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预案作战方式在扫雷作战过程中无法兼顾作业区面积和自然条件一致性的缺陷,提出了直升机扫雷航路动态优化的方法,建立了直升机扫雷航路动态优化数学模型;在扫雷作战过程中,每当直升机进入下一搜扫线路前,结合水雷障碍区地形起伏和海流情况,根据所建模型可由扫爆水雷灵敏度和扫雷具磁场特性给出优化的直升机扫雷速度和扫雷宽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扫雷作战过程中能优化扫雷线路,从而能减小局部误差,提高了扫雷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雷障碍清除中如何迅速查明雷线位置的问题,提出了反水雷直升机扩方搜扫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扩方搜扫样式;结合反水雷直升机的飞行特性,通过对水雷雷线布设样式的分析,建立了直升机反水雷扩方搜扫航路模型和两种扩方搜扫作战样式下搜扫航路边界确定模型,并对直升机扩方搜扫概率和航路优化建模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和结果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反水雷直升机航路优化和方案制订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拖曳式猎扫雷装备循迹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的不稳定性对拖曳式猎扫雷装备的影响,提出了循迹控制方法,通过修正拖曳舰艇的航向对拖曳体进行控制.以直线循迹控制方法为例,运用短基线水声定位原理推算拖曳体的偏移量,以偏移量的均方差作为允许的误差范围判断量,通过分析修正角与修正时间、漏扫区域的关系,得到了一次修正过程中的修正角和修正时间.在复杂多变的流况下,通过不断修正舰艇航向,该方法能使拖曳体稳定在计划航线附近,有效地提高了猎扫雷的作战效率.  相似文献   

4.
反水雷舰艇是反水雷作战的主要武器装备,它有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艇之分。扫雷舰艇一般装载或拖带有电磁、声频和接触扫雷具等,以扫爆相应引信的水雷。除此还拖带了截割扫雷具以割断锚雷雷索,使水雷浮起再用火炮将其击毁。猎雷舰艇则是先用探测距离远、分辨能力强的猎雷声纳发现并识别水雷,然后派蛙人或遥控深潜灭雷具投放炸药包炸毁水雷。猎雷与扫雷的最大区别是,猎雷与被扫水雷装什么引信无关,且不受水雷引信定次、定时的影响。但猎雷的速度因要逐个销毁水雷而比扫雷速度慢。因此一些国家还研制了兼顾猎、扫雷任务的反水雷舰艇,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反水雷效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上自卫队把扫、布雷部队统称为水雷战部队。日本海上自卫队自1954年在美国的扶植下正式组建以来,一贯重视提高其水雷与反水雷作战能力,经过40多年的建设,水雷战部队的扫雷能力已居世界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反水雷舰艇 反水雷舰艇是指使用扫雷设备排除或引爆水雷的各种舰艇的统称,包括扫雷舰艇、猎雷舰艇和破雷舰等。由于其主要用于在航道水域清除各种水雷障碍,因此被称为海上作战的“清道夫”。 1、常见的扫雷方法。扫雷舰艇采用的扫雷方法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按工作原理,接触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没有陆战队,所有陆战任务由,澳大利亚皇家陆军执行,但拥有一支为登陆作战提供勤务保障的水雷作战及水下爆破大队,是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特种作战部队,也是澳大利亚国防军的特种部队之一。这个大队提供水雷对抗兵力,执行滩头、浅,一水区及深水区扫雷,侦察航行路线,支援登陆作战,履行部分海军陆战队职能。  相似文献   

8.
孙荣正 《国防》2002,(8):49-50
水雷作为传统而古老的武器,不但没有随着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由于其作战效费比高、易布难扫、破坏威力大和具有强大的心理威慑等特性,成为交战双方“先制”和“反制”作战的重要武器。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能否及时、迅速、有效地开辟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直接关系到我军登陆作战能否顺利进行。本文就战时动员征用渔船配合海军扫雷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他在我海军历史上首次完成了两艘扫雷艇同步磁场测试,为扫雷艇编队作战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他先后在海上实扫各种训雷、战雷近200余枚次,成功率在90%以上,创下了海军扫雷之最;在资金不足,资料短缺、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他成功研制了"某  相似文献   

10.
扫雷是对付水雷威胁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水雷抗扫性能,提高与扫雷兵力斗争的能力是提高水雷性能,使其更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二次大战初期,德国使用了非触发磁性水雷,从而给英国航运造成了很大损失。后来,解剖了这种水雷,研制了电磁扫雷具,加强了扫雷工作,水雷的威胁就减轻了,水雷的作用就受到了限制。二次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封锁时,由于日本对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悬浮式深弹发射后在空中的弹道特性,建立了深弹弹着点坐标的计算模型。采取蒙特卡洛方法,分别对舰艇六自由度状态下,单管和六联装火箭深弹的弹着点坐标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弹着点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弹着点的联合密度函数。结果表明,在发射参数存在正态扰动时,弹着点散布区域均呈椭圆形分布,弹着点坐标均仍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悬浮式深弹发射后在空中的弹道特性,建立了深弹弹着点坐标的计算模型。采取蒙特卡洛方法,分别对舰艇六自由度状态下,单管和六联装火箭深弹的弹着点坐标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弹着点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弹着点的联合密度函数。结果表明,在发射参数存在正态扰动下,弹着点散布区域均呈椭圆形分布,弹着点坐标均仍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3.
将分段幂多项式拟合方法与线性兴波阻力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针对复杂线型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兴波阻力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常规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兴波阻力计算,表明该方法能在常规的幂多项式拟合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复杂线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剩余阻力的试验结果相比,两者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方法用于复杂线型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兴波阻力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3D-TCAD模拟,研究了22 nm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fu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FDSOI)器件单粒子瞬态(single-event transient,SET)效应的敏感性区域。对比了使用单管和使用反相器来研究器件SET敏感性区域的方法,从而分析实际电路中重离子轰击位置对22 nm FDSOI器件SET敏感性的影响,并从电荷收集机制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深入分析发现寄生双极放大效应对重粒子轰击位置敏感是造成器件不同区域SET敏感性不同的原因。而单管漏极接恒压源造成漏极敏感性增强是导致单管与反相器中器件SET敏感区域不同的原因。修正了FDSOI工艺下器件SET敏感性区域的研究方法,与单管相比,采用反相器进行仿真,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将为器件SET加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某军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某军事区域的打靶场为研究对象,监测并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Pb和Cu的质量比,分别为25.90~396.50mg/kg,12.13~5173.00mg/kg;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采样区的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Pb和Cu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在落弹区最高,分别达到了390.12和4.6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308.88;落弹区剖面分析结果显示打靶场土壤1m左右深度的重金属含量依然很高,表明在落弹区Pb和Cu的污染尤为严重。分析认为弹头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残留在土壤中的弹头会给土壤带来持久性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6.
针对空投技术的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首先,在空投目标区域放置发射机,发射天线在3个方向形成彼此相交的波束,发射机与3个波束的交点构成中心线,3个波束关于中心线对称。其次,发射天线在3个方向发射相同功率,不同频率的信号。最后,载荷上的接收机实时接收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得到信号频谱图。3个信号功率相等时载荷位于中心线上,保持现有飞行方向;3个信号功率不等时,根据偏离中心线的位置对飞行方向进行调整,确保载荷能够准确到达目标区域。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能够适应复杂电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构造分布式信息融合系统的拓扑结构的新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在对目前使用的网络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层de Bruijn网的分布式信息融合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及其构造方法;最后讨论了上述网络结构的路由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航母编队远程防空作战提供了一种预警机巡逻区域大小设置的优化方法。通过对航母编队防空区域划分,提出了大小设置的基本要求。以预警机平飞长度、转弯半径和巡逻速度作为影响因素,以目标发现概率、覆盖率和目标发现距离作为评价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得到对评价指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平飞长度,进而采用正交设计、变步长搜索迭代的方法得到巡逻空域大小的最优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拓扑检查算法复杂、计算量大,串行计算已远不能满足海量地籍数据高效拓扑检查需求的问题,在分析了点线拓扑关系的并行特点基础上,将界址点的数据划分方法与界址线的QR空间索引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界址点与界址线的并行拓扑计算。用某地区实际的界址点集与界址线集对点线拓扑并行检查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并行检查算法的并行效率随着进程数的增加而有所衰减,但稳定在30%以上,加速比达到5以上,且相比于Arc GIS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并行检查方法以工具的方式集成应用于高性能地理计算平台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It is desired to select numbers of area and point interceptors that minimize the cost of such defensive missil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aximum total expected damage produced by an unknown number of attacking missiles A be bounded above by a given function of A. Area coverages may overlap. The attacker is assumed to know the numbers of area and point interceptors and to launch a simultaneous attack (of arbitrary size A) against all targets, which is optimal against the given defenses. The defender is assumed to observe the attack and then allocate his area and point interceptors against attacking missiles so as to minimize the total expected damag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n the minimal cost are obtained by solving integer programm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