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水面战舰”(FSC)是英国皇家海军下一代水面作战舰艇,预计在2015年之后服役,目前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英国皇家海军要求“未来水面战舰”能够快速反应和部署,以满足未来海上作战环境中不可预见的作战需求;可单独或作为远洋特遣舰队的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显示英国的军事存在;同时还能够为高威胁环境下的国家或多国军事行动提供支援。为推动“未来水面战舰”项目的发展,英国国防采购局于2003年9月重组了“未来水面战舰”集成项目小组。目前就“未来水面战舰”已提出了4个候选方案,分别是单体舰型、三体舰型、五体舰型及“母子”概念舰型。其中,富于创新的三体舰型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最有可能“胜出”。最终舰型将在今后几年内确定。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欧洲各国最新研制的驱护舰不再“待字闺中”,而是加紧栖装“披挂”,纷纷登台亮相,正成为欧洲海军主战舰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向世人展示出了由全新设计理念、高效奇特设施和威猛强大武器“打造”出来的21世纪水面战舰的全新形象,推陈出新的另类外形设计、超乎寻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国家为战舰命名的习惯做法有别,在中国近现代海军史上鲜有以人名舰的。但曾有过两艘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战舰——以先生的号命名的“中山”号炮舰和以先生的字命名的“逸仙”号轻巡洋舰。如今,“中山”舰已家喻户晓,而“逸仙”舰却还鲜为人知,甚至有不少人将两舰混为一谈。在此,我们不妨拂去历史的尘埃,去追寻掩  相似文献   

4.
据最新消息,西班牙那凡蒂亚公司正在建造该国海军史上的最大的水面战舰,该舰将于2007年11月下水,2008年12月服役。西班牙国防大臣特里略表示:“这艘杰出的军舰将带领我们更有信心地驶向蔚蓝色的大海,任何人见到它都会肃然起敬,该舰将能完成所有欧盟的军事行动,并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种集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两大特征于一身的战舰,被西班牙人自称为战略运输舰,可作为两栖突击舰、灾害救护船、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2006,(12):F0002-F0002
据美国《大众科学》11月刊报道,美国海军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的隐形战舰——DDG1000驱逐舰。该舰行动起来几乎悄无声息,雷达几乎探查不到它。该舰是为控制浅海区域而设计的,每艘耗资达23亿美元。美国军方计划明年开始建造第一艘,预计到2012年会有7艘DDG1000驱逐舰出厂。DDG1000驱逐舰隐身性能特别显著。设计人员为该舰的发动机设计了厚达1英寸的橡皮“外衣”,这样就消除了发动机的噪音。该舰的外形设计也独具匠心,它的各种通信设备都嵌入了甲板表面,舰身设计成向内倾斜的平面,这一点与大多数战舰的向外倾斜相反。这种设计能有效的减少舰身…  相似文献   

6.
法国海军造船,系统与支持集团公司DCN公布了一种想把新兴平台,战斗系统、离舰飞(航)行器和网络技术等综合在一起的未来水面战舰概念“剑形舰”的一些细节,DCN预计该舰将在2030年完成定型。“剑形舰”被描绘为海军网络中心部队的节点。该项目是DCN公司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欧洲各国最新研制的驱护舰不再“待字闺中”,而是加紧栖装“披挂”,纷纷登台亮相,正成为欧洲海军主战舰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向世人展示出了由全新设计理念、高效奇特设施和威猛强大武器“打造”出来的21世纪水面战舰的全新形象,推陈出新的另类外形设计、超乎寻常的本领及其对未来海战的深刻影响,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后来居上的挪威海军的南森级宙斯盾护卫舰。吨位最小的宙斯盾护卫舰世界上第一艘宙斯盾舰(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于1983年1月服役,至今已20年了。其间,通过在导弹、雷达和计算机等领域的不断…  相似文献   

8.
某海域,波谲云诡,浪花翻腾。天空,飞机盘旋;水面,战舰驰骋;天下“蛟龙”出没。一场舰机联合反潜演练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9.
叶敬礼  深蓝  陈源 《当代海军》2007,(10):72-73
今年6月份,在美国海军第3舰队举行的“阿尔法2007”舰队信息——火力打击演习中,一艘模样怪异的新战舰驶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建造的未来信息化驱逐舰的试验舰——先进“信息火力演示舰”。这艘新战舰外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传统舰艇有很大区别,光滑的舰面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锥形舰桥,看不到桅杆和形状各异的电子天线,  相似文献   

10.
李杰  迎南 《当代海军》1999,(2):9-10
湛蓝晶莹的海中,一大群几厘米长的“鱼”向着某国的一艘战舰急速游去。“看!这么多鱼儿正朝我舰游过来!”凭舷俯眺的一位水兵话音未落,但见舰旁响起了连珠炮般的爆炸声,舰体急剧颠倾,烟雾弥漫呛人。舰长发出了一连串“损管抢救”口令仍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舰沉入波涛之中。  相似文献   

11.
这是美国重点研制的21世纪水面作战舰艇,该舰是封闭式舰体,隐蔽的外形和大量的武器,使人们感觉到该舰将成为美国海军未来看不见、沉不掉的主力舰。  相似文献   

12.
美国海军研究署(OND)准备启动建造一艘新的试验舰,该舰将极大地不同于现有美国海军船体的设计,并为未来海军舰船样式指出方向。该舰称为“浅海水面试验舰”(LSC-X),将有助于海军探索先进的船体设计、建造和作战概念。“浅海水面试验舰”有望在6个月内开始建造,2004年之前下水并运行。造船厂还未选定,但设计已经通过,几项关键特性已很明确。“浅海水面试验舰”将有较少舰员,航速接近50kt,吃水浅,只有3m或少于3m。该舰只建一艘,并希望整个采用现有新技术进行建造性试验。美国海军研究署对船的大小正在考虑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0月12日,瑞典政府做出决定建造新型水面战舰,这就是现在的YS-2000。它依据“斯麦格”号隐形试验舰的试验成果改进设计而建造,其目的是适于应付未来战时威胁。YS-2000是瑞典皇家海军设  相似文献   

14.
法国造船专家洛瓦尔设计的“打击者”号多用途未来型舰,有她许多独特的过人之处,代表未来战舰的发展方向。但“打击者”存在进攻手段单一,防御措施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我认为未来战舰应该是攻防兼备,能实施全方位攻击和多层次立体防护的全攻全防战舰。“蛟龙”号就是这一构  相似文献   

15.
马明  邓黎娜 《当代海军》2009,(12):47-49
今年6月份,在美国海军第3舰队举行的“阿尔法2009”舰队信息-火力圈打击演习中,一艘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新战舰驶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建造的未来信息化驱逐舰的试验舰——先进“信息火力演示舰”。这艘新战舰外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传统舰艇有很大区别,光滑的舰面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锥形舰桥,看不到桅杆和形状各异的电子天线,简约到了极致。然而,该新型信息化战舰却攻防兼备,在演习中其出众的攻击和防护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再一次展现了全新的高技术水平,实现了从对海攻击到多用途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F5大写真     
F5是什么?不是继台湾艺人组合F4之后的新组合,而是英国继三体舰之后推出的五体舰。英国海军为了成功迈向21世纪,同时适应国家安全利益和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迅速发展的变化,提出了未来水面作战舰艇(FSC)计划。英国海军希望这种未来水面作战舰艇不仅仅把替换22型和23型护卫舰作为重点,而且希望未来水面作战舰艇是一种全新的、多功能、适用性强的战舰,并能于202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海洋由什么样的新颖战舰来主宰?美、英、法、意、日等国的DD(X)\45型,“地平线”、“金刚”级等新概念的水面舰艇层出不穷,发展势头强劲,面以MEKO舰(梅科:多用途标准舰享誉世界的德国造船界也将目光锁定在了2016-2020年,针对15-20后后的海上新威胁,开发全新的未来型护卫舰,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读者来信要求“史海钩沉”栏目介绍历史上的战舰,由于一些名声显赫的战舰曾多次见诸报刊杂志。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从浩翰的文献资料中筛选出部分虽不一定广为人知,但却在历史和舰船技术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准名舰”奉献给大家。关注战舰名称的读者会发现战舰的命名非常有意思,有的一艘战舰有几个名称,有的一个名称又曾用在几艘战舰上,“马里兰”号这一名称就曾多次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自美国建国以来,就有四艘以“马里兰”号命名的战舰,伴随历史的发展,它们走过了一段从帆船战舰到导弹核潜艇的历程。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这些战舰。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军为了适应新战略的需要,现已取消了“阿利·伯克”级Ⅲ型舰的计划,代之以ⅡA型舰方案。“阿利·伯克”ⅡA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是在“阿利·伯克”级Ⅰ、Ⅱ型舰的基础上改进建造的新型战舰,在许多方面与原型舰有很大不同。据称,改进后的战舰其作战能力会大大加强。目前,“阿利·伯克”级ⅡA型首舰  相似文献   

20.
李杰 《当代海军》2008,(9):39-41
开场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海军纷纷投资或加紧计划建造大中型两栖战舰,已先后大批量采用多种先进技术的两栖战舰大量地加入一些国家海军现役,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作战舰型正成为不少国家主战舰型,并加速上升为现代海战不可或缺和至为关键的海上作战力量。截至2007年底,世界各国海军中仅超万吨以上大型两栖战舰就有51艘。 两栖战舰不仅是未来强国海军的发展重点,也是一些中小国家日渐认同并普遍看好的舰种。下一步,各国海军究竞将如何发展两栖战舰?各种两栖战舰在发展进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存在什么样的焦点与争论?带着上述问题与思考,本刊特约主持人李杰与海军某研究所以及两栖作战专家和海军陆战队的专家,展开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