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经济由封建向近代化的转变,首先是围绕军事需要展开的。太平天国继承和发展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脉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方略;在军事生产、军事贸易和引进技术与人才等军事经济领域进行了难能可贵的近代化实践;通过实际战争给清政府封建军事经济以极大的冲击,迫使其一步步地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清末,随着武器装备和训练的近代化,清军军服也由旧式戎衣向西式制服转变。经过自强军、新建陆军军服的发展,1903年北洋常备军军服初步具备了近代西式军服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军服由冷兵器时代向近代火器时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清廷于19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西式陆军军服制度。1905年新军服制的制定,是清末军事近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近代军事体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之一,对近代中国军事、社会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编练新军为契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军事改革,军事后勤近代化也由器物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在军事后勤指导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和后勤保障内容以及军事后勤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近代化改革,使中国军队后勤近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了中国军事后勤从传统形态走向近代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后勤近代化建设经历了酝酿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是其酝酿时期,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开始萌芽,军队中开始引进西洋先进武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晚清军事后勤近代化在军事工业、军队武器装备、军费收支、军事交通、医疗卫生、后勤体制等方面初步发展。中国军队开始从传统军事后勤向近代化后勤转变,为清末后勤近代化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探索中国古代军事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军事近代化的研究重点放在那里,学术界未有一致公认的看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另一个是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军队建设是在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过来又促进和推动军事思想的发展。近代军事思想不是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所独有,在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官绅士大夫的著述言论中也有所表现,如郑观应、丁目昌等人都有军事方面的精彩论著。战争观,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是军事思想构…  相似文献   

6.
曾任山西巡抚及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等要职的晚清重臣张之洞,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危机,从御辱图强的动机出发,认真探求军事变革之道,先后提出了众多军事近代化思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武器装备现代化创建军工企业,全面更新武器装备;第二,编练自强军、湖北新军,建立近代化陆军;第三,致力于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7.
装备的近代化不仅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诸多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深层原因,在装备的近代化过程中均有所反映。梳理晚清装备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晚清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装备引进、生产盲目,地域差异明显;消极的战略指导影响装备发展;武器装备驳杂;装备水平与人员素质相脱节;武器过分依赖进口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始终未能正视自身的落后,文化上“道本器末”的干扰,不断弱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军事教育制度严重滞后,军事工业发展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陆军学堂,发韧于19世纪70年代的晚清社会。它随着新型军事工业的创办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其广为建立则在清朝甲午战败后。由于中国近代化海军覆灭,清廷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们继而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兴建新式陆军。陆军学堂的兴起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新事物和大事件,虽然行程坎坷举步艰难,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以及民族和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影  相似文献   

9.
军校是专门培训军事人才的基地,它是军队近代化的产物,又是军队近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不能不研究中国军事院校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军校对军队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它的诞生和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思想家对于海防海军建设和作战的理性认识。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军事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而且在很多方面记录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军事近代化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深刻了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 中国海防思想最早产生于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末至清中叶,由于倭患的平息和统治者实行禁海政策,中国海防逐渐废弛,海防思想也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频繁进行海上入侵,中国海防危机日益深重,传统的海防思想已不能适应海防斗争的新情况。在抗御西方国家海上入侵的斗争中,中国近代海防思想随之产生并逐步发展,从一开始,它就具有抗御外侮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晚清军校教育与军事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诸多层次与内容中,军事教育是较早兴起的一个部分。晚清军校教育与军事装备、军制等方面的近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成就与局限对军事近代化的其他方面均有着推动与制约作用。一、军事装备更新与军校教育武器装备对军队的教育训练有直接的影响,而军事教育则能保证装备功效的发挥,并促进装备的改进。两者在军队建设中具有辩证统一性。1、西洋军械一晚清军校的启动因素军事教育灼演变总是与武器装备的更新联系在一起,在武器发展的不同阶段,军事教育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冷兵器、热兵器到近…  相似文献   

12.
学界通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是“中体西用”。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将“中体西用”概括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历史全程的指导理论,无法反映历史全貌,而且否定了中国军事近代化指导理论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客观过程。单就晚清时期的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而论,其指导思想亦分为前后两段,初期的指导理论是人们熟悉的“师夷长技”,甲午战后的指导理论才是“中体西用”。忽视文化观念“中本西末”与理论模式“中体西用”之间的“貌合神离”,造成了学界认识的偏差。一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剥夺了“惟一”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军事变革思想围绕"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和怎样建军"这一主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军事建军与政治建军兼顾并重;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完美结合;适应世界潮流与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紧密联系;自觉继承优秀传统与大胆改革创新有机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推动等,这些为在高技术条件下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晚清军事近代化道路曲折,进展缓慢,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清晰道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内在制度层面上的阻滞、观念认知上的欠缺,也有外在国际环境局促等方面的原因,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塑了晚清军事近代化的残局。对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反思,学术界已  相似文献   

15.
<正>各有关单位:为了促进军事信息系统软件仿真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系统工程分会拟于年内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七届"军事信息系统软件仿真学术交流会",着重围绕国内外军事信息系统软件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系结构、关键技术、测试评估、组织运用、支撑环境等展开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近代史上,日本的近代化政府军的建立,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虽然在幕府晚期的庆应改革中,德川幕府聘请了法国军官在横滨开办了陆军传习所,进行近代化军事教育,并设立了士官学校,招收武士子弟学习西方军事,但其编制,依然是食禄的武士阶层所组成的封建军队。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政府常备军,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建立的。1868年4月11日,最后一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在江户献城投降,结束了三百年幕府统治的历史,明治政府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中国军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步完成近代化的时期。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武器装备的逐步全面更新,军事理论上一系列变化的发生,以及国内外战争的频仍出现,所有这些,推动了这一时期军事书籍的发展,使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出现了不同于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丁日昌(1823年—1882年)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我国军事和国防近代化(即当时的现代化)的重要人物。他是我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人,是我国近代海军的设计者,又是改革兵制的倡议人和试行者。他历任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等。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既有关于军事国防的大量论述,又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对于丁日昌的国防近代化思想,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军装工业是近代军事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嬗变折射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历史进程。本文以西方引进的缝纫机与民国时期上海私营军装工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私营军装工业的兴起、发展及蜕变进行考察,以剖析近代西方机械生产工具与民国时期军事近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国插手清末军事改革述评方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朝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面失败。惨痛的战争教训使清王朝统治集团不得不正视其军事力量衰弱的现实。为巩固统治,清廷亟待整饬军队,强化国家机器。由此开始了清末的军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