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而知其恶”与“知人善免”邹大勇唐朝宰相魏征在《遗表稿》中说.「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乡憎之见,所宜祥审。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魏征这里所说...  相似文献   

2.
人们将那种没有预见到事件发展结果而在事后评头论足者称为"事后诸葛亮",多少有些贬损的意味。然而,"事后诸葛亮"也是诸葛亮,只要他在事后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时能够说出个"道道"来,也是难能可贵的,至少可以启示后人对未来的把握,警示人们避免重蹈覆辙。《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作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总结,认识到自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篇中说道:“死间者,为进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之于敌。”其意思就是说,有意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双面间谍”。以色列的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也称“情报特殊使命局”或“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活动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  相似文献   

5.
提起赵括,人们不免想起“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但却徒能空发议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他在将兵守长平时,死搬教条,结果几十万大军为秦军所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死,成为天下笑谈。其实,这只是赵括兵败的原因之一,是他思维方式的机械性所致,属于智力、能力方面的缺陷,赵括的失败还有另一重要的原因,这在赵括母亲给赵王的信中讲得很清楚,当赵括带兵将要出发时。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因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①括母之言道出了他思想品德上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傲慢自负。他一旦当上将军,就面东坐着接受部下的参见,军中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只有4句24个字,却联系着两位伟人;它的沉浮,又深刻显现着几十年的政治风云。 我参军后的第一任班长姓杨,当过分区首长的警卫员,知多见广。1948年春节,班里组织晚会,每人都要出节目,唱歌、说笑话、出  相似文献   

7.
徐青林 《政工学刊》2005,(11):53-53
以前总认为赵括不能带兵主要是他只会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却不知道灵活变通的缘故。然而近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现赵括不能带兵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赵括之母在赵王派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即将带兵出征时,曾上书劝谏赵王:“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从赵母的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括不能带兵…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其用人为将之道,对当前我军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诸葛亮戎马一生,吸收与引进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多篇都是谈用人为将之道的。如《将苑》50篇和《便宜十六策》,大部分是论述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与管理的。其用人为将之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人才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并把政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将苑·知人性》一文中,诸葛亮指出:人才“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就必须揭开蒙在外表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9.
对当下有些年轻人来说,读书像时装潮一样,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流行色。今天是金庸,明天是琼瑶,后天又变成了尼采,随波逐流,根本不问自己的爱好,也不看自己的专业。古话说得好,"为学之足,固之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读  相似文献   

10.
刘美华 《政工学刊》2004,(10):18-18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我们的纪检监察、反腐倡廉工作,对待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也要首先预防于未然,其次应该挽救于始发,最后才是惩戒于既行。古人将不为财色诱惑所动的廉洁者,也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  相似文献   

11.
政治理论教学应当着力解决"兴趣不浓、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充分激发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热情上求效益;着力解决"说理不清、形式不活"的问题,在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水平上求效益;着力解决"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问题,在转化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成果上求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一忌消极被动。一些官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甚明确,在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的问题上,找不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在学习中或消极或被动:推脱逃避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盲目跟风者有之……其结果往往是徒有形式,白费功夫,收效却不明显。如此“劳”而无功、“学”无所获,既让人厌倦,又使人疲乏,更易滋长负面情绪而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没有坚定的信念不行,没有积极的心态也不行,“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对学习不但要有目标,还要有动力;不但要想学,还要去真学。二忌贪图安逸。“书山有路勤为…  相似文献   

13.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汉灵帝于是诏令何进,“大发四方之兵,讲武于平乐观下”。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研读《六韬》,“为写《申》、《韩》、《管  相似文献   

14.
孙机  杨萍 《军事史林》2013,(4):61-64
先秦时,车战是重要的战斗形式。战车数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此风一直延续到汉代。这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西方虽然有战车,但没有在奔跑着的车与车之间互相格斗的车战。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中国古车结构合理,足够灵活,能胜任车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廉政箴言     
廉则民爱,碑自立;贪则民弃,墓自掘。事无大小,公开则明;位无尊卑,廉洁则威。塘中偏有自洁莲,一尘不染;世上本无后悔药,三思而行。见人恶而自省,有则改无则警;见人善而自慕,外则敬内则从。  相似文献   

16.
话外音     
《兵团建设》2013,(15):55
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常思贫困,方无贪婪之念;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常思己过,莫论人非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德川家康不管活到什么岁数,总有太多思索、烦恼与迷惘。一个人如果失去这些,安于现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的完结。——渡边淳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30个基层支部贯彻执行纪律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的感到,新的纪律条令颁发以来,官兵学纪、守纪、用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但知纪不多、执纪不严、监纪不力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一)从严治军的思想基本确立,但知纪不多、生疏性大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把讲学习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增强知纪的系统性上下功夫。调查发现,不少官兵对纪律条令的具体内容知之不深,知之不细,知之不全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对近300名官兵进行问卷测试中,新的纪律条令共分多少章、多少条,有124人答不准;士兵处分的项目有哪些,有48人答不全;违反保…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之后,接着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目前…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钱大昕写过一篇《弈喻》 ,说的是一天他在朋友家看下棋 ,见一位客人屡次输 ,就讥笑他失算 ,总想指点几招 ,以为他不如自己。过了一会 ,客人请他下棋 ,刚下了几个棋子 ,客人就占了上风 ;快到中盘时 ,他就难以招架 ,而客人却轻松自如 ;终局结束 ,客人赢了他十三个子。从这件事中 ,引起了钱大昕一番感悟 :“人固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 ,平心而度之 ,吾果无一失乎 ?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 ;吾能指人之小失 ,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 ,何暇论人哉 ?”细细想来 ,非但下棋如此 ,用在做人上 ,亦是如此。俗话说 :“金无足赤…  相似文献   

20.
书法讲究起笔皆藏,无往不收;凡有所往,必先反之。这样写出来的字,线条有力而坚韧,丰满而有质感。正如老子所讲:"将欲得之,必先与之"、"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书法艺术实际蕴含的是含蓄蕴藉,韬光养晦,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人生智慧。书法之道是人生之道。书法重法度,楷书须点如瓜子捺如刀,隶书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提按转折毫不含糊,每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为人讲规矩,行如风坐如钟、小处亦不可随便,方正温良、乃于末节中见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