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国防科技工业》2007,(12):36-41
一、国外军工行业发展的现状"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军事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竞争的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变革而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成为超级军事大国,俄、中、  相似文献   

2.
谭正平 《当代海军》2006,(12):56-59
在冷战期间,波兰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与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同归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切听命于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根本对立。冷战结束后,进行了颜色革命,向西方看齐,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波兰的“向西看”政策无孔不入,波兰海军也不例外,曾经对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瑞典、丹麦和挪威构成了较大威胁的波兰向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抛出橄榄枝,并参加北约组织的各种军事演习,昔日的“棕水海军”,通过大肆购买美式装备,包括“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把“红白旗”(波兰国旗)挂在该级舰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进行远洋作战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台海两岸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外岛"问题,是整个台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台三方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对"外岛"问题始终抱有不同的立场和政策.自杜鲁门政府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美国逐步形成对"外岛"的基本政策即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纳入美国在远东的防御体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卫台澎不落入红色中国手中;美国对防卫"外岛"不向蒋介石政府做任何承诺,除非中共军队对"外岛"进攻的同时也对台澎发动攻击,或者对"外岛"的攻击是进攻台澎的前奏,否则,美军不介入保卫"外岛"的战争.同时,美国又刻意保持"外岛"政策的灵活性和模糊性.蒋介石当局着眼于"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视"外岛"为生命线,竭力坚持以重兵保卫"外岛",要求美国承诺协防任务、美军直接参与防卫"外岛"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在应对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之战、美英策动新西兰在联合国提出"海峡停火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磋商与交涉、美国策划蒋军撤出大陈岛,以及对于金门和马祖两岛守与撤决策的争论等等,美台双方之间无不贯穿着上述各自的政策意图,同时也始终受到西方两大阵营冷战格局和台海两岸战略态势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雪 《军事历史》2008,(2):49-51
国家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国家安全全局的方略,其基本着眼点是以军事手段为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以及外交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环境,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对峙,双方你来我往,互动频繁,曲折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周边国家和地区陆航的主力装备主要是运输直升机和观察直升机。为适应观代立体战争的迫切需要,满足陆军空地一体战的任务需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周边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武装直升机,用以扭转陆航只能作为保障兵种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陆航,已初步完成了由保障兵种向主战兵种的转变,但由于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长期对抗和激烈竞争,曾经分属两大阵营的我周边国家和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争夺势力范围,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0余个军事基地和设施。后因国内经济困难和驻在国人民反对,基地数量逐渐减少。冷战结束后,美国撤回了大量驻欧部队,关闭了许多驻欧军事基地,但在亚太地区却基本保持了原有驻军规模,军事基地也未减少,致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达80余个,驻军规模达11万多人。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用兵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7.
对于斯大林来说,在被朝鲜海峡分隔的中国海海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冷战中的苏联将有巨大的好处。当时斯大林已经同意向中国转让潜艇以及建造技术帮助中国组建极具攻击性的潜艇部队,在中国附近数千万平方千米的海区牵制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海军力量,减轻对苏联的直接压力。赫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美海军失去了能履行远洋作战的强大的对手,美海军决定进行海洋战略的进一步调整,由以远洋作战为主转变为以濒海作战为主。在这转型期间美海军不断建造各种滨海作战舰艇,满足新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1945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研制核武器的“核计划”。不久,随着冷战爆发,苏联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间的冲突和对抗加剧。为打破美国核垄断,重塑战略均势,苏联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同时,又投入巨资建立起庞大的核工业生产体系,在伏尔加河、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布局了完整的核武器科研、设计、实验和生产设施。  相似文献   

10.
吴鑫  杨涓 《军事历史》2011,(5):55-61
1949年,美国为遏制苏联,联合12个欧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有相对完备的行政和军事机构,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冷战结束后,北约由防御性军事组织演变为进攻性军事组织,由区域性军事集团演变为全球性军事集团,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的得力工具,对当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战役实践主要是在歼灭战战役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并随着战略方针的调整变化,先后经历"立足内线歼灭战""外线作战为主歼灭战""大规模歼灭战""大迂回大包围歼灭战"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歼灭战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需由“管为战”向“管即战”位移.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国的机器业获得了一个"繁荣"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机器业发展几十年的结果,更是战争特殊环境直接推动的结果。然而,这种主要因战争而"繁荣"的假象是暂时的,在整个中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很弱,它并没有将中国工业化推向深入。同时,就战争带给机器业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就战争发动者与应对者,它带给人类的是祸大于福,任何寄希望于战争带动社会经济、大发战争财的做法迟早会作茧自缚。我们应反对战争、创造和平、珍惜和平,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谋求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少年从军,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血火洗礼,战后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埋头著述,历经10年之久,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战争论>.<战争论>自1832年问世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是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对现代军事学术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克劳塞维茨也因此书被誉为西方"兵圣".  相似文献   

15.
"撒手锏"武器装备是一种技术含量高、作战使用隐蔽,能够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一招制敌",迅速扭转战局的武器装备。越南战争以来,侦察卫星、精确制导弹药、隐形飞机等"撒手锏"武器装备登上战争舞台,先后经历了单一使用、协同运用和系统对抗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历次局部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二战时期瑞典的战时中立行为及其中立政策的实施及中立地位的维持等进行考察.认为其中立遭到交战双方的干涉而未能恪守中立的权利与义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全中立,中立的实质只是非交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信息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的描述,说明在信息化战争中,装甲兵部队仍然是地面战争主要突击力量,在分析了信息化战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速我军装甲兵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建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理论与实践,已经延续90年。其核心理论是毛泽东奠定、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的"战争全局"论。它来自战争实践,并在战争中得到检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因而是科学的理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者引入了西方的"战斗主体"论,发生了第一支支流;20世纪90年代初,自产了"军事斗争全局"论,发生了第二支支流,三极分立的理论格局初步形成。两股理论支流的共同特征是去"战争全局"论,形成了30多年的战略概念"偏航史",背离了战争规律。2014年,习近平发表《关于战争指导问题》,继承了毛泽东的"战争全局"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为我军的战略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更是指引战略概念"迷航"走出误区的"航标"。本文论述了战略概念偏航史的发生、发展、运作的过程及其影响与根源,并呼吁重塑"战争全局"论的传统历史。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中美的战略合作与驼峰空运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在二战期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在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中缅国际通道后,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的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到中国。驼峰空运在中美两国的战略合作与矛盾中得到发展,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社会分裂,而新闻媒体则是焦点之一."春节攻势"是越南战争的转折点,原因是这场战斗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公共危机."春节攻势"期间的传媒报道因此饱受指责.笔者试图撇开对传媒报道功过是非的直接评价来分析这场公共危机.媒体纷纷转向支持反战运动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老牌的东部权势集团和新兴的南部权势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果;当时人们对刚刚兴起的电视媒体的偏颇认识也影响了政府的决策以及公共危机的产生;约翰逊政府的拙劣表现对这场公共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传媒报道同这场公共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