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从字面看,它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背后不负责任的议论。在农村,人们常称之为"老婆话",这足可见闲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按理说,闲话本应是传于某些"老婆嘴"或"漏斗嘴"之间的事,是一些无聊人士的"专业",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某些基层领导同志竟然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说"闲话"。"闲话"在二人之间是糖衣炮弹,你推来我推去;"闲话"在三人之间是"调味剂",你们调盐我加醋;  相似文献   

2.
国人向来喜欢评优,因为"优"使人产生信任感、优越感,人们便自然地向"优"看齐。毋庸置疑,适度的评优对人们积极工作,奋发向上会有促进作用,但有的"评优"就夹杂了许多伪劣的成份,令人忧虑。一是评优变成了轮流坐庄。一些单位在评优时,为了减少矛盾,无论工作好坏,成绩大小,轮流坐庄,"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虽然皆大欢喜,却失去了评优的促进作用。二是评优变成了利益均沾。你拿"质量奖",我得"安全奖",你评上"先进工作者",我评上"先进生产者"。于是乎,人人头上有桂冠,优秀成了一般的,不优秀的也照样获  相似文献   

3.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心愿。 作为"心理空间"的"当家的",我也有一个新年心愿,期待朋友您和我一起去实现。我想,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 每个人在成才中,都会拥有自己的成功"秘笈,"。你的烦恼,也许正是我,曼他刚刚经历过、总结过的;你的经验,也许正是我、是他此 刻苦苦追问着,寻找着的。为什么我们不说出来,向彼此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可以么,亲爱的朋友们? 这就是我的新年心愿:建一座心灵的家园,一座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的心底的最温暖的港湾。 --本栏主持人:李芸  相似文献   

4.
看着他肚子上的"救生圈",我感叹道:班长你不要练了,你有腹肌,只不过是被肉挡住了。爱忽悠、爱吹牛、爱看小说、更爱DOTA。是"圣斗士",也是报务员。他不是独孤求败,只是名中带剑,他叫刘剑,连队人都戏称他老刘,他是我们无线台话务班长,关于他的名字还有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由来:"我爸爱看武侠小说,所以给我取名一个‘剑’字。"老刘23岁的年纪,13岁的心态,性格乐观、开朗,丝毫不摆班长的谱,走路蹦蹦跳跳像兔子。他会给我们讲述当年体重80公斤的"辛酸史",也会时常摸着肚子立志要塑造八块腹肌回  相似文献   

5.
时下常听到这么一句"你内心还不够强大啊",细细品味,蕴意无穷。时下,"内心强大"这四字很给力,走红日常用语,成为网络热词。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竞争"等早已成为社会的主题词。在这背后释放出的是一股股强大无比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让人们喘不过气来,但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进步。压力与社会发展共生,这是规律,我们谁也躲不过、避不开。每个  相似文献   

6.
小帅,你真帅     
他是"90后",思想活跃,桀骜不驯且个性张扬;他又不像"90后",在他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80后"成熟与稳重的影子。小帅是我们的班长,在军校里他一个90后带着一群so后,让人眼红,却又不得不佩服。记得在一次军事地形学外出作业中,小帅所在的四人小组迷了路,当时天已经黑了,每个人都又饿又累。  相似文献   

7.
"余苏林,一个没有显赫地位的普通战士,孜孜不倦,依靠自身努力在军队防化科技领域做出了非凡成就,精神可嘉,当刮目相看……——军队科技评审委员会专家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做出超乎人们想象的事情。我真正开始理解这句话,是从见了余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终身常伴的现实课题,学会学习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人生命题。毛泽东曾指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对军队而言,学习力就是战斗力,学会学习应是军人学文习武之根基。像蜜蜂酿蜜那样博采众长。"小蜜蜂,嗡嗡嗡,飞到东来飞到西",蜜蜂总在不停地奔波忙碌,采集无数花粉,最终酿出甜美的蜜汁。"取它之粗粝,化己之精粹",正是蜜蜂的可贵之处,"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我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雾霾的肆虐,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戴口罩已不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是成为不少人出门的"标配",就连不少官兵外出或驻训也跟着"赶时尚"。面对材质不同、色彩多样、形状各异的口罩,你真的会选戴吗?笔者随机调查发现,有43.6%的人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戴口罩,76.3%的人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戴什么样的口罩,52.8%的人不知道如何正确戴口罩,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口罩戴多久需要更换。笔者跟随大连疗养院第406医院的医疗队巡诊时,询问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试卷给出的材料耐人寻味,富有哲理:"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真理,不在心外;创新,源自心灵。如何抓住心灵的微光?不仅需要高考生临场思考,也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兵团建设》2013,(8):32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兵团有260万各族干部职工群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全国党刊研究会、当代兵团杂志社共同举办2013年"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一、活动主题: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二、活动内容:在全兵团范围内,寻找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些故事,都有那么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就像我所说的我的"2+1",它就是影响我生活的两部电视剧和一本书——《血色浪漫》、《血染的风采》和《狼牙》。为什么说它们影响了我呢?是因为它们在我心中占据很深的感情,也正是因为它们,才使我走上了现在的生活道路,这些事还得从四年前讲起。  相似文献   

13.
“土”班长     
提起班长潘振湘,还得从我新兵入伍时说起。班长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土",刚到新兵连时,很多人来欢迎我们,中间一个黝黑不出众的汉子成了我的班长,与我心目中的威武挺拔相差甚远。我一看心想:这班长也太"土"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班长却视而不见,只是忙着安置我们。班长没过多久就在我们面前好好的"土"了一把,几名新战士因为环境不适而水土不服,全身长满疙瘩,连服几天药也不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正不知从何时起,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不变的守候。我喜欢读"屯垦史话"、"兵团档案"栏目,一篇篇真实纪录兵团这一支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屯垦大军的文章让我感动,也引我深思。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原中默默付出、屯垦戍边,铸就了可贵的"兵团精神",激励着我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踏实做事、真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麦克风",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和对事物、现象的看法;每个人既是海量信息的制造者,又是海量信息的潜在影响者。职工传播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快速传播信息,有效地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兵团建设》2012,(23):15
主持人语: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中国梦",引起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这"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这"中国梦"里,有航空母舰和北京奥运会,更有普通人生活中的希望和尊严。"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的讲话把"中国梦"的内涵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  相似文献   

17.
光电风云录     
正上世纪80年代的军校课堂上,电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说大大地超越了时代主流。这是防化专业的特点,防生化武器、防核的实战情境因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真实体验,大量危险的或是稀缺的器械也不可能供每一位新学员实操。每个院校都有电教部门,但防化学院电教中心的异军突起可说是使命使然。几十年过去,设备早已"鸟枪换炮",解放军防化学院当年的"电教中心"也改为"信息管理中心"。电教人的面孔变了、阵容变了,灵魂却没变。  相似文献   

18.
《兵团建设》2014,(5):43
正我在大学赚的第一笔小钱是这样得来的。大一时,"十一"长假期间,我去了"长沙世界之窗",玩得还算尽兴,很多学生都去了。当时我就想,这么多学生,我能不能在学校组团呢?组团应该有团体票。于是,在回去之前,我到售票点问怎么买团体票,售票员让我到市场部去问。我到市场部一问,当时就笑了,因为,学生团体票每人只要41元(但要30人以上组成一个团),而一般的票每人要75元。就这样,我在学生旅游市场上迈出了第一步。"十一"长假期间,我组了十多个团,从每个学生身上赚10元,共赚到了3000余元。后来的几个"十一"长  相似文献   

19.
我知道,就算当了班长,我也是一名战士,和以前一样但是也不一样的战士……我是新兵三班的班长,一名下士班长,半个小时之前,才被授的衔,我以前的班长还是叫我"新兵蛋子",士官队伍里的新兵。班长说我穿士官的衣服很帅,有他当年的"英姿"。这样的玩笑,他以前是很少和我开的,但是现在我和他一样了,我也是班长了,用他的话说,我也有了自己的"队伍"。上午8:30站在队伍前,我不慌不忙地下达课目和训练内容,可心里却一直在打鼓。以前队列训练,我们一群新兵都很羡慕班长,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我的家庭及入伍经过我家乡是贵州凯里炉山洛棉村,我家世代都是山里种地人。父母生了我们兄弟三个,因为家里穷,兄弟三人都没读过书。我去当兵是在1938年的秋天,正值家乡收割稻子。政府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原本抽中的是我二哥。我二哥因为刚结婚不久不肯去当兵,就躲了起来,没有办法,只有让我顶上去。那年我才16岁。部队走的那天我也没有告诉家里,我怕妈妈知道要哭的,就悄悄地走了。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贵阳,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路上就病了,得的"打摆子"。有一个老乡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