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有的民兵同志来信询问,电影《小兵张嘎》的生活原型,现在在哪里?《小兵张嘎》作为模特的真“嘎子”、当年晋察冀边区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现在天津宁波道中学工作。真“嘎子”今年六十一岁,身材矮小,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显得格外干练、精神。尤其是那对又黑又亮的眼睛和两道长长的浓眉,透着特有的机警和坚毅,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电影《小兵张嘎》曾教育和激励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影片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张嘎子,更是一代青年人崇拜的偶像。八年抗战中,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不少这样的小战斗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战斗英雄燕秀峰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久前,我们专程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战斗英雄。 燕老今年70岁了,已经离休,现住在天津市河  相似文献   

3.
张洪新  徐兵 《华北民兵》2005,(10):56-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攒的白洋淀上,活跃着一支神出鬼迓、来去无踪的抗日武装——白洋淀水上游击队。1939年2月15日,日寇占领了新安城(现安新县),对白洋淀人民进行了无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为了抗击日寇的野蛮侵略,1939年秋、根据县委的指示,三压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到大张庄召集郭里口、  相似文献   

4.
军旅作家徐贵祥方面大耳、浓眉大眼、军人气十足。他以《弹道无痕》、《决战》、《历史的天空》等一系列“独树一帜而又异常醒目”的作品,被人称为军事题材小说创作领域的“正面强攻派”。身为作家的徐贵祥对于战争片的研究有着学者般的执著。据闻,为写抗日题材小说他能精细到列表研究日军驻屯联队的编制和装备、“下士官”、“干部候补生”的晋升步骤与职责范围,至于《菊与刀》、《武士道》之类的日本人“认识论”更是案头翻烂。也许,这只有用基因和血液里的某些特质才能解释。徐贵  相似文献   

5.
2015年10月21日,一场简朴而又庄重的抗战家书捐赠仪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戴其润先生向军博捐赠了他所珍藏的一封抗战家书. 第二天,河北省《燕赵都市报》以“沧州抗日世家烽火家书被军博收藏”为题予以报道,并附有三幅图片;《沧州晚报》也进行了大篇幅的图文报道;11月3日,《中国文物报》在第2版,刊登了“一封见证抗日世家的烽火家书”一文,引来文物界的关注.那么,这封抗战家书背后有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汪振 《环球军事》2014,(13):56-58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1944年的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战场“依葫芦画瓢”,亦上演了一出鲜为人知的“空炮计”,仅靠一门没了炮弹的九二式步兵炮,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就“攻”下敌人一处坚固的据点,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人物小传:刘傻子,冀中平原地道战中涌现出的民兵战斗英雄。1916年生于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1940年任本村民兵队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被授予冀中四分区特等(级)战斗英雄、正定县第三区民兵战斗英雄、正定县民兵战斗英雄等称号,出席了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大会,曾获奖毛驴1头、撅枪1支。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一个“神枪姑娘”的故事,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神枪姑娘”的枪法比当年的“双枪老太婆”都准,不仅有指哪打哪的本领,还有日射飞鸟夜射灯,百步穿杨射流星的功夫。还有人说,“神枪姑娘” 这光荣称号是毛主席、周总理送的。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位昔日的“神枪姑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民兵学习的典型,如今在哪里?前不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曾经活跃着一支秘密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的精悍的武装工作组织。她,就是被人们誉为敌后斗争的“袖中利剑、怀中匕首”的八路军敌后武装工作队。 “敌人打进来,我就打过去” 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最严重的困难阶段。为“蚕食”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占领区,日伪军大力修筑铁路和公路,并沿两侧挖沟筑墙,增  相似文献   

10.
“火并”,就是自己人和自己打了起来。《水浒传》中就有豹子头林冲火并肚量窄小的白衣秀士王伦。在海战中,这种火并也很多。1944年9月24日,美国海  相似文献   

11.
在风光秀美的北京市密云县山区,当年的抗日英雄们,曾在此横刀立马、奋勇作战、抛洒热血。如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武装部采取多种措施,盘活身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学习革命英雄,铸梦圆梦追梦”活动。在县人武部组织下,各乡镇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祭奠革命先烈、瞻仰先辈遗址故居、重访当年战场旧址、传诵革命英雄事迹、慰问抗日参战老兵、给抗战烈属遗属军属送温暖等活动。密云县白河岸边、马营西山脚下,坐落着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和密云地区抗日斗争纪念馆。许多单位的党组织、青年团或学生会,纷纷组织人员来到这里,参加纪念活动、聆听英雄传奇、汲取奋进能量。白乙化曾任八路军晋察冀步兵十团团长,他能谋善断、身先士卒、神出鬼没、消灭敌寇,被老百姓冠以“小白龙”美誉。1941年2月4日,在作战行动中不幸牺牲,卒年30岁。当年报纸发文,赞扬他是民族英雄、无产阶级先锋。萧克为其题词:“血沃幽燕、名垂千古。”白乙化是抗日的先锋、密云的骄傲,他和他战友们的革命业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激励着21世纪的密云人民,为振兴中华、铸梦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李维民 《军事历史》2006,(11):44-46
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中市的寓所去世。几天后,我带着当年的《中国人物年鉴》去看望冰心老人,她指着桌上许逖先生所著的《百战军魂——孙立人将军》感伤地说:“前不久孙立人还给我来过信呢!你们年鉴收过孙立人吗?”我说:“1989年因孙立人将军过90岁生日登过一次,明年还会因他去世再登一次。”冰心欣慰地说:“这个人是抗日名将,你们的年鉴是应该收的。”她向我讲述了孙立人将军的经历,谈起她已故的丈夫、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与孙立人在清华同学、后又赴美留学的情况。冰心说:“孙立人虽然是抗日名将,但因为不是黄埔系,所以受排挤…  相似文献   

13.
为了儿子及战士们在军营里健康成长,3年来,他寄家信396封120万余字,办《希望》小报40多期,累计900多份,剪辑或抄写报刊资料300多篇、邮购《论“三个代表”》、《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等书刊140余册,被守防官兵赞誉为——“爱兵之父”。请看发自边防的特别报道——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临邑县周道口村离休干部、一级伤残军人周珩善,被山西省评为“关心国防建设十佳新闻人物”之一。从当年的“小号角”到今天的“十佳新闻人物”,他56年如一日,当好革命的号角。 56年前,19岁的周珩善扔下扛活的扁担,加入了挺进西北高原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队伍,1942年光荣入党。在著名的王楼村战斗中负伤致残后,领导安排他当了交通员。从此,他拖着伤残之躯,秘密办夜校、贴标语、散传单,动员热血青年参军抗战,踊跃支前,走到哪里就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哪里,原渤  相似文献   

15.
张玉山,河北邢台县牛庄村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村民兵抗日自卫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为支持部队作战,解决武器弹药不足,他自制火枪土炮支援部队和自卫队打击敌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44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他“杀敌英雄”称号;1945年大行第六分区授予他“武器能手”称号,1946年太行边区政府授予他“杀敌英雄”称  相似文献   

16.
于喜斌 《环球军事》2010,(15):39-39
2010年2月16日,苏联老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在故乡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哈萨维尤尔特镇去世,享年93岁。作为当年在德国柏林帝国议会大厦楼顶竖起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红旗的英雄,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的去世,不仅使世间又少了一位反法西斯战争的功臣,也让人们再度想起那张使他一“举”成名的二战经典照片《攻克柏林》的拍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徐兵 《华北民兵》2005,(9):55-56
位于安新县城东6公里的白洋淀,由大小几十个岛组成。四面环水,是个纯水区,这里的村民收入主要以编织苇席、打箔、养鱼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王家寨、郭里口民兵组织建立了著名的民兵水上抗日武装——雁翎队,雁翎队利用白洋淀的水面、港汊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神出鬼没。伏击敌巡逻艇,端岗搂,除汉奸.痛打“包运船”等一场场战斗.使日伪军闻风丧胆。如今白洋淀雁翎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民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59年,科尼利厄斯·瑞恩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本“献给所有参加D日战斗的人们”的《最长的一天》无疑让他作了最长的准备。瑞恩花了10年,查阅研究报刊文件无数。他在德国250家报刊上登载广告——寻找诺曼底登陆战的亲历者和D日幸存者。他一下子联系了3000名,甚至亲自采访了700人。他可真是把发掘史料和细节的好手,并有办法让那些资料成为好看而伟大的文字。这一年,距离D日——1944年6月6日,已然15年。当年,尽管“轴心姐儿萨利”那句歌词让人心惊肉跳,“我下双倍的注赌你不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部重要的战争诗篇。冉庄民兵连,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蚕食”、“扫荡”。开展了被誉为冀中平原奇观、地下长城的地道战,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奇迹,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梁山好汉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在冀鲁豫抗日斗争最艰苦最困难的1942年,梁山脚下出现了一支由八路军正规部队组建的武工队。当地老百姓把这支武工队比作当年的梁山好汉,传得神乎其神。都说武工队人人手使双枪,百发百中,会飞檐走壁,来无影、去无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