发展战略轰炸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向多极世界格局发展,亚太地区保持相对稳定,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大国关系复杂化,局部动荡将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和改善军事力量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新形势,我国仍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习主席导演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充分体现了在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有效平衡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大国,什么错都能出,但是战略绝不能错,什么出了错都能挽回,战略出的错不能挽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崛起的大国,如何很好的平衡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和大片管辖海域的大国,海洋利益与陆地利益、空中利益、空间利益一起,构成了国家的基本利益。随着对海洋战略价值认识的深化,合理拓展我国的海上利益、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那么,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海洋利益呢?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新中国海防建设徐明善唐复全曲维加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防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乃至国际战略利益。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关注着新中国海防问题,他从国家战略和国际战略的高度出发,协助毛泽东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很多国家为了争夺21世纪的战略优势,纷纷报据国际战略环境变化提供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调整和加强国防建设。 一、根据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调整国防政策 冷战结束后,各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大战的阴影不断消退,大国间的战争更加遥远,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持续保持,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不断强化、国际军控和裁军取得了新的进展,多数全球性热点继续降温或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南北矛盾加剧,西西矛盾发展,地区动荡,小战不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3.
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有一个被称为“森林之国”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缅甸联邦(简称缅甸)。 地处战略要冲的“大国” 缅甸的北和东北与中国交界,东和东南与老挝、泰国毗连,西北与印度、孟加拉相接,隔普雷帕里斯海峡与安达曼群岛相望,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扼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缅甸面积676581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国,也是东南亚地区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国,其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3%,  相似文献   

14.
增强军事经济潜力,是研究军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军事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军事经济发展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设置军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发展军事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以达到一定的军事经济实力为目标;二是在保持一定军事经济实力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增强军事经济潜力上,以实现一定的军事经济潜力为目标。对这两条途径的不同选择通常是由国际形势、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决定的。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军事经济发展战略,应把重点放在增强军事经济潜力上。本文就如何增强军事经济潜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燕利娜)继国防科工局与全国工商联签订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之后,7月18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与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签订了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精神,双方在贯彻实施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框架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发挥各自优势,实行强强联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军转民"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70年代末,我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同时,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向和平建设时期转变,其最直接  相似文献   

17.
高嘉社 《国防科技》1997,18(4):26-30
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间的军事竞争演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显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使各国都在慎重思考各自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尤其是更加强调国防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国防关键技术战略是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订与发展决定着国防科技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优先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国防关键技术发展具有领先性、动态性、相关性、保密性等特点,其发展战略的制订应遵循性能和质量要求原则、两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先期技术演示验证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面对崛起中的力量时.原先的大国能够以多种方式作出回应,比如英国为向美国移交领导权进行的优雅的战略收缩.或者几个大国为遏制德国崛起所进行的先发制人的战争。由于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与其他大国休戚相关.中国领导人可能要求在关键性的国际惯例和准则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王蕊)6月2日上午,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周武胜理事长带队赴河北省沧州市,与沧州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宫宏光副秘书长、沧州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秀峰副主任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军民融合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20.
任健  陈谟 《军事历史》2001,(1):27-31
50年代末至 70年代,中国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投资,进行了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顾与反思这项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是当时战略 背景条件下的重大决策   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已彻底决裂,中国的外交行动,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美国在东南亚加紧建设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威胁中国南大门;蒋介石阴谋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紧张;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事件。当时的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