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凯 《东北后备军》2006,(10):14-15
一张桌子,一张床,外加两个大衣柜,这就是老红军严东江的家,七十年来他就这样简朴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而且在党和军队,在国家和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是因为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做引导,有对陕北诸多有利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而这一切,都与遵义会议的胜利分不开.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迅速摆脱军事上的被动,战胜张国焘分裂行为.正确选择落脚点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提供了思想保证;三,遵义会议确立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能够引导红军走上抗日前进阵地;四,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能高瞻远瞩,正确分析和把握陕北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条件,率领红军走向陕北.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红六军团、红二军团、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分别与黔东“神兵”、黔西北的绿林游民武装、黔川的哥老会、川康的袍哥土匪打过交道,或吸收改编或坚决斗争,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展的争取西北哥老会共同抗日的工作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减少了阻力,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8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是一次战略大转移: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抗日救国的民族夙愿;是一次组织大调整: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一次政治大考验:中国共产党重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原则;是一次灵魂大洗礼:中国共产党培育了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是一次军事大智慧:中国共产党展示了对敌作战的高超艺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从悲歌中开始、在凯歌中结束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民军队战争史和建设史上最艰险、最神奇的一页。其艰险,表现于红军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多次濒临险境绝地,在说不尽的艰难困苦的行军、作战中,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机;其神奇,则  相似文献   

7.
陈平 《兵团建设》2006,(12):52-53
70年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伟大胜利。历史长河飞溅着一朵小小的浪花——血与火的战斗中,有一位少年红军,他的名字叫郜晋英……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不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画卷和不朽丰碑,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最近有两位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却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为3700英里(约6000公里)”(凤凰网:《两英国人重走长征路称“长征”只一万多里》)。这对于两位英国先生来说是一个“得意的收获”,因此,李爱德还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两…  相似文献   

9.
南下代价 ——张国焘另立“中央”与红四方面军遭受重挫 对于中共中央要求迅速北上的电令,张国焘均置之不理。他一意孤行地要求红四方面军南下。 1935年9月15日,张国焘发布《红四方面军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17日,他又下达所谓“南下命令”:右路军中的第4军和第30军从巴西地区重返草  相似文献   

10.
论长征的准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34年 1 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关于长征的准备问题 ,说法不一。本文认为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 ,在军事、物资、组织等方面做了一些准备 ,决不是“仓促转移”。但同时由于在准备工作中犯了严重错误 ,因此准备工作又是很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1.
70年前,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万古流芳,内涵丰富。而团结精神则是其深刻内涵之一。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高举团结的旗帜,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得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和红军同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辉煌篇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并进而传承长征中的团结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党的旗帜下的紧密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必备前提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真挚朋友、国际知名的美国传记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通过在延安为期4个月的采访,对中国红军一些高级将领的国家、民族观念,放眼国际的视野,党性修养,政治品格,道德风范,军事指挥才能,带兵用兵习惯乃至个人生活爱好等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后写就的采访实录,以别样的方式诠释了长征胜利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不是按地图一个省一个省的行程加起来的,因为当时形势恶劣,行军路线迂回曲折,经常改变,按地图标记来计算是算不出来的。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是从日记中推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张帆 《东北后备军》2006,(10):12-13
前言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壮丽英雄史诗,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沿着先烈的足迹.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与奉献之歌。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通过深刻了解我党和我国人民为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而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又是一场新的长征,这条托起信仰圣火的红飘带,将担得起新长征路上全党和全民艰苦奋斗谋发展的激情动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刘志丹对红军长征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萋  文颖 《军事历史》2003,(5):54-5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为建立共和国的战斗中,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为此献身,1999年被中共中央军委列为36位军事家之一的刘志丹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牺牲于东征战场。刘志丹牺牲后,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对于他的功绩和品德,各方面都有不少研究,但他对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贡献仍觉研究不够。今天,在纪念刘志丹将军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吉林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我们见到了号称长征路上红小鬼的老红军唐克新。他昂首挺胸、步履稳健,充满了军人的气质。这就是我要采访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在他的家中,他向我讲述了他和他所在的七连长征途中一段艰苦卓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坚决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促成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领导红军坚持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把陕北根据地变成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前进基地。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红军长征中几次重大战役战斗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和顽强的抵抗,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役战斗,这些战役战斗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长征中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中的热点和争议问题的梳理,较详细地介绍了近20年来关于这些战役战斗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长征是我党我军军事经济工作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在既无“先行粮草”又没有后方依托,沿途地区经济落后,敌人围追堵故的情况下实施保障的。红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实行不同的军事经济政策,分别采用了征借、没收、缴获等保障措施,胜利完成了远征。长征途中红军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保障原则,是我们过好紧日子应该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最远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攻占60多座大小城镇,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