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实绩考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实绩考核标准比较笼统。目前,实绩考核标准过于定性和原则,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针对不同职务等级、不同工作岗位的实绩考核标准,在实际考核工作中不便于操作。一般是靠考核人员按个人的理解去把握,对干部实绩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靠直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绩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二)实绩考核内容不够全面。部队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全面建设、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是其内在规律。但实绩考核中,有些单位往往比较片面地以创了多少特色、出了多少典型、完成了多少任务等“显性”政绩论“英雄”。对那些需要投入…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军队干部实绩考评上,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标准过于原则,实际操作难把握。二是考评手段比较单一,信息采集不够丰富。三是考评不够公开透明,实绩评价欠公认。四是考用结合不紧,考核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建立健全科学的部队干部实绩评价标准和体系,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干部实绩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解决干部实绩考评“考什么”的问题确定评价要素要反映部队建设的客观需要,体现导向性。干部实绩最终要通过部队建设的成效来体现。评价干部实绩,必须以部队建设状况为镜子。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检验干部实…  相似文献   

3.
考核干部重点是看素质和实绩。素质表现为干部德才方面的基本条件,是干部取得工作实绩的主观因素;实绩是干部履行职责的外在表现,是主观改造客观的成果。所以,考核干部要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科学综合地分析德、能、勤、绩因素,既要重视对干部外在表现的考察,更要重视对干部内在素质的考核,防止和杜绝人为的一些模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考核干部的综合素质。干部来自群众,又生活在群众之中,能力强弱、水平高低、政绩优劣,群众心里最有数。对此,考核时要把原则交给群众,让群众评议干部。当然,群众和领导对一个人的评价,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有时会不一致。如  相似文献   

5.
知人才能善任,误识就会误任。搞好干部的选拔考核工作,应注重防止三种倾向。一、注重全面实绩,防止“一俊遮百丑”的倾向。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物化”表现,它把干部的内在素质转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为正确识别和评价干部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敖洪 《兵团建设》2004,(8):35-35,43
目前,考核干部一般都是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特别是注重政绩,而好的政绩历来是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如何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时,正确评价干部的政绩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全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德”,是立身做人、成就事业的根本,也是考察、选拔干部,特别是选拔团以上干部应注意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系统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干部的考察也是一样,如果顾其部分不计其余,或者重视表象的忽略潜隐的,就难免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因此,对干部“德”的考察,应注重用系统的观念去分析、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客观。一、既要看政绩,更要注重在问题和失误中考察“德”的延伸性。政绩无疑能凸现出一个领导干部“德”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我们考核、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政绩在一个人工作…  相似文献   

8.
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都是衡量干部优劣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两者不相统一的情况,即实绩明显突出的干部,能力一般;能力强的干部,工作实绩却平平。 一个干部的“绩”与“能”之所以会出现不统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工作实绩表现形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工作实绩,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领导岗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从工作性质来看,政治工作的“绩”显得“虚”一些,评价标准较为笼统,工作结果不仅抽象,而且难以量化,考核中对实绩也不易把握;军事工作则相对较“实”,标准清晰易量化,考核中对实绩也  相似文献   

9.
许向农 《政工学刊》2002,(10):51-51
如今政绩对一个人、一个单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绩是上级领导和机关考察部属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政绩 ,等于垒就了步入先进行列的梯石 ;有了政绩 ,就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而 ,政绩并不都是像 1+1=2那样简单和显而易见的 ,政绩不一定就是“真绩”。要真正看清政绩 ,也需要火眼金睛和一套识别真伪的硬功夫。看清“真绩”要有较强的甄别能力 ,不被浮夸虚报蒙住眼、塞住耳 ,铲除“干部出数字 ,数字出干部”的痼疾。许多政绩是靠听汇报得来的。有的干部汇报时头头是道 ,弄几个“四六句”开头 ,然后左一个一二三 ,右一个四五六 ,把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考核标准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要紧紧  相似文献   

11.
杨林 《政工学刊》2008,(3):40-4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政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此,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的考核工作,真正把政治强、本领高、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的考核工作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 ,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深入贯彻这一精神 ,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 ,我们结合干部调整配备工作实践 ,就如何重实绩重公认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形成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第一 ,干部的德才表现集中反映在工作实践中 ;必须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注重在部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公正准确地评判干部的实绩 ,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基础。但由于受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 ,加之一些单位又缺乏科学…  相似文献   

13.
将有改革开放政绩作为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和条件,与我党一贯坚持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是完全一致的,是我党使用干部原则在新形势下的具体化。要大胆起用有改革开放政绩的人,必须对其政绩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冲破“左”的禁锢,排除各种障碍;必须“敢”字当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相似文献   

14.
提高干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必须自觉矫正考核视角,强化考核在干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增强考核目的的导向性;注重规范考核标准,构建以实绩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增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积极改进考核方法,拓展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强化考核者素质培养,提高正确考核识别干部的能力水平,增强考核评价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政绩”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地方的领导干部来说,科学评价政绩,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即要把人口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部队领导干部职责使命特殊,工作岗位特殊,在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套用地方的标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部队领导干部的政绩呢?江泽民同志指出:“基层过硬是最好的政绩。”这个论断为科学评价部队领  相似文献   

16.
个别谈话是考核干部的一种基本手段,是多方搜集考核对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渠道。考核人员要想从谈话中获得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注重谈话方式方法,而"问"的技巧至关重要。要想使干部考核中个别谈话取得实效,需注意把握好"三问"。一、"闲问"——使人"愿谈"。闲问是指在正式谈话前先闲聊几句,问些闲话。看似闲话,但对提高谈话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开好头,做到一见如故。考核中时常遇到,有些初次或很少参加过谈话的同志,由于  相似文献   

17.
信息窗     
双轨制考核专武干部湖北随州汽车改装厂党委采取双轨制考核专武干部:即企业党委和科室同时参加考评专武干部的出勤和政绩,并将之与工资奖金挂钩。经过一年试行,极大地鼓舞了专武干部的工作热情。(张永光) 设置武委会常设办公室全国第一个武委会常设办公室今年初在四川乐山市成立。办公室  相似文献   

18.
谈心是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的一种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日趋丰富的今天,谈心仍然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搞好经常性谈心活动,做好一人一事工作,是干部骨干必备的基本素质。实践中,谈心活动应做到“十要十忌”。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今年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坚决防止和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贺国强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于那些不事张扬、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以褒奖和重用;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政绩平平的干部,要果断予以调整;对投机取巧、好大喜功、制造虚假政绩的干部,要坚决查处。  相似文献   

20.
昊金 《政工学刊》2011,(8):80-80
读学刊第7期《出人才是领导干部的重要政绩》一文,感触良深。选好用好人才,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凭良心、辨真才、出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