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防科技》2003,(8):76-76
制导技术中的—个关键设备就是陀螺仪,陀螺仪是在动态中保持相对跟踪状态的装置。陀螺仪的原理 如图所示,用四个质点ABCD来表示边上的区域,这个边对于用图来解释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是很重要的。轴的底部被托住静止但是能够各个方向旋转。当—个倾斜力作用在顶部的轴上的时候,质点A向上运动,质点C则向下运动,如其中的子图1。因为  相似文献   

2.
邹宏新 《国防科技》2014,35(6):19-24
针对卫星导航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国际上新近提出了基于原子量子效应的高精度惯性导航技术,即量子导航。文章介绍了量子导航的提出和系统构成,对惯性传感单元所包含的原子陀螺仪、原子加速度计和原子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这一新型的惯性导航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梳齿电容微结构,分析了电压驱动梳齿电容振动产生静电力的工作原理;针对微陀螺仪开环直接检测的不足,采用静电力平衡哥氏力的方法构建平衡回路,抑制哥氏振动。提取了微陀螺仪哥氏输出信号振动幅值;以哥氏振动幅值为控制量,设计了微陀螺仪检测平衡回路。仿真和实验表明构建的检测平衡回路能够有效地平衡哥氏力,抑制哥氏振动,使质量块回到平衡位置,微陀螺仪标度因数线性度和对称性有显著提高,测量范围、阈值和分辨率等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4.
对惯导系统上的陀螺仪在无故障和故障下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析 ,计算出信号的特征量———均值、标准差、协方差 ,并用现代谱分析技术中参数模型功率谱分析的方法 ,建立信号的AR模型、绘出AR模型的功率谱图 ,对陀螺仪输出信号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从而找出一种作为判断陀螺仪性能故障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导弹发射升空以后,通过星敏感器测星实现对捷联惯导系统中陀螺仪误差参数的实时修正技术。从传统的星光制导原理出发,通过对数学平台系失调角的分析,论证了基于单星敏感器情况下的陀螺仪误差参数分离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仿真结果,对实际系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惯性平台自标定陀螺仪误差系数的可观测度问题,从可观性定义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可观测度分析方法。利用状态量解析解表达式中观测量导数的最高阶数定义该状态量的可观测度。在此基础上,研究惯性平台自标定系统可观性与陀螺仪误差系数可观测度,分析系统可观测的状态量及其可观测度,得出陀螺仪本轴一次项误差系数可观测度最差的结论。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惯性平台自标定中施矩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卫星导航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卫星导航技术也日新月异.主要叙述了导航卫星星座的导航定位原理、精度指标和性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各种卫星导航技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的CNS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将要投入使用的欧洲GALIELO卫星导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从而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下地磁导航 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磁导航作为一种自主导航技术,具有隐蔽性好、稳定、精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潜艇使用.本文阐述了水下地磁导航技术研究的必要性,概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型核磁共振陀螺原子气室加热与剩磁抑制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毫米级原子气室的无磁加热线圈。利用热-磁仿真分析了加热线圈结构参数和加热电流对原子气室温度和剩磁的影响规律。针对给定的原子气室加热方案,开展了加热线圈结构和电流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原子气室内部最大直流剩磁<0.3 nT,所设计的加热线圈和方案满足样机气室无磁加热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核磁共振技术在化武核查中的应用现状和需求,结合核磁共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几种可用于化武核查的核磁共振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高速磁浮列车气隙磁场测量系统研制中的几项关键技术,提出了三维磁敏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基于霍尔元件的电压比磁场测量法,并设计了传感器的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所研制的系统具有较高的测磁精度和定位精度,实现了高速磁浮列车气隙磁场的自动测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般强跟踪滤波算法(STEKF)在光纤陀螺动态输出滤波过程中存在跟踪效果不好的缺陷,分析推导一种新的强跟踪滤波算法(ISTEKF),使其能够克服原先算法存在的缺陷,并利用光纤陀螺动态输出数据进行仿真验证,滤波结果表明ISTEKF算法能够达到很好的跟踪效果,且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re is a lingering disagreement among scholars on how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NPT) affects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outcomes. Drawing on constructivist scholarship on international norm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t of the NPT's effect in the case of Ukraine's nuclear disarmament. In the wake of the Soviet Union's collapse, Ukraine found itself host to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nuclear arsenal. Despite Ukraine's initial commitment to become a non-nuclear state, it proceeded along a difficult path toward NPT accession. Most controversial and directly at odds with the NPT was Ukraine's claim to ownership of its nuclear inheritance as a successor state of the Soviet Un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much domestic discourse about the fate of these nuclear weapons was embedded in the negotiation of Ukraine's new identity as a sovereign state vis-à-vis Russia and the West, the NPT played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role by outlining a separate normative space for nuclear weapons and providing the grammar of denuclearization with which Ukraine's decision makers had to grap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