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不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画卷和不朽丰碑,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最近有两位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却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为3700英里(约6000公里)”(凤凰网:《两英国人重走长征路称“长征”只一万多里》)。这对于两位英国先生来说是一个“得意的收获”,因此,李爱德还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两…  相似文献   

2.
齐霁 《军事史林》2006,(8):42-44
在史无前例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人们历来存有争议.李晓朴认为,"曾有两位外国人参加:一位是众所周知的共产国际派驻我党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另一位是鲜为人知的法国传教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长寿》1998年第6期).王树人认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共有三位,除李德外,还有越南人武元博和英国人阿尔费雷德·博萨哈特"(《咬文嚼字》2003年第6期).还有人认为,"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一共有五位:除李德外,还有朝鲜人武亭和毕士悌、越南人洪水以及法国人勃沙特"(《新闻与写作》1996年第8期).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说法均存在错误.关于勃沙特(博萨哈特)(Alfred Bosshardt),他是英国人而不是法国人;1934年10月,他在贵州因被误认为是外国间谍而遭红军扣留,随行了560天,1936年4月12日,红军在云南境内释放了勃沙特,因此不能把勃沙特视为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只能说是随行长征的外国人.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目前能够确定的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共有五位,他们是德国人李德,越南人洪水(武元博)、李班,朝鲜人毕士悌(杨林)、武亭.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而关于长征的宣传和研究,在长征胜利的前一年,即1935年10月,随着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和《英勇的西征》的发表,已经开始了.随后,几乎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同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关于长征的谈话和他亲自发起组织的长征征文活动,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旷世壮举,冲破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传奇.自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学习运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他关于长征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长征,使我们对长征的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推动当代人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征从它为世人所知晓的那一天起,就使千千万万的人们对她产生出神奇般向往。多少年来,由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自发组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滚滚洪流,这是纪念红军长征的一种独特景观。今生春天,值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的前夕,我自己也汇入了这个洪流之中,在红军经过的地方留下了追寻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5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他的优秀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46年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顾76岁的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使《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再次畅销全球。震惊世界的长征,在中外电影界里,使很多人有了一个“长征”梦。国外有些电影艺术家曾一再表示出对这个题材的关注,要求到中国来拍长征。 我国的电影史上也曾拍摄过一些长征题材的电影,如《万水千山》、《四渡赤水》、《大渡河》、《金沙水拍》等。这些作品都有感人之处,也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但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长征的局部,使长征在视野的广度,矛盾冲突的直接程度和尖锐程度以  相似文献   

6.
中甸——誉满全球的香格里拉,曾是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流淌过红军烈士的鲜血,矗立着红军烈士的丰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激励着高原一代又一代的官兵。迪庆军分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4周年系列活动中,组织官兵重走红军长征路,学红军精神,做红军传人的野营拉练。  相似文献   

7.
从贵州黎平出发,沿着崎岖坎坷的长征路,跨越天险乌江,渡过滚滚赤水河,一直从黔北习水进入到川南古蔺,记者猛然感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跨越11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贵州虽然只是这漫漫征途中的一程,却是长征这部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英雄史诗光辉的一章!  相似文献   

8.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使红军长征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又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然而,过去在研究长征时,往往不重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这就不能从理论上、本质上深刻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过去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时,又往往不重视对长征历史的研究,这就不能深刻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渊薮。今天我们强调二者结合的研究,不仅是研究革命历史的需要,也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父亲刘伯承先后参加过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同李德、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斗争中,曾两次被撤销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职务,但他大义当先,荣辱不惊,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作为红军总部的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他在强渡湘江中的殿后血战;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善战与智取;在巧渡金沙江中扮演主角的重复诈敌;在彝海结盟中与小叶丹的民族礼赞;在大渡河畔昭示“我们不会成为石达开”的必胜信心;在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斗争中的大义凛然……这一幕幕历史的活剧,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留下了千古的绝唱。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20祭年。追忆历史,缅怀父亲,我尽我的所知,把父亲在长征途中的尘封往事,告诉读者,留给历史的后来人。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一部壮烈的史诗。长征精神,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红军经过的地方,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四川省军区开展的“百万民兵建功长征路”活动,是发扬红军传统、报答老区人民、建设美好家乡的一幅新长征的历史画卷。从全体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战天斗地的身影上,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的红军回来了,我们这支队伍不愧是红军的传人!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弘扬长征精神,追思革命先烈,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分为“红色旅途故事多”、“长征路上话今昔”、“追忆先烈砺斗志”等,敬请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新著──《红军长征史》评介廖国良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已于1996年9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和“英雄的史诗”的题词。60年...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外国人,他是军事顾问李德。可是另一位外国人,即法国传教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1934年10月1日,红六军团在突破黔军防地攻占贵州黄平时,指战员在一所教堂内找到一张约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贵州省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军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但因是法文,只好请既懂汉语又通法文的阿尔佛雷德·勃沙特来帮助译成中文。在红六军团司令部,阿尔佛雷德一边口译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作为一部红军用火与血写成的历史纪录,其本身不仅饱含着红军英雄们在饥寒交迫且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下,爬山涉水、斩关夺隘所经受的苦难和表现出的威猛,而且还深深地体现出了一种“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定信念、奋勇拼搏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等。这种“长征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和红军的本质特征,只是在红军长征特殊背景下表现得更鲜明、…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有幸参加南京政治学院为军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组织的“长征战场巡访”大型实习采访活动,以徒步的形式,走长征路,丈量长征的长度,体味历史的厚重。采访至今,有一个外国将军的名  相似文献   

16.
汪三汉 《政工学刊》2006,(10):12-13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军中央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在红军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惟一报纸。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及时传播革命战争胜利的喜讯,突出宣扬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对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长征途中的“红色号角”。准确传播党的声音,统一全军思想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  相似文献   

17.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三进古蔺转战53天,留下了长征精神。岁月远去,赤水东流。如今古蔺民兵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投身西部大开发主战场,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在建功长征路的活动中,古蔺民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脱贫致富中自觉当好排头兵。护家乡桂香村民兵连指导员袁志诚致富不忘帮  相似文献   

18.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19.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史,了解红军将士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前仆后继、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组织编写、四川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发行的《红军画传》恰好给渴望了解红军历史的人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全书以20万字、640余幅珍贵图片的篇幅,以时间为经,事件  相似文献   

20.
秘密出发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是秘密出发, 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