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防务会议之诞生 对于根据帝国国防方针,陆海军膨大的增强军备之要求,日俄战争后之日本国家财政不堪负担。经过以陆海军之军备竞争为主要原因的多次政变,大正二年(1913年)二月,成立了山本权兵卫内阁。山本首相接受了政党的要求,不顾陆军之反对,开辟了即使是现役以外  相似文献   

2.
从需求角度考察欧洲各国的国防支出及军事贸易,从供给角度评估欧洲防务和国防工业基础,是准确判断欧洲防务政策走向十分重要的依据。一、国防支出2001年~2008年期间,欧洲37个国家国防支出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国防  相似文献   

3.
今后的十年,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关键十年。为了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调整国防费用, 增强国防实力。调整国防费用,包括适当提高国防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实际国防费绝对额,并适当调整国防费的内部结构。一、调整国防费用、增强国防实力——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当前,国际局势“缓和”的呼声,一声紧似一声;国内经济建设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什么还必须调整国防费用,增强国际实力? 1.裁减军备与军备竞赛。当前,世界上裁减军备的谈判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裁军谈判,一轮接着一轮。的确,苏、  相似文献   

4.
政策发布     
《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近发表了《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介绍中国的国防政策和近两年国防建设情况,再次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白皮书全文约3万字,分为前言、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武装力量、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国际安全合作、军备控制与裁军等部分,是中国政府自1995年发表《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白皮书以来,第4次发表有关国防的白皮书。  相似文献   

5.
2011年底大幅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以来,日本加紧防务政策调整,大力扩充军备,发展自主国防工业,高新武器纷纷亮相,日本武器在全球军火市场崭露头角,日本自卫队作战能力远远超出"专守防卫"范围,其谋求对外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复活军国主义的步子越迈越大。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则"调整防卫政策彻底放宽武器出口限制。2011年12月27日,日本政府决定大幅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为参与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际合作大开绿灯。日本官房长官藤村修称,"今后日本企业将可参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北约国家的武器研制和生产,有助于提升日本国防产业生产与技术,  相似文献   

6.
希特勒的军事经济专家格·托马斯将军所著《德国国防经济与军备经济史1918—1943/45》(德国哈拉德·博尔特出版社1966年版),系统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国防经济与军备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国外许多研究纳粹德国国防经济与军备史的著作几乎都引证这本书。我国史学界对纳粹德国国防经济史和军备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而深入研究纳粹德国国防经济和军备史又是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值此书中文版问世之际,特撰文评介。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由欧洲多国参与的A400M迎来首飞。A400M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军事合作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性能最先进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尽管超支和延期已引起了客户的不满,甚至出现取消订单的声音,但由于该项目是欧盟国家加强国防合作、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标志,预计各参与国会想方设法将其维持下去。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军队现役兵力只有约20万人,单单是守卫本土、欧洲和中东等传统势力范围都捉襟见肘,因此,英军不可能像美军那样对日本防务具有直接支援的作用。日英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走近,最现实、最可能的作用是提升日英双方在军备研发领域的合作潜力,提升日本国防工业在一些重点领域"闭门造车"的实力,如远程空空导弹、航空发动机和造舰技术等。开发新型空空导弹传统上,日本自卫队基本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军工技术合作的开展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为了做强、做大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中国军工企业需要学会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对外开放水平。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友好国家的防务技术合作关系,促进工业界的防务技术交流与合作。”本文对国际军工技术合作进行的分析对我们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防务     
正印法合研近程防空导弹美国《防务新闻》3月29日报道,欧洲导弹集团在印度国际防务展上展示了一款印度和法国合作的海军用垂直发射近程舰空导弹模型。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与欧洲导弹集团法国分公司将在印度联合研发和制造近程地空导弹系统(SRSAM),以满足印度海军和其他国家海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军事威胁形态与军事防御能力建构紧密相关,而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国防预算。分析2001年~2009年世界167个国家外部威胁、区域冲突对国防开支的影响发现:威胁来自海上的国家其国防开支需求会高于威胁来自陆上的国家;军事防御能力中的武器装备、军种结构对国防开支有正向影响;军事防御能力与威胁形态交互项对国防开支规模具有正向影响(未通过检验)。这表明大部分国家在建构军事防御能力时没有考虑国家的威胁形态,没有根据国家的地理特性配置适合的军种。事实上,区域冲突会使威胁形态与军事防御能力的关系更为紧密,从而使国防开支尤其是受陆上威胁国家的国防开支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低位运行,欧美各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总体复苏乏力。美国政权更迭、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等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冲击。各航天防务公司面对的不确定性持续积累,国内国际刚性约束不断加强,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经营分化成为主旋律。以美国为例,虽然其国防支出开始缓慢增长,但来自欧洲和新兴经济体的竞争者羽翼渐丰,均对美国  相似文献   

13.
戈米斯  季澄 《环球军事》2014,(10):68-69
3年多以前,英法两国围绕防务与安全议题签署了广泛的合作协定。综观欧洲,部分人士指责英法签署的《兰开斯特宫条约》将其他欧洲伙伴国和欧盟等排除在外。在英国国内也存在这样一种担心,认为英法新型伙伴关系将塑造出一支欧洲军队。与此同时,许多法国人警惕地认为,英法间协议的签署实际上将对更广范围内的欧洲防务政策成果构成损害。  相似文献   

14.
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在防务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与以往的美国政府相比,其防务政策具有十分强烈的经济色彩,主要表现在:强调确立“国家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战略观点;着力解决国防工业基础问题,确保国防基本需求;大力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实施五年军转民计划;积极推行“亚太合作参与战略”,为振兴经济拓宽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各个邻国争相增加国防开支,导致亚太军费开支即将超过欧洲,并促使美国将防务资源重新投向这一地区。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1年亚洲国家的防务开支为2620亿美元,略低于欧洲北约成员国的270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澳大利亚五国的防务开支占据了该地区总防务开支的80%。印度、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都在发展空海作战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19日,英国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首相大卫·卡梅伦发布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卫英国——防务与安全战略审查》报告,这是继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防务战略审查》后,时隔12年再次较全面地阐述新威胁环境下国防能力发展和三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世界防务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双重推动下,以及为应付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挑战,呈现出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特点。当前和今舌一个时期世界防务经济根本目标是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主要任务是反恐和防止核扩散。世界防务经济发畏要通过促进作战平台向信息化发展,实现防务技术和防务资源共享,加强高科技防务经济的国际合作与开发,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曹晓光 《环球军事》2010,(17):52-53
据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最新报道,波兰国防部准备分若干批次批量购买挪威康斯堡防务与航天工业公司(KDA)研制的最新型NSM反舰导弹,其目的旨在增强波兰海军岸防部队针对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进攻的岸基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4年的《国防白皮书》为标志,法国开始实施国家安全政策和国防政策的变革。1995年5月希拉克当选为法国总统后,法国政府对延续了近30年的戴高乐总统所确定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了调整,并以此为指导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力图实现法军的转型,促进法国军事现代化以及欧盟防务一体化,以便有能力对地区冲突、突发危机与国际恐怖主义做出更快速的反应。目前法国的军事转型正在进行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欧盟和北约的军事建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欧发达国家芬兰长期认为,一个小国的安全不应完全寄托于军备,而应建立在符合本国资源、由全民国防系统支撑的对外政策上。因此,经济国防思想同军事国防和民防一样,是全民国防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芬兰经济国防的目的是创造和保持一种能在战争危机和潜在危机期间满足人民和社会物质需要的战备和生产能力。其总的原则是将平时经济向危机经济、战时经济的迅速过渡。在芬兰,经济国防是全民国防中涉及面极广的一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