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广东 《中国军转民》2023,(17):141-143
新时代,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素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化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改变以往“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利用思政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动融入工匠精神,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职业素养培养形式,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积极开展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能够引导高校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由此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受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明显存在内容空洞、学生积极性不高和教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不利于发挥思政课作用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职业精神培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探索了一种将课堂主阵地、拓展平台、队伍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维度共八个方面的路径相融合的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模式,有利于推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整体效果,更好地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4.
杨奇维 《中国军转民》2023,(23):158-16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的慈善通识课程是培根铸魂之重要工作,应当在全国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而慈善通识公选课程《社会创新与创业》的开设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次教学创新,课程将学分目标转为兴趣目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和慈善观,对学生个人成长、优质人才的培养、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思政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其中思政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学面临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思政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够重视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现实困境,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提高思政教学水平,保证铸牢中华共同意识工作的稳健推进,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阵地地位,同时提高思政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两个结合”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亟需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凸显民族特色。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融合程度低,需要高校协同教师、学生持续改革完善,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内在元素中蕴含的思想智慧、行为准则与精神品质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劳动观念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实施载体缺乏、农耕文化与思政教育断链、中华农耕文化吸引力缺失等实然困境。为此,需从三方协调入手,系统优化融入路径。第一,构建农耕文化新媒体平台,为思政教育增“新意”添“新翼”;第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第三,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使思政教学更具“力度、温度、高度”。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还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局限因素,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这样一定会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确保二者之间取得良好的融合与渗透效果,避免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问题,就需要增强学生认知,使其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加强思政课程,传播传统文化内容,要创新开展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还要注重贯穿教学评价,确保良好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需求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现状和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对教师成长为“四有”好教师、契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趋势、满足数字时代学习者需求变化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其次,深入解读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包括顶层设计待完善、教师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技术应用与育人功能平衡问题、教师设计能力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国家、高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入手,着力在赛、教、研、改四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并完善数字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等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选择。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数字技术契合了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推进了网络思政教育范式转换;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数据伦理失范、算法预测引起的意识形态淡化、数据滥用诱发的信息安全失序问题。因而,需要从价值引领着眼提升教育主客体的数据素养、从技术融合着手促进网络思政的数字化转型、从完善框架着力提供网络思政高质发展保障,使得数字技术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质效。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好课堂渠道使中职各项专业教学都与政治理论同行,运用专业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效用,是当前中职专业的教学重点,运用大思政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将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质量,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中,以深化地球科学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核心思政元素,以刻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民族自豪感等为辅助思政元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主要目标,明晰了测绘类专业《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实现方式。引用珠峰高程测量、北斗精神和南海深海勘探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地球科学实践案例,增强课程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地球科学观、科研观和职业观,为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创新途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为高校地球科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受到了较高的重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增强了教育的交互性、便捷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保证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开展,需要思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发挥思政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孙萌  庞婧 《中国军转民》2024,(4):172-174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学、计算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矛盾,提出网络思政教育精细化的概念,尝试探索出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精细化的三大路径,为大数据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遵循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5.
黄珊  张涛 《中国军转民》2023,(18):104-1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变得尤为重要,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智能思政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想达到智能思政就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手段,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和应用,提高思政教育精准化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智能思政。从分析智能思政的内涵入手,引出其现实价值与意义,进而针对性地从学校、课堂与教师三个方面提出相应举措,促进智能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影响。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融媒体思政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多样性和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融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持。研究结果还表明,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等融媒体工具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内在修养和实践能力。然而,仍存在教育方式与现代需求的脱节和资源获取困难等问题。因此,建议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促进校园文化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倩 《中国军转民》2024,(3):147-149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学生人生道路选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本研究在分析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的基础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9+3”学生为例,探索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3+4”教学模式改革,1组线上知识点教学视频+3次相关教学设计+“赛、讲、论、忆”4个层次组织实践,从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为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将各种各样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产生协同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学理念。军事理论课主要塑造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达到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高质量大学生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课程。文中简略论述了“课程思政”环境下高等院校军事理论课的育人。  相似文献   

20.
本课程秉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大思政”教学理念,分析了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课程思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设置课程思政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载体、优化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呈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挖掘、凝练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同时,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