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48年以色列在美英的扶植下强行在中东建国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更加频繁,美苏也开始在该地区扶植各自的力量。在1967年6月5日至10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历史上又称六日战争。1967年6月8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熬战正酣,以色列为占领更多的领土,与埃及、约旦、  相似文献   

2.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惨败而告终。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一直希望寻求机会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而战后的中东国际局势也开始出现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的新变化:以色列外交在1973年前后陷入困境,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在70年代开始成为左右中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美苏的中东政策引发的国内外压力推动了埃及等国战争决策的制定,并精心备战;以色列沉醉于上次战争的巨大胜利之中而麻痹轻敌,尤其是情报工作也出现了重大失误。这一系列中东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素,最终促成了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中阿军(埃及、叙利亚)成功的突然袭击,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样,以色列军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一举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学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创造性经验。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一直是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以军却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军作战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以军占领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屏障,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战略问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塔尔和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之间,苏联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国家,从军事上广泛地支援它们抗击以色列。关于这些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苏联直接介入阿、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刚解密的苏联档案,详细介绍了1970年苏联空军援助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发生面对面对抗的一些内幕。 解囊相助 1967年第3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摧毁了埃及80%的作战飞机,占领了西奈半岛,加剧了与埃及的矛盾,使得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各种形式、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埃及的飞机经常进入西奈、甚至以色列本土上空,袭击以方目标。然而,由于力量处于劣势,他们想“雪洗耻辱”,结果往往被以色列“反咬一口”。这样,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的战斗机也折损得差不多。埃及空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以色列的飞机可以在埃及上空“走马行空”。到了1970年1月,以色列空军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反攻埃及,轰炸开罗和其他一些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给埃及政府“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数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一次次创造了战争神话,也一次次地震惊了世界。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以色列的军队都是世界一流的。而第7装甲旅(以下简称7旅)就是这支一流军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王牌。第7装甲旅诞生在硝烟弥漫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数小时后,5个阿拉伯国家的4万余军队便高呼着“消灭犹太国”的口号从四面八方越过边界,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不得不从其降生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捍卫生存权,拓展生存空间的血腥搏杀之中。战争爆发之时,以色…  相似文献   

6.
以美制战机为主力组建的以色列空中打击力量是以色列整个国防战略的核心。在前3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联军的防空体系的脆弱给了以色列空军极大的活动空间,但在第4次中东战争前,埃及和叙利亚先后引进了苏制萨姆防空导弹系统,并与国土雷达网和地面高炮部队连为一体构成了绵密的防空网。结果在战争初期,以色列空军的飞行员们发现,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轰炸阿拉伯联军的阵地了,等待他们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雷霆。以色列空军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战损率,作  相似文献   

7.
2月6日以色列总理选举中,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引起世界各国的不同反应。这是因为沙龙始终是巴以和谈与中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现在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是一位富有争议和传奇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复杂的宗教环境,再加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客观上使得中东地区多年来一直矛盾重重、战事频繁,5次中东战争更使得它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敏感、最富有爆炸性的地区。在这5次中东战争中,一些焦点事件也特别值得关注。 贝卡谷地空战:中东战争史上最大的空战 贝卡谷地空战发生在第5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摧毁位于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的贝卡谷地中的导弹  相似文献   

9.
张艳明 《军事历史》2005,(10):26-33
人们对第五次中东战争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叙利亚防空部队遭到以色列的毁灭性打击和以色列装甲兵在黎巴嫩的肆意妄为。然而在那次战争中.叙利亚年轻的武装直升机部队也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给予以色列装甲兵一定的打击.确立了“坦克杀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82年的4-5月,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在两伊战争和英阿马岛战争上,狡猾的以色列政府决心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侵黎战争,即第五次中东战争,报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与自己作对的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6月3日,以色列借口驻英大使被暗杀,对巴解游击队据点和难民营实施炮击,24小时内空袭60次,发射炮弹、投掷炸弹万余  相似文献   

11.
耿海军 《国防》2007,(9):71-71
现代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使兵器的杀伤破坏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战场上"自相残杀"的现象急剧增加.1973年的中东战争,埃及曾取得击落以色列飞机89架的骄人战绩,但在这辉煌战果的背后,却又有着击落69架己方飞机的可悲记录.  相似文献   

12.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袭,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和戈兰高地防御体系,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亏”。为何具有卓越情报能力的以色列,竞让阿拉伯军队占了先机?调查惨遭突袭的原因,成了以色列战后的一项“头等大事”。为此,以色列很快联手美国情报部门展开调查,历经半年多的调查核实,开战前情报失灵的原因竟使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巴以冲突局势犹如填满的“火药桶”,大规模战争可谓一触即发,充斥街头的报复和仇杀让世界都悬起了心。人们都在焦急的祈盼和平的曙光能早日降临地中海岸边那片多舛的土地。前不久以色列宣布紧急征召3万名预备役军人。这是自1982年第5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最大规模的一次征兵。世人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以色列这个国家和它的战争动员体制上。  相似文献   

14.
第4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这次战争期间,以色列决策者曾研究确定使用核武器。在开战后的78小时内,他们紧急调动,把存放在内格夫沙漠基地的13枚核弹头及其发射装置,通过秘密隧道集中起来,并将一部分核弹头装到了F-4E“鬼怪”式战机上,另一部分核弹头装在杰里科地对地导弹发射架上,准备对埃及、  相似文献   

15.
牛宝成 《国防》2004,(2):56-57
建国50多年、历经5次中东战争、面对20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虎视眈眈,以色列以一个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形象,在极端艰难的中东环境中,不仅站稳了  相似文献   

16.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5场战争。受地理条件和形势所迫,以色列采取优先发展陆、空军的策略,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以色列陆空军的战斗力跃升中东国家之首。然而,其海军发展却比较缓慢,特别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特拉”号被埃及一艘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发射的“冥河”级舰舰导掸击沉,  相似文献   

17.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而向以色列发起的一场战争,因为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所以这场战争又称为“斋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历时仅21天,但却是一场具有现代作战特点的较大规模的局部立体战争。我们今天在这里并不讲述这场战争,而  相似文献   

18.
1948年5月,过了两千多年流亡生活的犹太民族在中东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当时只有60万人口,国土面积1.4万平方千米。由于领土、宗教等复杂问题,以色列同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多次发生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先后爆发5次中东战争,中东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以色列依靠美国的支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军事机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武装冲突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但是,地狭人少、势单力薄的以色列总是为自己的“生存”担忧,迫切想取得更大的军事优势。于是,他们看中了核武器,千方百  相似文献   

19.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的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对驶入埃及塞得港以东鲁马纳湾的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拉特”号突然发起攻击,先后共发射6枚苏制“冥河”式导弹,命中3枚,一举击沉该舰。此战不仅震撼了世界军事界,而且开创了世界海上导弹战的先河。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又以突然袭击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战争中,阿、以双方分别使用苏联和美国研制的新式导弹,  相似文献   

20.
邝家旺 《国防》2006,(6):73-7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挥兵50余万突袭以色列,企图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去的土地并一举消灭以色列。当时以色列只有兵力11万人,武器装备也远远少于阿拉伯联军,但由张皇失措到仓促应战再到控制战争局面,以色列只用了18天时间,便迫使阿拉伯联军签署了停火协议。由于当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所以这次战争被称为“阿以赎罪日之战”。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以色列虽然是个袖珍小国,却蕴含巨大的作战能力,能够以小制大。这里面除了有美国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国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防上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皆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