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詹姆斯·霍尔是一名前美国陆军准尉,在德国眼役期间,一直担任针对东德及苏联的信号情报分析员。1983年至1988年间.霍尔被东德情报部门成功策反,之后利用工作之便,向东德和苏联秘密出卖了有关窃听行动和密码破译的大量机密材料。霍尔的叛变给美国信号情报业来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损失,他因此被认为是“冷战期间,代价最高的、破坏性最大的间谍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报道过的苏最新式地空导弹系统(见《Soldat und Techik》杂志82年12期655页)在苏联82年十月革命节阅兵式上首次露面。北约组织把它称为SA-8b/“壁虎”(GECKO)。该系统的基本型SA-8a于1975年在红场首次受阅时曾引起轰动,因为这是苏联的第一个自动化地空导弹系统。在SA-8a/“壁虎”的水陆两栖运载发射车上,除四枚“壁虎”地空导弹外,还有一部环视雷达、一部目标跟踪雷达和两部火控雷达。车上还安装了光电设备,当车载雷达受到干扰时,可以通过电子对抗措施对付目标。1978年,驻东德苏军(GSTD)最先使用了SA-8b导弹系统。它的某地空导弹部队在“友谊-80”联合演习结束后的阅兵式上展示了该系统。当时,从东德的电视节目中拍下了  相似文献   

3.
海湾战争不仅重塑了中东地区政治生态,而且对欧洲冷战的结束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两伊战争之后的伊拉克自恃交好两大阵营且以阿拉伯世界"功臣"自居,利用西方聚焦苏东转型事务之机,以德国统一进程作为其合法性来源并以武力"收复"科威特。苏联从中东的战略收缩、阿拉伯世界的声讨以及美国通过测试东德遗留的成建制苏式武器装备而对伊军力的清晰了解,使得伊军迅速溃败。海湾战争直接加快了华约的终结、苏联的解体与欧洲冷战的最终结束,此后政治伊斯兰与西方矛盾开始升级,逐渐酿成新的意识形态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当今舰对空导弹系统中,SA-N-3堪称标准导弹。国际某专门机构断言,它是陆军SA-6/“有利”(Gainful)地空导弹系统的改型,现用作舰空弹使用,它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24.5公里,为指令和波束制导。前不久,在名为“Armeerundschau”的东德军事期刊中刊登了该导弹的第一幅图片。图中导弹是从“喀拉”(Kara)导弹巡洋舰上发射的。根据法国“Flottes de Combat”舰队手册的介绍,这枚导弹的战斗部为威力颇大的常规装  相似文献   

5.
1957年10月,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一声轰响,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猛地离开地面,飞向太空。苏联的军事对手美国顿时慌了手脚,尤其拥有强大舰队的海军更是惴惴不安。美国海军认为,苏联的卫星将对美国海军构成重大威胁,海军舰队在浩瀚的大洋上执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核武器和反应堆的出现不但使潜艇摆脱了"只是可下潜的艇"的尴尬境地,还拥有了极大的作战威力。可是苏联军队将核武器作为主力武器,认为"海军不可能是核战争的主力",这一观点让苏联更加忽视海军的建设。然而50年代,以美国航母机动舰队为主的西方海军在苏联周边海域频繁游弋,显示武力,这使苏联军队  相似文献   

7.
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静 《军事史林》2006,(1):60-6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等西方盟国与苏联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阵线,它们除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外,还在军事上配合苏联作战.西方盟国的援助无疑对苏联加快战胜法西斯德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战后,西方和苏联两大阵营为了政治需要,围绕着西方战时援助的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西方媒体大肆宣传说,盟国的援助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苏联则称西方的物质援助同苏联的战时军工生产相比微不足道,并指责盟国在二战期间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认为即使没有西方援助,苏联也照样可以打败德国.  相似文献   

8.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7年第1期在贯彻苏共二十七大决议的总标题下,发表题为《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应适应现代要求》的社论,对当前苏联军事历史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一、强调研究课题要为部队实际需要服务。社论认为,以往苏联军事历史的研究,着重于全面介绍著名的战  相似文献   

9.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在极为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感,他们认为以当时苏联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破坏和创伤等各方面因素来分析,苏联要研制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否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东德军重要海军基地华纳蒙德港,停靠着70艘不见人影,锈蚀斑斑的各类战舰;在哥利兹附近的雷堡基地,有近1700辆战车和100架米格战斗机摆在那里,任凭风雨吹打;在诺特豪森的直升机基地,也有6000辆卡车及装甲运兵车弃之杂草中,人们戏称这些为“兵器坟场”。目前,在原东德境内,有50多座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何时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爆发?欧洲人认为应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算起;美国有人认为应从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算起;苏联认为应从1941年6月23日德军入侵苏联算起;我国有人认为应从1931年“9·18”或1937年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前,一份印有“绝密”字样的美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竟然被苏联情报机构截获。史学界人士认为,正是由于这一计划及其技术的泄露,使苏联得以加快速度研制出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改变了历史进程。这第一位向苏联提供情报的人是谁?请看——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军用飞机的生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对暴露苏联空中力量的新飞机详情的了解,就更加理解其变革范围的大小。这些新式飞机比老式飞机的性能更好,结构更为复杂,价格也更昂贵。然而,美国分析家们认为,随着一些新式飞机的诞生,苏联歼击机的生产将恢复到70年代末的高峰期,即恢复到每年生产1200架的水平。目前的产量估计每年为1000架,该数字是苏联及其华约盟国需求量以及出口数量的总和。只要新的苏联战术飞机的质量基本比得上西  相似文献   

14.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道,中情局曾经成功策反了一个苏联高级专家,这个高级专家被公认为最值钱的间谍。据悉,198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一项旨在瓦解苏联的绝密计划,代号为“解放原理”。收买苏联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领域的专家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说,中情局的“猎头”们还是相当成功的。苏联不少高级专家都被他们招募,为美国效力。  相似文献   

15.
王穗 《军事史林》2006,(3):48-53
笔者在<军事史林>2005年第2期发表<位居朱可夫之后的卫国战争名将科涅夫元帅>之后,张宏坤同志在<军事史林>2∞5年第10期发表了<真正位居朱可夫之后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一文,认为"无论是从当时的职务和授予苏联元帅的时间来看,真正位居朱可夫之后的苏联元帅是华西列夫斯基".  相似文献   

16.
当冷战于20世纪40年代拉开帷幕的时候,美国人突然意识到他们手头缺乏用于谋划空袭苏联所需的资料。二战中,从德国缴获来的地图提供了一部分苏联西部的数据,但是这个国家的其余地方对美国人来说还是一片空白。整座整座的城市没有真实的地理位置线索,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连它们是否存在都不得而知。这些城市一直笼罩在神秘的外衣下。 美国及其盟国认为,对于这些信息的无知迟早会酿成大祸。苏联于1949年引爆了一枚原子弹;1951年又有迹象表明,一架图一4型轰炸机曾经投下了一枚空爆核弹;在随后的1953年,又传出苏联引爆热核武器的消息。美国早先的情报评估认为,克里姆林宫将在1952年拥有600架图-4型轰炸机和多  相似文献   

17.
50年前,苏联第一艘K-3核潜艇首次完成了从冰下潜航到北极点的历史壮举。苏联人认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加加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最近,俄罗斯历史学家卢卡宁撰文透露了K-3核潜艇建造及其首次在北极冰盖下航行的一些内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苏联签订该条约是失大于得,弊大于利。理由是:(1)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使希特勒摆脱了两线作战之忧,达到分而击之的目的。(2)从外交策略上看,当时英法和德国都有求于苏联,苏联可以不必马上与英法决裂,而应尽量拖延和德国的谈判,争取时间,以便一面用同德国的谈判压英法联苏抗德,一  相似文献   

19.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4):70-70
1962年10月27日,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时刻,赫鲁晓夫决定让步。但美苏对峙现场仍然气氛紧张,中突一触即发。美军舰队为了逼迫苏联潜艇上浮,开始投掷“模拟”深水炸弹,同时发信号称先打“模拟”弹,如果苏联人潜艇不服从指令将会有严重后果。水下确实有苏联潜艇--B59艇。但苏联人潜得太深,收不到美军的说明,只能听见深水炸弹的爆炸声。B-59艇艇长、政委和副艇长对于如何应对产生了意见分歧。艇长、政委认为战争已经爆发,  相似文献   

20.
朱可夫元帅认为我们是为听命和取悦于英国而购买航母,这样的观点很难让我接受,我被激怒了,“……我将建议我的政府采取我认为最合适的而不是取悦任何外国强权的方式。”——凯塔里海军少将回忆1957年朱可夫元帅的来访轶事50年代早期苏联一直困惑于作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的印度在国防装备上如此依赖于英国,并把这种依赖视为是向“帝国主义阵营”的投靠。但随着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作为,苏联逐渐开始理解印度的独立外交政策。1955年尼赫鲁成为访问苏联的第一位非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元首。1956年,赫鲁晓夫访印期间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