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然而,1990年张学良却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西安事变……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看来西安事变还有不少没有解开的谜.  相似文献   

3.
“你们为什么要救我?我恨死你们了。”刚从死神那里被救回来的姑娘,望着周围的人们,苍白的脸上淌着泪水,无力地吼叫着。不少人面露愠色,世人哪有被救者反恨救者的!为救人浑身水淋淋的某部何连长知道,此时对姑娘说啥也没用。他悄悄退出病房。跑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就想到了中共。在此重大时刻,他需要中共的帮助和支持。 张学良请中共驻西安代表刘鼎给中共中央发电,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后来,他又与杨虎城联名致电向中共中央提出上述要求。 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及派代表前住西安事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有功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千古功臣”。在中华民族命运危机的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危局,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张学良将军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优秀的思想品格。对张学良军事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振兴中华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向部属“要”敬礼王军忠电视剧《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张学良的一名部属进见张学良,离开时未敬礼,张喝令其“站住”并厉声责问其“是不是军人”,在得到肯定回答后,继而又愤怒地吼道:“是军人为什么不敬礼!”这名部属给张学良敬礼后,张才让其...  相似文献   

7.
陈刚 《军事史林》2004,(5):33-34
蒋介石和张学良,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关怀之殷,情同骨肉",到"政见不同,宛若仇雠".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藕断丝连的感情变化,从始至终都微妙神秘,疑团重重.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本文是本刊上期《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的续篇。“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张将军多年来对“西安事变”保持沉默,至今仍有所保留。本文是自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多次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回答记者们采访的一个综述。本刊选载有关内容,是根据媒体公布材料进行的综合和整理,编辑中有合并和删简,成文后未经本人审阅,仅供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作资料参考。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上下文连贯,段落间加入一些背景性说明文字,放在括号中。##D(少帅张学良亲历日本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军事家、思想家提倡“以法治军”,我们现在强调要“依法治军”。这两种称谓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我们称“依法治军”而不称“以法治军”?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是从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的机遇,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目前虽然无法确认最早向保安电告西安事变的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决不是刘鼎、张学良或杨虎城。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传颂着一个让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的名字.将军回忆说,直到自己调到晋绥军区任司令员时,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他们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 他曾任张学良的副官,参加了西安事变;他1937年加入共产党,率东北军691团抗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率部驰骋在冀中平原,铸造了平原游击战中的传奇历史.建国后...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自“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软禁中的张将军,50多年来却没有对这两个“事变”进行过任何述评。张将军“开口讲话”是在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他曾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地接...  相似文献   

13.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的评价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该不该送蒋返宁,史学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总的说来,对张的这一举动婉惜、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有的甚至把这一举动说成是哥们义气的感情冲动、不顾后果的鲁莽之举。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曾作...  相似文献   

14.
2013年3月,在纽约惊现一批闻所未闻的有关西安事变的秘密文件,其中有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给张学良的信函、红军与东北军的《抗日救国协定》,以及张学良为处理后事而写的手札留言等。这些文件在70多年后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还原了历史真相,见证了历史沧桑,对于了解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内外形势、红军与东北军从开始接触到联手逼蒋抗日、中共中央当时的政略战略和策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与初衷,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5.
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军事战略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旨在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救国的“兵谏”,即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竭诚努力为和平解决事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会同张、杨,揭露亲日派何应钦扩大内战阴谋,与亲英美的蒋介石、宋子文等进行谈判斗争,力求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事变.这已是众口皆碑。与此同时,中共还作了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部署:红军主力南下,和张、杨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整军经武、枕戈待命。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有力而紧密地配合了政治斗争。鉴于以往对中共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很少研究,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休整三军,准备应付突然事变  相似文献   

16.
如果可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2003年,人们可能要在疑问号和惊叹号之间犹豫一阵子。 首先,人们心中有很多疑团未被解开:为什么多边主义的趋势正在加强,而单边主义却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要和平”的呼声响遏行云,而战争却依然大行其道?为什么全球联合反恐在加强,而恐怖活动却有增无减甚至进入高发期?为什么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巴以之间的冲突至今没有停歇? 其次,2003年的世界又有许多理由让人们为之惊叹。和平解决伊朗、利比亚核问题取得重要进展就是其理由之一。 人类需要秩序,需要理性,需要和平,需要发展,需要合作,需要“共赢”。2003年世界军情再一次告诉人们,新秩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要与战争、冲突、单边主义等作不妥协的斗争才能得到的。 把眼泪和悲伤留给过去,让希望和阳光普照未来。 ——编者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共产国际16日来电的"译不出"说,尽管缺乏立论所必需的事实依据,但并不影响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自主性质。因为中共中央从"除蒋"到"释蒋"政策的转变,是在多方博弈中力争利益最大化的自主选择,也是为了支持张学良的"兵谏"诉求而做出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战士生活情绪会时好时坏?为什么战士训练劲头会时冷时热?为什么战士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面对诸多为什么?作为一名政工干部,究竟应该怎么办?某装甲团一营教导员席汇东针对战士中出现的新问题,常常透过许多个为什么,找出其中的有什么,从而解开战士心中的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任现职三年来,分别被军区、集团军、师、团表彰为“管理教育先进个人”、“优秀带兵人”、“优秀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这些,就是对他解读问号的回报。小王为什么要“打”班长?坦克一连新战士王刚,脑子灵活反应快,遇事总爱发…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20.
也许有人要问: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精英甘愿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茫茫戈壁,隐姓埋名,义无反顾?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在条件那么简陋的地方,却创造出"两弹"奇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却无怨无悔?在多元选择、追求个人价值的今天,为什么那里的人们仍然甘做基石、默默奉献,对国防事业痴心不改?当你从文化、从精神层面去深入探究以后,就会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