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沂蒙山驻军某部充分利用身居革命老区的特点,积极帮助驻地组织民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民兵的国防观念。 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有着报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在这里不仅涌现出以拥军爱国而闻名全国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而且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华东烈士陵园还留下了著名将领粟裕的骨  相似文献   

2.
沂蒙,不朽的红色经典。沂蒙,永远的精神家园。——题记蒙山,无私的山;沂河,奉献的河。“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临沂人民倾尽所有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灿若繁星的爱国拥军典型美名传天下;和平建设时期.临沂人民大力弘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博大无私的胸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续写出新的辉煌——先后涌现出了“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一大批拥军典型。临沂市所辖的12个县(区)先后全部被表彰为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大型展览让中国乃至世界的眼睛明亮起来。由山东省临沂市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历时10天,沂蒙精神作为一种政治品牌叫响了中国,感动了中国。这次展览的“总导演”就是临沂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群。近日,笔者走近这位革命老区的市委书记,聆听他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将沂蒙精神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光大[2]。作为沂蒙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嫂精神,红嫂的形象是沂蒙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交融的典型[3],深刻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生动体现了沂蒙儿女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沂蒙老区蒙阴县城北40公里处,耸立着两座雄伟的山崮,这就是沂蒙山72崮中名声显赫的南北岱崮。这两个崮不仅山势险峻,而且位置重要,是兵家争夺重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这两个崮为建立和巩固沂蒙山革命  相似文献   

6.
今年“清明节”前夕,山东省菖南县委,县政府在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曹玉海革命事迹展览室”,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沂蒙老区的英烈榜上增添了一个早该写上的光辉名字——曹玉海。  相似文献   

7.
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吕建成: 回顾鲁中军区发展的光辉历程,宣扬鲁中军区抗战的光辉业绩,总结鲁中军区斗争的历史经验,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对于进一步挖掘山东抗战历史资源,深化党史军史研究,激励新一代官兵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强化战斗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鲁中一直是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也是山东我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常驻地区.1938年元旦,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黎玉、洪涛在泰安领导发动徂徕山起义,创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4支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省委的工作中心应放在鲁中区"的指示,莱芜、新泰、宁阳、泗水等地的抗日武装相继汇集鲁中,使这一地区很快成为山东敌后抗战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沂蒙六姐妹     
山东沂蒙老区蒙阴县的巍巍蒙山脚下,悠悠汶河水畔,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叫烟庄。著名的女民兵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就住在这里。 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蒙阴县野店区烟庄村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六人的模范事迹,称之为“沂蒙六姐妹”。从此,她们的动人事迹不翼而飞,传遍了全国。  相似文献   

9.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作为沂蒙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始终坚持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的思想,创作出一系列红色经典作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为指导,以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艺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解读沂蒙抗战文艺,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创作如何落实群众化和大众化,为当代文艺团体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区好地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小调,过去唱的是“向往”,今天唱的是“现实”。是党的富民政策把这个“向往”变成了“现实”。农民是多数,农业是基础,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建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连续3年下发了3个加强“三农”建设的1号文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在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让我们跟随春节期间返乡的外出务工民兵,感受昔日贫穷的沂蒙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走进“京郊著名抗战遗址”——顺义区龙湾镇的焦庄户村,您会无时不刻地被“地道抗战”这一特殊形式所感染,会被当年焦庄户人民英勇抗敌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当年的“抗战红旗村”,一直延续发展,成为有名的“致富示范村”、“红色旅游村”呢?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始终牢记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光辉教导,不断继承和发扬“抗战红旗村”的光荣传统,把“团结求进步、坚决跟党走、英雄不屈服、武装来带头”的抗战作风,运用到“齐心奔小康、共建新农村”的主题活动中去。在建设“三个文明”中,村党支部注重组织本村的民兵、预备役官兵积极参加镇、村的各种建设和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2.
华楠 《军事史林》2014,(6):10-19
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下称“鲁艺”)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遵照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于当年冬和次年春,在山东各地发动了10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抗日的烽火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标志着党在山东的抗日武装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临沂是沂蒙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有20万人追随我军参军参战,100万人拥军支前,10万先烈血酒疆场。临沂也是兵员大市,每年有5000多名优秀青年应征入伍,  相似文献   

14.
“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区好地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小调,过去唱的是“向往”,今天唱的是“现实”。是党的富民政策把这个“向往”变成了“现实”。农民是多数,农业是基础,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建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党中央连续3年下发了3个加强“三农”建设的1号文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在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让我们跟随春节期间返乡的外出务工民兵,感受昔日贫穷的沂蒙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喜悦。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省濮阳力诺玻璃制造有限公司,2000余名员工全部来自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可贵的是,他们把老区人民那种拥军支前、关心国防的好传统一同带到这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漫步在“力诺”宽阔、整洁的厂区,就像走进军营一样。在这里,你能强烈地感受到“力诺人”那深深的国防情结。整齐划一的厂区道路两旁,到处是印有军队英模人物画像和诸如“兵民是胜利之本”、“加强国防建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等标语的灯箱;员工活动中心设置了国防教育长  相似文献   

16.
尚琛琛 《中国军转民》2023,(18):135-136
全民族抗战时期,因日军在山东根据地实行“肃正作战”和“治安强化”运动,加之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大量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根据地政府为了救济难民,发动广大军民群众共同救济,解决了难民基本生活问题并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系统研究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难民救济工作,对于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沂蒙的煎饼     
说起家乡沂蒙的煎饼,恐怕无人不晓。煎饼是沂蒙人的主食。它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沂蒙人。从支前抗战,到闯关东、下江南,先辈们都是揣着煎饼卷闯天下的。爷辈、父辈、吾辈都是靠吃煎饼生活的。煎饼是沂蒙发展的见证。在一定的时期内,煎饼也是贫穷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人如潮,情似海。新年伊始,山东省临沂军分区又一次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军分区政委高绪林告诉记者:"沂蒙精神的核心是爱党爱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驻守在沂蒙革命老区这块红色热土上,全体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永做党的忠诚卫士。"  相似文献   

19.
他生长在沂蒙山,热爱沂蒙山,为保卫沂蒙流过血,为建设沂蒙洒过汗。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又把颂扬沂蒙革命历史,弘扬沂蒙革命精神作为自己晚年的执著追求。14年来,他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大江南北、行程5万多公里,遍访当年在沂蒙老区战斗和工作过的党政军领导人、文化名人500余位,8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20.
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近山东时,当地存在着日、伪、顽、杂、匪等多种武装势力,115师新来乍到,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罗荣桓和115师遵照中共中央的统战政策,积极团结一切进步力量,逐渐成为山东境内一支最重要的抗战力量。这期间,罗荣桓同不少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山大王”结交为好友,并引导他们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万春圃,就是这些“山大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