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军军事后勤革命的实质,就是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后勤进行根本性改造。一是使后勤系统结构由“松散”转变为“紧密”;二是使后勤资源由“迷雾”转变为“透明”;三是使后勤保障由“按申请”转变为“按需要”,最终实现信息化后勤。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军后勤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与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搞好现代后勤建设,必须着眼建设现代后勤的“难点”,在理顺后勤保障体制上求突破;必须依托建设现代后勤的“基点”,在改革后勤保障方式上求突破;必须抓住建设现代后勤的“重点”,在发展后勤保障装备上求跨越;必须找准建设现代后勤的“支点”,在实现后勤科学管理上求创新。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后勤并没有改变传统后勤的本质内涵,只不过是“穿上了‘信息外套’的军队后勤”;信息化后勤形成的基本标准是基础构成要素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网络化,能确实做到“全资产可视”;信息化后勤体系是由信息技术与设备、军队后勤力量、军队后勤工作运行机制三部分或后勤组织体系和后勤行动体系两部分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人—机”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4.
当前深化后勤改革应把后勤保障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作为深化改革的“支点”;把紧紧围绕提高后勤管理质量与效益作为深化改革的“驱动点”;把正确处理后勤当前改革与长远建设的关系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聚焦后勤”的前提是“可视化”,其基础是信息技术,关键是高效运输,其战略选择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其意义在于减少作战部队后勤需求。美军“聚焦后勤”理论对我军实现精准后勤具有重要启示,我军要实现精准后勤建设目标,必须建立后勤综合信息库,实现后勤资产静态可视化;完善智能化保障装备,实现后勤资产动态可视化;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实现后勤资源全程可控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后勤战备建设是实现“保障有力”的基础性工程。新时期新阶段,要搞好现代后勤战备建设,必须“上下结合”,把搞好顶层设计与充分调动部队积极性统一起来;“快稳结合”,把稳步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动静结合”,把后勤战备固定性设施建设与机动化、野战化设施建设统一起来;“平战结合”,把平时的“训、建、储、配”与战时实际需求统一起来;“军地结合”,把依靠军事后勤系统力量与发挥地方优势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后勤信息管理是联勤体制下后勤管理机制变革与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推进我军后勤信息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应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后勤信息宏观管理机制,从宏观上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等问题;二是建立后勤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提高后勤信息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建立信息质量监控机制,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后勤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加信息安全保障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8.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我空军具有后勤直达保障能力。空军建立后勤直达保障模式具有客观现实性。其基本模式是:建立空军战略后勤和空军战术后勤两级保障体制;建立若干隶属于空军战略后勤的支援保障中心;建立空军战略后勤、支援保障中心、空军场站构成的空军后勤分布式信息网络;建立“空中走廊”体系。要实现上述模式,必须改革空军后勤体制,实行“两点一线式”新型后勤体制;建立空军战略后勤支援保障中心,形成综合型储供实体;大力发展先进的航空运输手段,缩短物态流过程;加速构建空军后勤信息网络,提高信息集散速度;研究并确立物资运行程式,创造稳定的补给秩序。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后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工作上的偏差。有些基层单位后勤法规意识淡薄,落实制度“吃大锅饭”,板子打不到具体人身上;有的官兵把“规范”理解为约束,看不到它的激励作用;有的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和凭“老经验”进行管理,使后勤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对后勤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探讨不够,指导不及时;有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抓落实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军队后勤管理必须立足现有条件过好“紧日子”,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坚持依法管理后勤,加大监控力度;优化后勤管理体制,增强管理机能;重视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着力提高后勤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贯彻军委新时期的战略方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我军后勤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后勤的科技含量,变“人力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保证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必须实行三军联勤、专业融合、装备多能化,推进由“分散”到“集中”、由“分供”到“统供”的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必须增强后勤的机动性、灵活性,建立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及各种后勤保障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军事后勤是与战争同步产生的,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人常说“储备”、“蓄积”、“委积”、“贮聚”和“武备”等,实际上多是有关后勤的问题。到了近代以后,出现了“军需”和“后勤”一类的专门概念。在长期的军事后勤实践中,历代将帅和众多的论兵者对后勤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如下:首先,他们非常重视军事后勤问题,对军事后勤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次,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自己对后勤问题的关注集中在粮食上,重粮思想成为中国古…  相似文献   

13.
基层后勤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纵观我军基层连队管理状况犯,除了“两少两多”的矛盾制约之外,尚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司务长改由战士担任,领导力量削弱;后勤兵员不稳定,影响保障;“两业”生产“滑坡”,自补能力下降;经费开支盲目;市场采购频繁,漏洞较多;重钱轻物,铺张浪费,等等。可以说,当前我军基层后勤管理质量尚处在“低潮”之中。因此,就指导基层后勤而言,亟待寻求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提  相似文献   

14.
由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编审的第一批共三本“后勤发展战略论丛”,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三本“后勤发展战略论丛”,是1987年召开的全军后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其中《后勤发展战略初探》一书的内容涉及后勤发展战略的概念、意义、依据、目标、重点和途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联合战役作战力量多元,保障要求各异,后勤指挥体制必须科学合理;联合战役战场环境特殊,电子干扰强烈,后勤指挥手段必须“土洋”结合;联合战役作战样式多样,战况瞬息万变,后勤指挥重心必须随机应变;联合战役自然环境恶劣,防护任务艰巨,后勤指挥机构防护与防卫必须精心组织;联合战役后勤部署分散。部队机动频繁,后勤指挥方式必须灵活自如。  相似文献   

16.
发挥红安精神的育人功能,必须牢牢把握“坚定政治信念、坚决听党指挥”这个红安精神的核心,锻造军事后勤人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素质;始终突出“不畏强敌、不胜不休”这个红安精神的重点,培养军事后勤人才奋发向上、德才兼备的过硬素质; 紧紧扭住“无私奉献、不计得失”这个红安精神的根本,强化军事后勤人才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我军后勤保障发展目标是建立“灵敏精确型”军队后勤。这一目标是现代化后勤宏伟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是后勤建设目标体系中的主体性目标,也是“保障有力”的标志性目标。其主要标志是: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机构科学化、保障内容标准化、保障手段现代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人员知识化。发展“灵敏精确型”军队后勤,应采取以下对策:进一步调整改革后勤编制体制,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理顺关系、疏通渠道;高度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建立和完善精干灵巧的保障力量体系,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做好组织准备;探索灵活机动的运作方式,为实施灵敏精确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和造就新型后勤人才,为实施精确保障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部队后勤管理工作中,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坚持不经常等问题依然存在。要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实现“保障有力”服务,必须抓住以下三个万面:充分发挥后勤法规的教育作用,提高后勤队伍的管理素质;充分发挥后勤法规的规范作用,克服后勤管理的随意性;充分发挥后勤法规的评价作用,调动后勤管理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经中央军委批准,从1984年起,我军后勤装备正式列装列编,并单列后勤装备购置费。从近几年情况看,实际拨款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较大,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避免财力物力分散,总后勤部有关部门设想,在每个军区的一两个分部设立后勤装备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有四种效能:一是储备,以后配发的后勤装备不再分散到各部队,而是集中存放在各保障“中心”,统一保管,集中使用,形成保障“拳头”;二是保障,战区所辖部队执行应急任务时,“中心”调拨部分后勤装备对其实施保障。保障任务结束后,这部分后勤装备即归还“中心”;三是培训,为战区部队对口轮训操作、维护人员;四是维修,对所保管的后勤装备及时保养和维修。基于这种设想,总后勤部去年分别在部分军区进行了试点。从试点情况看,  相似文献   

20.
徐刚  高磊 《军事史林》2008,(8):39-41
杨至成上将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院校——红军供给学校,为红军反“围剿”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杨至成将军仍然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军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杨至成将军创办后勤院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趣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