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围绕构建防空识别区的威慑机制探索了一系列做法,具体包括构建监侦系统明确威慑对象、战机拦截实施拒止威慑以及操控舆论实施外交威慑。日韩两国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构建防空识别区威慑机制时,必须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为构建威慑机制提供装备支撑,加强识别区与相关部门的有效联动,强化威慑联动机制,区分威胁等级,灵活运用威慑手段。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毛泽东既认识到核武器巨大的军事威慑价值,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使用核武器所面临的人道主义关切及政治舆论问题。正是基于对核武器在战略安全中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当50年代中国面临一系列核讹诈、核威胁及美苏核垄断情况下,毛泽东等领导人最终于1955年1月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吴刚 《政工学刊》2005,(5):61-62
在战略层次全程多维地展开,成为与军事打击同在的“第二战场”。在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的现代局部战争中,战争组织者、指挥者对舆论传媒的依赖程度、对舆论宣传的重视力度,已远非过去的战争所能比拟。舆论战由过去的战术层次逐渐被提升到战略层次,这一点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美国政府首脑和高官要员经常披挂上阵,频频在媒体上露面,亲自鼓动造势,使舆论进攻在造势、攻心、威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政府作出了攻伊倒萨的决心。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在国家高层专业机构的精心策划引导下,…  相似文献   

4.
一、舆论造势,震慑对手。根据作战意图,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多种媒体力量,进行全程多维的集中连续宣传,营造强大舆论声势。在伊拉克战争中,早在武力“倒萨”之前,美国就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政治“倒萨”行动。“兵马未动,舆论先行”。“9·11”事件不久,美国政府就形成了攻伊倒萨的决心。经过精心策划,美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围绕布什提出的“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理论,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造势。美方还不断发出战后要审判和惩罚“战犯”的信息,一再散布美军大兵压境的消息,通过媒体炒作种种“倒萨”方案,谋求产生威慑效应。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5.
高鹏 《军事历史》2003,(4):64-68
综观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全过程,美伊双方战略威慑与反威慑行动,早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即已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心理等层面全方位、不间断、深入地展开,并贯穿战争的始终。深入研究美伊双方战略威慑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中实施战略威慑与反威慑行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美方实施战略威慑的主要特点此次战争中,美方在战略威慑方面承袭以往战争的一些做法的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整个战局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一)大兵云集海湾、造成非战不可之势。自2002年11月联合国通过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决议以来,美国…  相似文献   

6.
战略威慑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把握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主动权的基本依托.围绕战略威慑体系建设及运用的方法问题,扩展了新形势下战略威慑内涵,分析了可信战略威慑的五个基本要素,提出了战略威慑体系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建了“威慑能级—威慑强度—行动样式—运用时机”的战略威慑体系运用总体框架,并在明确战略威慑效用评估涵义基础上,建立了战略威慑军事概念模型的逻辑框架,给出了战略威慑有效性评估的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界定了后勤威慑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后勤威慑的地位作用,并从二十世纪以前后勤威慑的感性认识阶段、二十世纪初后勤威慑对遏制战争经验教训的反思阶段、冷战时期后勤威慑的理性发展阶段、后勤成慑理论与实践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四个阶段,分析了后勤威慑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作战理论、作战样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陆、海、空、天、电一体,情报信息、舆论宣传、心理攻击和武力威慑的有效综合,决定了未来战争的非接触、快节奏、强对抗和突发性、残酷性等特点,对每个官兵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过硬的战斗精神来支撑。  相似文献   

9.
境外敌对势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 ,一般通过相邻的地缘关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复杂的国际局势等 ,采取民族分裂分子入境秘密渗透 ,培养反动力量公开渗透 ,运用反动宣传工具实施心理渗透。必须采取精兵楔入 ,以“渗”制“渗” ,示形造势 ,武力威慑 ,舆论宣传 ,占领“阵地” ,武力打击 ,合力反渗的反渗透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代太空力量成为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冷战时代则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威慑力量。从太空威慑的发展历程出发,梳理了太空威慑伴随核威慑产生并最终成为独立威慑领域的过程,从威慑基础、先发制人优势和失效机制三方面总结太空威慑与核威慑的相同点,从武器基础、适用范围、失效临界点和失效后果四方面对比太空威慑与核威慑的不同点,提出对建设国家太空威慑体系的初步思考。研究表明:太空威摄经历了诞生、并存、分离和确立四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国家威摄体系和国家太空安全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章考查了目前网络威慑理论在实践中出现的困境,并研究了云计算对网络威慑的价值对象,攻防能力以及威慑模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国家的网络威慑战略将更加倾向于抵消性威慑。基于此,对我国在云计算背景下加强网络安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太空霸权不受挑战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美国将继续高度依赖易损的,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十分脆弱的太空系统。通过制定有限太空战规则来降低太空防御代价,通过让对手担心失败和报复来强化太空威慑能力,这便是"有限太空战"构想的核心。今年年初,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了一份题为《从圣地到战场:美国太空防御与威慑战略构想》的研究报告,引起国际战略界的广泛关注。该报告深入分析了美国目前在太空防御与威慑问题上的被动与僵化,突破性地提出了"有限太空战"构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太空防御与威慑问题上新的思路与想法。  相似文献   

13.
围绕争议领域蕴藏的丰厚价值,有关国家不断展开军事博弈.基于此,分析了威慑方为捍卫主权完整可能采用的威慑方式和被威慑方为应对威慑恐吓而采取的对策,构建了基于争议领域的军事威慑信号博弈模型(Military Deterrence Signaling Game Model,MDSGM).将信号博弈理论和完美贝叶斯均衡思想引入MDSGM,探讨了均衡存在的类型和条件.算例表明,采用虚实结合、真假参杂的威慑信号传递方式,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的结果能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太空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争夺战略控制权的新战场,"有关国家发展太空力量和手段,太空武器化初显端倪",加强太空威慑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前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一、太空威慑能力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太空威慑,亦称空间威慑,是以强大的太空实力为后盾,通过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太空力量,以慑止对手发起进攻。加强太空威慑能  相似文献   

15.
心理战中的威慑方法张天,邓红梅威慑就是"以声势或武力相慑服","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备以遏制战争"。威慑也是一种通过实力展示,使对方意识到后果不堪承受而主动停止活动的心理战方法。威慑的目标是精神性的,不以实际摧毁敌人物质力量为最终结果,但实施手段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东地区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以包列军事战略核心内容的威慑战略始终未变。以色列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从“和战两备、软硬兼施”的国家安全战略出发,仍需不断调整加强成慑战略,力争在各种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威慑,最大限度地获取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利益。以色列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武”治敌以“武”治敌,就是指通过采取和运用军事威慑等武力形式,迫使作战对象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改变其意志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战的目的。以军事实力和军事打击为基础和后盾,是心理战制胜的一条基本规律。军事威慑手段强调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量,有使用它的坚定决心以及能使对方确信自己的威慑信息这三个条件,才能产生应有的威慑心理效应。军事打击手段是军事威慑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威慑信息的具体表现。通过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进行军事打击,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破坏敌生存设施,摧毁敌重要的战略目标,抢夺…  相似文献   

18.
实战力是核心军事能力之本,威慑力建立在实战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实战力。就难以产生威慑效应和达成威慑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冷战期间,威慑战略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冷战后,由于全球形势的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明显地将重点放在了“预防性防务”上。但无论美国作出何种努力,总是无法制止新的“威胁”的形成。而新的“威胁”一旦出现,美国仍需采取威慑手段,扼制其发展成对美不利的武装冲突。例如1993年的“灵  相似文献   

20.
孙定宇 《国防科技》2020,41(3):98-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美军意识到传播叙事是政府和军队塑造形象、谋划战略、输出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美国从"重讲故事"的角度出发,将"叙事"包装成对外战略传播的新型方式,从思维认知、情感操控、舆论引导等方面强化对对手的心理威慑和影响,同时以新媒体为媒介扩大叙事传播的影响受众,进而达到物理打击所难以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