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柳茂坤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不久就分成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及其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所承担的敌后战场,亦称解放区战场。两个战场对夺取全国抗...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的胜利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人们想起这场艰苦的反侵略战争时,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作一公正的评价。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抗战中存在两个战场:一个是以国民党正规军为主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抗击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由国民党战场(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敌后战场)共同进行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对日抗战的主要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解放区战场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要战场;正面战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极大地下降了,但它仍然是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战场。终其八年,正面战场的广大抗日官兵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伤亡三百余万人,其中不乏一首首悲歌壮曲。正面战场的奋斗和牺牲,它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自有其应有的地位。然而,就战场作战的结局而言,除了少数战役曾获  相似文献   

4.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并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对日军丽面夹击的战略态势,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对中国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将战略重心转向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抗击了日军的局部攻势,并组建中国远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军,捍卫祖国的尊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湖北抗日作战可分为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于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进行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此次会战,是抗战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牺牲最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次战役。日军在作战中损失惨重,军力顿挫。中国的抗战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侵占武汉后,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威  相似文献   

6.
庹平 《军事历史》2004,(4):23-29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这时,国民党军最高指挥机构也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并指挥其在华北敌后的军队打游击战。总的来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相比较,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其规模和成绩都不大。本文拟就以下五个方面对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作一探讨,略陈管见。一、国民党军“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7.
刘庭华 《环球军事》2010,(17):11-13
8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下面战场共进行了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杰作,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存亡、国脉续断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抗战开始不久,就分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两个战场对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起了决定性作用。抗战的胜利,再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适时调整军事战略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奧秘;国共合作则两蒙其利,更有利于民族兴旺;反对霸权主义就是铲除战争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的游击战,是敌后抗日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特别是从山地游击战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敌后根据地为依托的平原抗日游击战,在八年抗战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回首往事,当年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同志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持久的平原游击战争的艰苦历程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把游击战由山地推向平原是在上海、太原失守后,在创建和扩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展开的。1937年11月初,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即告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我第129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相似文献   

10.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10月入侵广州,中国华南抗战就此揭开序幕。此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境内组建起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支援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深入日伪占领区,灵活机动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宣传和组织群众,消灭日军,镇压汉奸,破坏日伪的“治安”计划和重要军事设施、物资,争取和瓦解日伪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和游击战争的开展,造就了一个个战斗传奇.同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突破日方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军委会和国民政府曾命令各战区组织了规模不等的经济游击队对敌作战,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经济游击队远比不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战绩显赫、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是敌后战场对日作战中起主导作用的作战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综合衡量国内外形势和敌我友力量对比等各方面因素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对于打败日本侵略军、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期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他不仅组建地方武装以扩大红军,创建了江西军区,领导西方军,还在西线战场大力开展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并配合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军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是指国民党军队脱离大后方,深入敌后,以根据地为依托,进行游击战争的战场。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是对于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军队溃败原因的探讨,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试图依据史料,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6.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合作马增浦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推动了对日作战的进行。而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正是两军配合,共同抗日的主要战场,两军合作的形式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思考。一、八路军...  相似文献   

18.
一、为"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毛泽东作出了南北两线外线出击的战略部署 1946年6月26日,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很快发展为人民解放战争,并在作战区域上形成了南北两线战场:南线,指华东(有时称山东区)、晋冀鲁豫(有时称太行区)、西北(包括晋南、榆林、宁夏,不包括兰州以西)诸战场;北线,指东北、晋察冀、晋绥诸战场。  相似文献   

19.
文锋 《军事史林》2013,(8):34-41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曾派出大量部队实施敌后游击战,而且规模一度达到近百万人之众,气势不可谓不大,然而最终却黯然收场。这段历史,许多读者是不清楚的。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兴衰,做一个简略的叙述,若有疏漏与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的新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而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是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中日战争史专著。该书约40万字,系统论述了中日战争的起因、发展与战略演变,中日战争中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资料丰富且主要利用日文资料,是该书的重要特色之一。该书所引用的档案资料与研究著作包括: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的《战史丛书》,外务省编的《日本外交年表与主要文书》,鹿岛和平研究所编的《日本外交史》,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的《走向太平洋战争之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