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闻天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本文试就张闻天在长征中的两点贡献做一论述。 贡献之一: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为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遵义会议简介 193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博古在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陈云与长征     
张军贤 《国防》2006,(4):69-71
陈云是我们党老资格的领导人。在长征中,陈云参加了遵义会议,代表党中央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为实现党的历史转折做了积极努力。后来,他又奉命退出长征,从川西秘密回上海,并远赴苏联汇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情况,成为最早记述和宣传长征的人。在红五军团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虽然不是军事家,但他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初期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许多重大军事决策,对人民军队的成长和壮大,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就张闻天的军事实践活动与历史功绩,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195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为毛泽东1964年11月题写。2008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管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  相似文献   

6.
李志新 《国防》2006,(9):80-82
毛泽东在谈到遵义会议时曾说“:那时争取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成的。”不妨让我们设想,如果遵义会议开不成,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又会怎样?要了解这件复杂的往事,还得从头说起。“三人团”成员周恩来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共领导人,他同毛泽东交往也有一段时间了,1923年底在广州他们就已相识。此后,周恩来在中央担任要职,成为毛泽东的上级。1928年中共“六大”后,周恩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1929年,由于在建军思想和原则上出现分歧,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周恩来在上海得到消息,…  相似文献   

7.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王秀林王稼祥(1906~1974),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从1931年起,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中共中央三...  相似文献   

8.
褚银 《国防》2016,(10):17-21
在红军长征途中,除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还有"通道会议"和"苟坝会议"也非常重要.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通道会议"就是这个伟大转折的起始点;而"苟坝会议"则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其不仅在法理上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意味着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贯彻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9.
遵义会议前我党在对待军队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上曾出现左倾错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我党开始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军队战斗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遵义会议以来75年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积极接收大批青年学生等各方面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加入我军。  相似文献   

10.
军事文摘     
红军长征时期军委领导人的变迁红军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以前,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朱德,副主席是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项英。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又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由毛泽东、周恩  相似文献   

11.
张闻天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文章、发出的指示和为中央起草的决议不仅为我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意见,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思想,从而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党我军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指导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已经离开我们整整30周年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遵义会议前后一段时期,周恩来身处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岗位,其军事实践直接与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在红军渡过湘江、局势仍然十分险恶的关键时刻,他客观分析形势,迅速从红军遭受的重大挫折中汲取教训,果敢支持、采纳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铸造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科学战争观念和杰出战略素养;在遵义会议上,他主动承担军事领导上的责任,坚决推举毛泽东出来领导和指挥红军,为实现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立下了不朽功勋;在率师转战中,他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练就精湛指挥艺术和顽强战斗作风;他始终以确保对敌作战的胜利为最高原则,眼光远大,意志坚定,坚持北上,同张国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捍卫了党和红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后,无论是党的瓦窑堡会议还是洛川会议,张闻天都有多方面的理论贡献,学界对此有较多论述。但对张闻天在1937年洛川会议前后关于持久抗战战略的思考,学界关注较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探讨李敦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  相似文献   

15.
红军时期陈云在军事斗争领域功不可没。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动员战争经济、保障军事后勤,为反“围剿”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分析游击区域的斗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发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方针,为当时正处于低谷的游击区武装斗争指明了方向;长征中他先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等职,直接参与了军事指挥,为协助中央实现战略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遵义会议这个中国革命重要转折的历史关头,他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投了重要的一票,并积极忠实地贯彻遵义会议决策和方针,在共产国际和世界范围树立毛泽东的威信,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袖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最早向世界全面宣传红军长征这一军事奇迹和英雄史诗,不仅在中国人民中树起了一座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丰碑,而且在世界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赴新疆建立统一战线,接应西路军余部入疆,帮助党保存和培养了这一部分经过千难万险、浴血奋战锻炼出来的精华力量。  相似文献   

16.
黄允升在《〈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一文中指出:《遵义会议纪实》(以下简称《纪实》) 在《文汇报》、《光明日报》刊载后,产生了相当影响。这是一篇不错的纪实文学,但其中有些情节严重失实:(1)书中写道:毛泽东在会上反驳凯丰时说:“《孙子兵法》我确实认真研究过”。事实上,毛泽东本人曾多次说过当时他还没有读过《孙子兵法》。(2)《纪实》中说:苏区中央局在讨论1932年6月21日《中央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与我们的任务的决议》时,“引起  相似文献   

17.
云南威信县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集结扎西,并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这个县人武部党委在新时期十分重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人武部收归时才调到人武部工作的党委书记、政委吉兆华,在部队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从事武装工作是新手,他坚持用邓小  相似文献   

18.
李志新 《国防》2006,(8):83-85
1976年,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接连不断的苦难已经将中国人的神经折磨得有些麻木了。因此,这年7月13日南京《新华日报》在第三版右下角登出的一条消息,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条消息全文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同志,因长期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在江苏无锡病故。张闻天同志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七十六岁。”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追悼这位三年前去世的伟人。追悼会由陈云主持,邓小平致悼词。邓小平高度评价“张闻天同志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是因为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做引导,有对陕北诸多有利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而这一切,都与遵义会议的胜利分不开.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迅速摆脱军事上的被动,战胜张国焘分裂行为.正确选择落脚点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提供了思想保证;三,遵义会议确立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能够引导红军走上抗日前进阵地;四,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能高瞻远瞩,正确分析和把握陕北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条件,率领红军走向陕北.  相似文献   

20.
遵义会议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恢复了红军作战的正确原则。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边界的赤水河上往返四渡,创造出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最终实现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