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3月12日,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大国崛起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布局。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也是最大政治优势。要充分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须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拓宽以"融合"促"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军民融合的内涵外延日益扩大党的十八大强调:军地双方要认真抓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贯彻实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当前,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高打赢能力,就必须在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谋实策、鼓实劲、见实效,而其中创新融合方法又是提升融合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顺应军民科技发展新形势的必然抉择,是夯实科技兴军物质基础的内在要求、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推动创新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辉 《国防科技》2015,36(2):67-71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既要充分依托国防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又要统筹国家民用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实现两个体系的互动耦合,是对传统合作创新内涵的深化和升华.在介绍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双重导向及其协同,阐述了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加强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军民融合科技协同跨越军地,必须要处理好边界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清晰认识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在融合创新中的作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发挥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十二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涵盖军事理论创新、武器装备体系完善、编制体制调整、官兵科技素质提高和军事训练转变及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工作动态     
《中国军转民》2013,(10):5-7
《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出台 为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军地资源融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北京市人民政府最近特制定《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探寻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路径和模式。《行动计划》由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重点工作.组织实施3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8.
梁晓波  邓祯 《国防科技》2021,42(4):85-91
发展语言智能处理技术是全球新军事科技研发的重要趋势。美军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推进新的语言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人工智能宏观政策和举措的带动下,美国政府与军方在语言智能领域采取了较为清晰的战略路线:明确需求方向,注重长远规划;重视军民融合,调动地方研发活力;创新技术研发资金的管理模式,提高发展效率;推动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加快美军战斗力的形成。本文认为,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深度布局国防语言智能处理技术战略,重视面向未来需求的长远规划;充分调动语言智能处理技术研发的"民间力量",注重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建立科学适度的项目研发机制,加快颠覆性技术的战斗力转化。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形态带给新时代的最根本特征是知识积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军建设必须走质量建军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建立军事创新机制,加速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的新型人才,确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民技军用是建设高科技创新型现代化国防的战略措施,也是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加紧研究推进民技军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北某预备役炮兵旅在三营努力做好"融合式发展"这篇文章,以建设完善创新机制、拓展渠道、破解"瓶颈"为牵引,把融合式发展的要求贯穿预备役建设的始终,着眼科学融合、有效融合,快速提升营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军民融合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特点,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当前,军民融合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聚焦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目标,突出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规划计划的管理,推动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聚焦军民融合,突出科技创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宋中贵 《国防》2012,(10):18-20
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军事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对军队战斗力及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军队及其后备力量的根本职能任务是一致的,对战斗力建设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目前,后备力量战斗力建设的观念滞后,现役部队与民兵预备役队伍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意识还没有牢固确立,以"大陆军"为主和以人力物力动员为主抓战斗力建设的传统思维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从而严重制约着后备力量战斗力水平整体跃升.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确立新理念,走开新路子.一要着眼后备军与常备军协调发展抓战斗力建设.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后备力量与现役部队同步动员、同时使用是必然趋势.必须树立同步跟进、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观念,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科学确定后备力量的职能任务、规模数量和建设标准,建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与现役部队相衔接的后备力量体系,实现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由"自主独立"向"整体互补"转型.二要着眼规模与质量有机结合抓战斗力建设."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强大"不只是对"量"的需求,更是对"质"的要求.必须确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同时,着眼信息化战争需求,以信息化人才、装备、技术为支撑,大力加强质量建设,实现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以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牵引,科学统筹军事财力资源配置,应建立军队发展规划、建设计划制定与预算编制"三位一体"的预算决策机制,优化军事财力资源投向投量,完善军民融合式财力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军事创新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生命,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最终必须落实到军事主体的创新性实践中。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四个创新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新要求,而加速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四个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杰  肖学祥 《国防科技》2016,37(6):108-111
军事理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深入应用,军事理论创新迫切需要面向技术、超越技术,从技术的原点上寻找创新的灵感,更新传统理论研究思维,突出以技术为主导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建立和完善基于科技的理论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技术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而促进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对技术协同创新的选择机制。通过对社会选择组成要素的分析,从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和科技选择等视角揭示军民融合式技术协同创新的社会选择机制,并对社会选  相似文献   

19.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我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实践.必须认清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极端重要性,积极研究探索其基本内涵、本质特征、作用机理、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做到方向明、思路清、真转实干.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变化发展,迫切要求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火力和机动力主导向信息力主导、相对分离的系统向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体系转变。战斗力提升要由"经验汲取"型向"虚拟实践"型转变,通过"虚拟实践法"实现战斗力建设的跃升。要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军事斗争准备的着力点、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根本点,聚集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