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据 史书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就胸怀大志 ,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 ,招揽了许多人才。登上皇位后 ,他选拔任用官员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而是立足全局 ,不管是先朝老臣 ,还是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幕府的人 ,他都惟才是用。比如 ,受他重用的魏征 ,原来是李建成的高级幕僚 ,玄武门政变之前 ,曾极力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一些未能升官的秦府亲信、旧人发牢骚说 ,我等跟随侍奉陛下多年 ,现在拜官封爵 ,反而落到外人的后面。李世民听到这种议论后说 ,君主大公无私 ,天下人才能心服。百姓是朕和你们的衣食父母 ,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盛唐景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他的名臣良相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等等,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为"良佐"的长孙皇后。因为有了她的辅佐,李世民才成就了封建帝王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3.
被尊为一代治世君主的李世民,出身于关陇贵族的名门大第。自幼尚习武,善骑射,好强弓,爱骏马。为了精练武艺,李世民所使用的弓,比一般人的弓大一倍。经过日复一日地刻苦演练,他射出的箭百发百中,力大无比,能“射洞(穿)门阖”。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弓箭始终与他形影不离。武德二年(619年)11月,二十二岁的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龙门渡过黄河,与割据势力刘武周的前锋大将宋金刚会战于柏壁,一度为宋金刚军所困,“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武德三年7月,李世民东征隋炀帝残余势力王世充,在进军洛阳途中,与敌将单雄信遭遇,几为单雄信所败,他奋力“左右射之”,敌军“无不应弦而倒”。世人  相似文献   

4.
群星灿烂     
敢给荒山披绿装在800里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三道河村。有一位给荒山披绿装的青年民兵,他叫李秀根。相传。唐朝李世民曾到此地一座寸草不生的大山中避难,图一朝再起。夜间,李世民来到山顶上焚香祈祷:如天不灭李,望神明保佑,树绿草青。一夜间,满山树能蔽日草能藏身,成了李世民养马屯兵的天然场所,此山因而得名“驻  相似文献   

5.
《兵团建设》2010,(12):43-43
李世民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皇帝,难以免俗的一点是,他也想长命百岁,最好能长生不死。这点追求,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这就是对利益最大化最贪婪的奢望。  相似文献   

6.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中,程咬金是最具传奇色案彩的人物,小说、评书、戏剧、影视都说他生性豪爽,为人鲁莽又有几分狡黠.他在梦中学得斧法,但只会三式半.后来他凭借这三式半斧法,使用一柄宣花大斧,劫得杨林献给隋炀帝的二十八万两皇纲银,又三斧定瓦岗,做了混世魔王.然而历史上的程咬金却不是这样,他既不鲁莽,又不使用大斧.《旧唐书》说,程咬金又名程知节,山东东阿人,“少骁勇,善用马稍”,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少有的勇将,归顺唐王李世民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屡建奇功.后绘图凌烟阁,死后陪葬茂陵.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8.
李靖     
李靖(571—649) 唐初著名军事家,字药师,京兆(今陕西)三原人。年少时即精研孙吴兵法,深受其舅隋代名将韩擒虎等人的影响和赏识。隋大业末年,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曾与太原留守李渊不睦。李渊攻占长安,捉住李靖,曾要杀他,因见其有胆识而予释放。后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幕府,李靖从李世民征战,有功,授开府。唐武德二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能够广择贤才,并和身边的大臣组成了强大的政治核心。这个核心丰富的政治智慧,在创建唐代文明的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李世民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形成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验与哲理性的认识,这其中尤以善于用人最值得称道。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大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用,不善者竞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皇帝,在选人用人上是不能轻率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11.
丁玉宝 《政工学刊》2011,(10):73-73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有相关对话。李世民对大臣说:"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  相似文献   

12.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诫臣下说,大丈夫苟贪财物,不仅害及身命,使子孩每想起来都觉得耻辱。若徇私贪污,纵然事未发闻,心里恐惧既多,亦有因此而死的,如一朝彰露,便禄秩削夺。因而他说应该象战国时期的鲁相公仪休那样。“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贞观政要》·贪鄙篇)意思是说,公仪休这个人好吃鱼,但他从不贪占受贿别人的鱼。他的日子过得清廉、平安,没有人找他的碴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防腐     
袁浩 《政工学刊》2010,(2):51-51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为整顿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采取策略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有一次,他把群臣召集起来,读了一个故事,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他感慨地说,吏受贿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接着,他又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议论,进一步明确“凡穷奢淫逸者必然败亡”的道理,使群臣受了一次生动的反腐败教育。  相似文献   

14.
常照镜子     
杜建新 《政工学刊》2007,(11):62-62
镜子的作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太宗李世民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明镜说》。由于他经常用镜子来照自己,所以避免了许多重大失误,赢得了“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明君”。而那些不愿用镜子照自己,  相似文献   

15.
长武地处陕、甘两省交界,有“秦国古道西大门”之称。秦时叫鸽觚县。公元618年,唐太宗李世民攻占高(土庶)城(今长武县浅水原一带)后,欲想平定陇西,率军10万和金城(今兰州)府校尉薛仁果在浅水原交战,一举平定了陇西。李世民一方面下诏立碑修寺,以纪念陇西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一方面筑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政要》的《教诫大子诸王第十一》中,有这么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对人君和黎庶关系的观点,又进一步加以发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舟,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能把“水”和人民放在一起加以联想,确是发人  相似文献   

17.
畏惧意识不可无吴东莞唐太宗李世民,乃封建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此人有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怕什么呢?且听他说."人言做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论其文治,他辟有“贞观盛世”,论其武功,也不乏龙韬虎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其中尽管不乏骄矜自得之词,但确能反映出他在开拓帝业,统一天下,治国安邦,怀柔四方等问题上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其军事谋略思想的运用和成熟,因此,值得我们反觇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赵莹 《华北民兵》2010,(7):64-64
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的娘子关,是华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关隘,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盆地的主要交通要冲。娘子关,始建于唐,原为苇泽关。后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镇守,并创建关城,因而  相似文献   

20.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佞官。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司马光在论及裴矩前佞后诤的变化时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有明君才出诤区,有唐太宗才会有魏征。裴矩遇扬广这个“圆盘子”,就是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之臣,逢李世民这个“方盘子”,就是个刚正不阿的耿直之臣。于今而论,把封建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