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亲和力,在自然科学范畴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延伸到社会科学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领导干部的亲和力,是领导干部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体现。在当前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推进部队建设开创新局面的背景下,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应该成为每名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必要手段。没有交往,就不会有了解,也就不会有良好的合作。县、市(区)人武部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地方政府的兵役机关,其工作任务、性质、对象决定了人武干部应与地方工作人员有较好的交往,否则,军民之间、军政之间就会因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影响团结,民兵、预备役工作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但凡事都有度。过度或带有个人利益色彩的交往,或不分对象的无原则的交往,必然导致庸俗化的结果,进而走向反面,甚至走向犯罪。据某省军区统计,近几年查处的人  相似文献   

3.
亲和力 ,原义为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后被引伸为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沟通能力。领导者的亲和力则是其为战士所认可与敬佩的人格魅力和与战士进行沟通、交流能力的总和。具体表现为 ,良好的自身形象、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及善于沟通与交流的艺术。亲和力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是增进友谊加深感情的桥梁。领导者的亲和力不同 ,其结果也是大不一样的。战国时的吴起是一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著名将领 ,为尽快治好一名士兵的毒疮 ,他不顾脏臭 ,毅然用嘴将其感染的脓血…  相似文献   

4.
唐梁 《政工学刊》2010,(7):64-65
上下级交往关系,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完成共同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相互交往和联系。作为领导者,从上下级交往的具体活动中去探析人们的交往心理,透过这些心理了解部属的心理优势、发现部属的工作潜能、掌握部属群体心理需要的构成状态,对于实行有效管理十分必要。那么,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上下级交往关系呢?主要有以下六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所谓亲和力,原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的相互作用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这就要求政工干部的工作必须人性化,必须有亲和力.提高政工干部的亲和力,增强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注重在"四心"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军队的价值导向与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本身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但如果培育的方式方法不当,往往会弱化其亲和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的亲和力决定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培育的亲和力是通过真理的感召力、情感的维系力、方法的吸引力、情境的感染力等“协同”作用产生出来的一种亲近与融合的力量。当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问题依然不少,培育脱离官兵、脱离生活、脱离现实,忽视关怀人、  相似文献   

7.
上下级交往关系,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完成共同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相互交往和联系。作为领导者,从上下级交往的具体活动中去探析人们的交往心理,透过这些心理了解部属的心理优势,发现部属的工作潜  相似文献   

8.
所谓“情商”(EQ),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量化指标。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沙洛维和梅耶教授在1996年把情商定义为: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是“有志向、有纪律、有原则和有健康情感的程度或比重”,是洞察人生风云的悟性、调适人际关系的技巧、转化不利因素的能力,是一种个人情感方面向上的、积极的修炼,“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相似文献   

9.
【人物小传】努尔比亚·依明.维吾尔族,1983年4月出生在南疆一个小村庄.2003年12月从喀什师范学院入伍.2006年10月入党,现任新疆军区某师医院门诊卫生班班长,一级士官。努尔比亚刻苦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她充分发挥与少数民族群众具有天然亲和力这一优势,用真情传播创新理论,用行动感召民族群众,先后在军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50余次.听众达3万多人.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努尔比亚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1次荣立三等功,2007年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看到她的事迹后称赞道:"努尔比亚是个好士官。"  相似文献   

10.
介绍是一切社交活动的开始,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沟通,建立联系,增进了解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新战士成长为合格的人民子弟兵,将被分配进入新的连队,结识新的战友。因此,学会自我介绍的基本礼仪, 可使交往双方互相认识,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联系,广交朋友。  相似文献   

11.
思想互动微交往,是指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交往方式。这一新的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推进了全时空全覆盖的思想互动与交往,密切了教育双方的沟通联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落细人心提供了更现实的途径。深入研究思想互动微交往的特点功效和运用机理,有助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习主席指出,"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的心坎里""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道理要讲得彻底,能够说服别人,首先得让人听得进去。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力。一、在提高语言表达上增强亲和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与官兵在思想上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要重视语言表达的亲和力,多讲通俗话、多讲贴心话,让官兵喜欢听、愿意听,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奠定良好基础。(一)要说通俗易懂的话。  相似文献   

13.
古铜色的脸膛上洋溢着执著与自信的张凯,本着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工作的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到云南玉溪红塔区人武部任政委3年时间,人武部先后被云南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先进人武部党委”、“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军分区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汪干事,我小时性格就比较内向。参军以来,我对如何与身边的战友和领导相处更是不得要领。久而久之,看得出来,大家也不太愿意和我交往,为此,我感到很孤单,心里有话也不知道找谁讲,我知道这种状态不好,我也很想和身边的同志和谐相处,可我就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某装甲团上等兵小张像小张这样有类似困惑的官兵,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过很多。这些官兵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即不知如何协调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个人或群体在寻求满足社会心理需要、事业需要的心理状态。那怎样才能被人喜欢?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呢?  相似文献   

15.
本期话题: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使朋友反目。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因此,嫉妒作为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需要引起战友们的高度重视。心理干事简介王彦彦,全军精神医学与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南京军区第102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江苏大学临床精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承德市马圈子煤矿,有个武装部长,被一些人习惯而热乎地称为“傻冒部长”。他——就是连续6年被所在市、区和矿务局评为“优秀专武干部”的李献臣。李献臣,岗位平凡.但业绩不凡。1978年,是他退伍回乡参加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战士与驻地群众的交往不断增多,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也牵扯了领导机关和基层干部的精力。为此,近期我们采取座谈讨论、问卷分析、实地访谈等方式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从了解的情况看,战士在与驻地群众交往方面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交往的人数多。现在与群众有来往的既有老兵,也有新兵;既有单独执勤人员,也有战斗班排战士;既有平时表现  相似文献   

18.
伪装,虚假与欺骗的象征。在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交往中,自古就遭到正直者的鄙夷。然而,“兵不厌诈”,军事上的伪装却往往是一种成功的战术和制胜的手段。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现代侦察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民间交往的回顾 ,全面阐述了我党为打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 ,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与美国开展民间交往的过程 ;系统阐述了与美国的民间交往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总结了我党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际关系发展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父母的依赖日益减少,而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成了他们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同伴交往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选取了新疆石河子市某中学的一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测量法获取班级内同伴交往的基本情况,结合观察和访谈法了解班级内同伴交往的具体行为表现,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班级内同伴交往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为学生交友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