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火控系统仿真是坦克模拟器和坦克射击模拟训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坦克射手熟练操作手中武器的重要技术辅助手段.从火控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模拟人手,提出了模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仿真软件模块结构,并对坦克火控系统仿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重点论述,包括瞄准镜光学系统、信息采集与控制、射击诸元解算、弹丸飞行轨迹实时解算、火炮控制的仿真与实现模块.提出的方法,模拟效果好,且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2.
分布交互式作战仿真系统通过网络把不同的模拟单元连接在一起,为受训人员提供虚拟的作战训练环境,系统的运行成本低,能提供比实战演习更多的训练环境和内容.为了满足我军坦克兵部队战术训练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了坦克分队战术仿真训练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首先介绍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然后详细讨论系统具体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已推广部队使用,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太空训练评估是改进太空训练质量、检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分析太空训练的特点入手,研究太空训练评估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从评估理论与指导思想、评估组织机构与人员、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信息采集系统、评估模型与方法及软件系统与平台等方面分析太空训练评估体系内容,设计太空训练评估体系运用流程和步骤,可为改进和优化太空训练评估、促进遂行太空任务能力生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孟凡平 《国防》2002,(10):8-8
预备役坦克分队与现役装甲兵部队的挂钩训练,保障工作复杂,涉及面广,必须进一步区分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1.理论教学的组织和保障以预备役部队为主,现役部队为辅。预备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以后,预备役坦克部队编有相当数量的现役坦克营长、连长和坦克专业出身的干部,再加上预编的坦克专业技术骨干,已经具备了坦克分队训练的组织和教学能力。因此,预备役坦克分队训  相似文献   

5.
激光测距仿真是坦克火控模拟训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坦克射击虚拟战场环境仿真研究的重点.以坦克激光测距为仿真研究对象,依据光点式火控系统功能模拟原理和激光测距机性能指标,建立了三维视景中激光测距仿真的变换模型,实现了火控仿真系统中坦克对任意目标的激光测距.该模型仿真精度较高,效果逼真,对提高坦克射击乘员在观察测距、瞄准目标的训练成绩上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坦克嵌入式模拟训练系统是指将模拟训练系统嵌入到坦克工作系统上,通过嵌入式设计使模拟训练系统成为坦克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针对我军坦克装甲车辆不具有嵌入式模拟训练功能的现状,通过对现有装备的嵌入式改造,成功研制了具有较强沉浸感的新型嵌入式训练系统。可以使乘员充分利用坦克内的控制设备和通信设备在驻地进行训练;同时为乘员提供了真实的操作、训练环境,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坦克电台通信效能评估是检验电磁环境下坦克电台战术技术水平、适应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运用、发现电磁环境下坦克电台通信运用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坦克电台通信效能评估的复杂性,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立了坦克电台通信效能评估指标集,构建了一种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给出了通信效能评估模型与算法,实现了通过实验数据采集来定量分析坦克电台的通信效能。结合实例,通过分析采集各性能指标的实验数据,得出坦克电台通信的最佳方案,为复杂电磁环境下坦克分队作战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坦克的热状况,发展了一个坦克稳态热分析模型,基于集总参数法将整车划分为若干热单元,考虑了坦克自身产热、传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热平衡方程,构建了由热单元、产热源、导热热阻、对流传热热桥、辐射换热源等组成的热网络。模型计算的温度值与实车测试值对比,误差小于7%。对某型坦克高速度行驶稳态工况进行热分析,得到了坦克整体表面温度分布、高温部位温度及其热量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9.
坦克分队战术训练模拟系统是在合成作战背景下,根据上级作战企图,指挥所属坦克分队完成具体作战任务行动过程的描述.战斗过程仿真模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立整个作战模拟系统的核心.在开发坦克分队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当中,实施坦克分队战斗过程描述而进行的仿真建模研究,主要对坦克分队战斗仿真的要素,包括机动、交战过程、态势显示等进行了描述与建模,重点建立了交战过程中目标搜索、交火条件判断、交火单位选择、实力修正等模块,对分队训练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Markov模型的一般预测过程,建立了一种基于Markov决策支持系统的作战效能预测分析模型,根据坦克排在担负不同作战任务时的特点,给出了坦克排作战效能预测分析的应用实例,预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作战态势做以正确的预测,有利于指挥员更好地进行兵力部署,发挥坦克排作战的最佳效能.  相似文献   

11.
装备采购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装备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介绍装备采购中非对称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数学工具建立起装备采购中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图,并给出了减少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博弈模型,提高了装备采购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武器装备采办的理论需求出发,以博弈论为理论工具,对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激励的生产成本控制模型,并对成本控制模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军方在激励合同执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2类错误,对成本控制模型进行了优化。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优化后的成本控制模型不但能有效减少2类错误的发生,而且可提高军方装备采办效用,减少代理方合同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炮兵侦察情报处理系统工作现状,指出了现有侦察情报处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利用人工智能中的基于案例推理技术,建立起基于复合案例推理的炮兵侦察情报处理系统的模型。该模型详细地描述了炮兵侦察情报处理过程,克服了现有基于规则推理系统不易扩展和修改的弊端,具备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协同性联合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对作战指挥产生的影响,在正确定位指挥信息流通体系的基础上,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特征及对指挥信息流通体系的影响出发,设计了基本作战单元指挥信息输入、输出模型,并通过将作战体系区分为四类模块,得出了指挥信息流通体系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讨论单兵系统战场信息分类与信息库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兵战场信息库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然后,对单兵战场信息库系统中的信息处理流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公安边防情报分析过程是边防情报分析人员头脑内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元认知,元认知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各种信息加工活动,并能促进边防情报分析人员思维的创新。研究边防情报分析人员的元认知有助于提高边防情报分析质量。分析了边防情报分析人员元认知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边防情报分析人员元认知能力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FPGA的高速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坦克图像处理中存在的系统集成度不高、处理速度较慢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速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在FPGA上配置Nios Ⅱ软核处理器以及图像采集、处理和显示等功能模块来实现其主要硬件电路,并结合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多路图像信号的采集以及图像的放大/缩小、裁剪和叠加显示等功能。由于采用了可编程芯片和并行处理技术,该系统具有集成度高、维修性好、图像处理速度快和实时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分析对网络协议指纹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波分析是当前信号、信息获取与处理领域(尤其是故障诊断分析与检测技术)中一个十分活跃且迅速发展的新领域,是当今国际研究热点,它同时具有理论深刻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双重意义。基于小波分析对网络协议进行指纹识别研究,利用小波变换把原始信号分解成多频段的信号,对信号进行塔式分解,通过计算处理每一层取得所有的有关Wi信息,提取指纹特征信息,并提出了检测方法和指纹识别系统的体系结构,对解决当今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界定了作战模式、炮兵装备体系组分需求等概念,分析了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的内涵、装备体系的特点。通过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对炮兵作战流程、能力要求的分析,构建了为适应这一要求的炮兵装备体系组分需求方案,得出其是由情报侦察系统、信息处理与指挥控制系统、火力打击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的结论。并据此绘制了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下的炮兵装备体系结构及信息流程图。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iming on seller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a duopoly setting. Market uncertainty is captured by a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who has a private taste for the product's horizontal attribute, and both sellers can acquire this information either before (ex‐ante acquisition) or after (ex‐post acquisition) observing their own product qualities. We identify several conflict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hat vary significantly in its timing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nopoly scenario,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s unambiguously beneficial and ex‐ante acquisition is the dominant option, because it helps a seller not only design the proper product but also craft better pricing strategy. By contrast, when there is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liminates the buffer role of market uncertainty and leads to the fiercest production or pricing competition, which makes the subsequent effects of acquisition detrimental, and a seller's payoff is nonmonotonic in terms of its acquisition cost.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ex‐an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x‐pos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normally generates higher sellers' equilibrium payoffs by postponing the timing of acquisition and maintaining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Nonetheless, ex‐pos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lso provides the seller with greater acquisition incentive and occasionally makes him worse off than that in the ex‐ante scenario. Thu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aving the option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flexibility in its timing can be both detrimental and irresistible. ©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3: 3–22, 2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