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置连队图书室一隅,随手拿起《军旅家书》。一封封朴实生动感人的书信带我一次次走进"自己人"的情感世界,更多的复杂的感性因子爬上心头,无限蔓延。作为军人,我体味过新兵收信时的激动与喜悦;作为儿子,我能想象不识字母亲在灯下听父亲读信时的那分惬意与幸福。这可能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某种意义上,《军旅家书》颇有几分军队另一种"自传"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2015年10月21日,一场简朴而又庄重的抗战家书捐赠仪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戴其润先生向军博捐赠了他所珍藏的一封抗战家书. 第二天,河北省《燕赵都市报》以“沧州抗日世家烽火家书被军博收藏”为题予以报道,并附有三幅图片;《沧州晚报》也进行了大篇幅的图文报道;11月3日,《中国文物报》在第2版,刊登了“一封见证抗日世家的烽火家书”一文,引来文物界的关注.那么,这封抗战家书背后有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家书     
王武章 《国防》2007,(1):83-83
信息社会,亲情不拒家书。尽管一张白纸上流淌着几许歪歪斜斜的墨迹,却是故土的一缕芳香,洒满士兵的心房。——题记士兵是家书的主要人物也是父老乡亲放不下的话题因为有了士兵家书的内容才生动因为有了家书士兵的生活才有激情有时一天的摸爬滚打让士兵来不及打开早在胸口焐热的家书只有等夜晚伴着故乡的月光一同进入梦乡家书里很少读到苦涩平安是常用的词汇就连写错标点的情书也一样扯起儿女情长最打动我们的是已逝去的老奶奶仍在家书里活着絮叨着对子孙们的叮咛家书是父老乡亲寄给军营的希望期待着从邮差那里领到一枚三角戳把儿女的喜报煮…  相似文献   

4.
《国防》2002,(10):32-32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 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有危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1999年,我在农八师团场工作。3月的一天,我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突然看见一本杂志——《兵团建设》创刊号。当时从事宣传工作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兵团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一本薄薄的《曾国藩家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父、仁兄、孝子的形象。《曾国藩家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到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给诸弟的信中说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氏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功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就今天而言,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唯一的法宝就只有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不加强学习,又如何能跟得上战争的步伐?等到被战争淘汰时则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7.
我刚任福建连城县委书记并兼任人武部党委书记时,对民兵工作不熟悉,我借助权威刊物——《中国民兵》杂志,指导工作。例如,我上任后,为民兵工作现场拍板解难题近百件,就是从《中国民兵》杂志上学习和借鉴来的。《中国民兵》杂志指导我县民兵工作上了三个台阶,还受到了省、地的表彰。我还十分注意《中国  相似文献   

8.
家书伴军旅     
从军十载,我一直珍藏着当兵以来收到的 120多封家书,常常打开一两封重温一下。在我看来,每封家书中都浸透了父亲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和无限期望。也正是这些家书,伴我度过军旅中的一个个难忘岁月,让我从一名懵懂青年变为了一名共和国军官。  相似文献   

9.
毫不矫情地说,若不是《军旅家书》的出现,我至今还不相信自己会对浩如烟海中的一本书一见钟情。初见,信笺、枫叶和长城若隐若现打造的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说不清是否因为其中透着一股诗的气息,而这气息并不是一般的浪漫,而是一种军旅独具的悲悯情怀。一种相见恨晚的思绪平整后,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难得的作品,不知多少次被其中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读了一则"灭官烛看家书"的典故: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一天晚上接到京城上司来信,点上蜡烛阅读,然而读至一半,却把官家的蜡烛吹灭,点上自家的蜡烛再往下读。原来,信的后半部是关于他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用官家的蜡烛。一位封建士大夫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做法,令笔者敬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环球军事》的读者朋友们,1991年12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由我和张莉主持的《军事天地》栏目在中央电视台1频道开播了。在度过10个春秋后,我已是中校军官,张莉也成为少校军官,同时我们主持的《军事天地》栏目亦为亿万观众所熟知。这个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历年评奖中均获得优秀栏目荣誉。这首先应归功于观众赐予的稳定收视率,其次是制片人员的幕后辛勤工作。 军事,是个比较局限的领域,但又是一个博大的天地。10年来,我们播出过以下节目: 《兵器趣谈》——介绍轻武器有关知识; 《军事博物馆》——军事文物所引起的故事; 《三十六计古今谈》——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与其在战争中的运用; 《中华名将》——军事将领的传奇故事与战斗生涯; 《环球军事》——世界各国的武装力量介绍; 《战争与后勤》——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兵器王国面面观》——国外系列节目,详尽介  相似文献   

12.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06,(3):53-53
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学员们的感受却是丰富的,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兵团建设》写意 7天里,我的笔触没有我的感受丰富,我想在《兵团建设》举办培训班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意”——关于兵团与团场,关于杂志与写作,关于编辑与通讯员……而《兵团建设》中美的细节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我把珍珠串成一个整体,以表达喜爱之情:《兵团建设》的《特别策划》让我们倾听《建设之声》,在《要事评说》中走进《建设专稿》细读《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新型工业化之路》。打开《文明窗口》,拉近《建  相似文献   

13.
<正>近期,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播出以来,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更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和热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胜寸心者胜苍穹""留取丹心照汗青""愿得此身长报国"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杰出的领袖风范。  相似文献   

14.
张泉 《兵团建设》2005,(12):27-28
我是兵团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名干部,在我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第10个年头,也就是1999年2月的一天,一本新的刊物出现在我和同事的面前.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兵团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今日李向阳——记原北疆军区司令员郭兴●王振兴我在《洛阳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李向阳捐助儿童福利院》的报道。记述的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的原型人物、原北疆军区司令员郭兴,从生活费中挤出两千多元钱,买了50多箱营养品看望孤儿院残疾儿童的事迹。于是...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尽管在许多辞典上都能找到“国防”一词的注解,但人们更愿意从各自熟悉的角度去诠释“国防”。 史学家看国防,说:“国防是古长城上威严的垛口,仔细辨认那分明是你我都熟悉的面孔——霍去病、岳飞、戚继光、彭德怀……千古英烈血写的一部《春秋》。我缺乏想象,但我知道《春秋》,那是孔圣人和他的弟子所著。古有孔子作  相似文献   

17.
翻开报纸,猛然看到一则标题《魏巍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成遗作》。看着这则标题,我在震惊、落泪的同时,也不由回忆起2004年魏巍为我的书《狼牙山壮士宋学义》写序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8.
孤独的儒者——论傅雷的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格"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傅雷的人格孤独,从人生经历、儒家影响、对艺术的追求等角度,分析了傅雷孤独的深沉内涵,以及对傅雷文艺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4年前,我调到江苏省灌云县人武部工作,接触了《中国民兵》之后,便对其情有独钟。倏忽4年,它已成为我的精神食粮。看后我按顺序排列,按月收藏。如今被我当成“宝贝”的《中国民兵》和其他报刊资料,占据了我宿舍空间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与<中国民兵>》征文开栏以来,编辑部收到大量来稿。作者们回忆与《中国民兵》杂志交往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一段情、一次感动、一种收获……述说着读刊用刊过程中,政治上的成熟、思想上的提高、业务上的进步、综合素质上的加强。其中,许多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和过硬的事例,讲述了在中国民兵这支队伍中,在《中国民兵》杂志的帮助启示下,自己成长进步和事业成功的故事,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心声:“《中国民兵》杂志——成才路上不能没有你!”在此,我们谨选用几篇,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