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本文以二十大精神为切入点,分析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性、原则与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发挥育人实效,是新时代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必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思政课教师要紧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学理性,深挖斗争精神内涵,突出育人旨归;要围绕斗争精神价值,强调落地落实;要服务斗争精神实践,强调守正创新,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教育平台。把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认识和加强实践,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此外,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在内蒙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推动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红色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谱系,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平台,因而思政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生动性。为了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度挖掘辽沈战役红色历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政课讲解,营造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6.
任倩 《中国军转民》2024,(3):147-149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学生人生道路选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本研究在分析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的基础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9+3”学生为例,探索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3+4”教学模式改革,1组线上知识点教学视频+3次相关教学设计+“赛、讲、论、忆”4个层次组织实践,从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为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秦晶娟 《中国军转民》2023,(23):174-175
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融入的内容与原则。文章能够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一些探索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2021年以来,“大思政课”理念甫一提出便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专家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较全面较深入地阐释和探究其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发展逻辑、建设路径等,取得了较丰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为深入把握“大思政课”内涵、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学界要推进“大思政课”研究进一步深化,需要加强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唐辉 《中国军转民》2024,(7):178-17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精深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当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还扩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渠道。文章从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1.
核盾牌是我国政治安全与国土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普通官兵等多年来扎根茫茫戈壁、铸造中国核盾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是基地官兵在长期的核试验事业创新发展中培育形成的。马兰精神具备鲜明的时代价值,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宝贵的资源,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拟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冲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需要厘革和教学升华的空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应充分挖掘防疫精神的多维内涵,并将其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的全过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微观视角,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掌握顶层设计路径,构建立体化的高校整合平台,突破长三角地区融入常态化思维,厚...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政治上的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上的奉献精神、广博学识上的学术精神、思维理念上的创新精神。这些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其独到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成效,还能够回归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政治修养、锻造道德品质、丰富理论储备、开发创新思维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本文聚焦为何要融入、何以能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四重维度,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现实价值、逻辑前提、原则内容和路径机制,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落地落实落细。  相似文献   

15.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6.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本文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系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究,其中具体的实践路径涉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教师队伍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和充分利用大思政课,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切实推动“四史”教育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全国思政教师提出了情怀要深的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内容,明确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在提升思政教师幸福感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思路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军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资源层面梳理了军队和地方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军民融合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的路径,以争取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马晓娟 《中国军转民》2023,(22):165-166
虚拟仿真技术是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的相继建设,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依托仿真体验中心的虚拟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趋势。本文以虚拟仿真体验对思政实践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基于虚拟仿真体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