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韩兢 《军事史林》2021,(9):61-63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展厅,有一把日本军刀,标牌上注明:"1945年侵华日军海南警备府司令、海军中将伍贺启次郎投降时呈交的海军军刀." 有趣的是,军博颁发的捐赠证书上的捐赠人不是我父亲,而是我,且捐赠日期是1995年.这把刀不仅带着历史记忆,还有新的故事. 说到历史,要从1945年说起.那时,我父亲是国民革命军第46军军长,奉命对日军发起反攻:他4月率部参加桂柳追击战,5日30日攻克宾阳,6日1日攻克迁江,6日29日与第29军配合攻克柳州,7月以后,连续攻克镇南关、雷州半岛,打下廉江.抗战胜利后,父亲率第46军登陆海南,接受日军投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曾写下过辉煌的篇章。这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部队,抗战中驰骋纵横于长江两岸的华中敌后,扰得日伪魂飞魄散,疲于奔命,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为抗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尽管新四军在抗日中奋勇杀敌,战功显赫,也曾受到国民党官兵的普遍称赞和国民党最高当局数十次的明令嘉奖,但这支威震江南的部队却未能象八路军一样与抗战事业相始终地得到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承认,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皖南事变,将新四军诬为“叛军”,予以“解散”。新四军作为国共合…  相似文献   

3.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抗日,东渡黄河,对日首战告捷的著名战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再次回眸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硝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沉思与联想。  相似文献   

4.
“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中华民族八年抗战,以2100多万军民的血肉,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换取了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来到距县城7华里的城郊七里桥中美空军俱乐部洽降。他低着头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国民政府载有关于各战区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5.
一由余子道、张林龙撰写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下简称《一·二八》)和余子道、张云撰写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以下简称《八·一三》)两本研究上海抗战的专著 ,是上海市中共党史 (中国现代史 )学会所承担的市“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抗战史丛书》的两种。《上海抗战史丛书》由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同济大学唐培吉教授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朱敏彦教授任主编。全套丛书包括《上海抗战史通论》、《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与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  相似文献   

6.
任菊香 《兵团建设》2005,(10):52-52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树起抗日的大旗,并成为抗战斗争的中流砥柱,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党的第一个抗日宣言发表,请看摘自《辽宁共产党员》高峰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华楠 《军事史林》2014,(6):10-19
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下称“鲁艺”)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遵照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于当年冬和次年春,在山东各地发动了10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抗日的烽火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标志着党在山东的抗日武装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是全国抗战初期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和发动的十大抗日武装起义之一.这次起义以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突出贡献,奠定了在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天福山起义燃起胶东抗日烽火 胶东指胶莱河以东地区,东南北三面环海,处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拱卫平津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1941—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克服困难,绕过抗日航船遇到的“暗礁”,中共中央制定了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领导军民进行了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在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精兵简政”政策和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17日,以下简称“11月17日指示”),在艰苦的反“扫荡”斗争的同时,进行了以提高军队质量和战斗力、以精简整编为主要内容的精兵建设。“经过这个困难时期,我军和解放区受到了锻炼,数量缩小而质量增  相似文献   

10.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诗中的名句,也是历代战争期间人们相互关系和感情的深切写照。经历过战争的人都知道,战时一封普通的家信,不仅能传播亲人的安危信息,更可以互致慰问与鼓舞,以激励自己的亲人在前方勇猛作战,在后方加紧生产,共同为战争的胜和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远离家乡保家卫国的战士更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新兵期间,父亲曾写给我至关重要的三封家信,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及时点拨引导了我,使我不断校正着军旅行程的前进方向。在父亲三封家信的敦促和鞭策下,我逐渐成熟起来,并且一步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3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会,于1995年7月11日至15日在苏州大学举行了抗战人物研究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东、四川等13个省市的40余名代表,集中围绕在全民族抗战中做出贡献的四个方面的人物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近50篇。突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民族抗战中的光辉思想和战斗业绩,主要论文有《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刘少奇与华中敌后抗战》、《周恩来抗日统战工作业绩》、《朱德的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等。反映爱国民主人士支持国共两党联合抗…  相似文献   

13.
蒋、汪矛盾发韧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后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1932年两人复握手言和,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抗战爆发后,蒋、汪矛盾再度激化,由暗斗变为明争,终至彻底决裂。王树荫的《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将蒋汪决裂的缘由归纳为三条:(一)“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蒋介石主张前者,而汪精卫则坚持后者。(二)日本“扶汪弃蒋”的策略,给矛盾重重的蒋汪关系注入催化  相似文献   

14.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5.
山西新军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胜利实施的产物,是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在抗日烽火中,山西新军在与顽固派斗争、维护统一战线的同时,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持久抗战,积极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6.
她让我心醉     
冰翎 《中国民兵》2007,(8):48-48
酒只能醉人,有一种东西更让人心醉。 2006年《中国民兵》第一期刊登了我执笔撰写的《微山湖畔侠女吕英》一文,她像春天投进微山湖里的一块石子,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每当我看着这篇文章,耳畔就响起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那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仿佛昔日的抗日烽火在熊熊燃烧,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后 ,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民主的主张 ,积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 ,以各种形式参加对日斗争 ;民主党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们在“七七”事变后的主张和行动 ,为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4,(18):60-61
抗战初期,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曾是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位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她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创力、了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个革命后代。热播的42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剧《沂蒙》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王换于。  相似文献   

19.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20.
刘意 《军事史林》2021,(9):23-31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坚持抗战,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英雄.为纪念和铭记这些抗日英雄,激励全民族坚持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存继的3年零3个月当中,每期必刊登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英雄壮举,在其出版的4卷39期所发表590篇文章当中,有39篇悼文,追悼68名英烈;有通讯文章115篇,通过对战役的描述,展现抗日民族英雄舍生取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八路军军政杂志》铭记英雄方面的文章,提炼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对于阐释伟大抗战精神,以及英雄情怀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