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2.
蛙女新传     
在四川彭山县,有这样一位农家姑娘:摆着“金饭碗”她不端,偏要往牛哇泏畔钻;给她“农转非”她不干,甘愿在农村吃一辈子“农家饭”;攒了万贯钱财,她舍不得花,却要给众人去搞“发家”……。她就是被人们誉为“金凤凰蛙女”的四川省彭山县观音乡青年女  相似文献   

3.
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中,红军各部队共有几千名女战士行进在品斗行列中。她们中有的原在中央和部队机关工作,有的是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领导骨干,有的是为向新区转移储备的妇女干部。在中央红军中,她们大多数被编在干部休养连;此外,还有少数女战士。在其他部分红军部队中,女红军有干部、机要员、护理员、炊事员等,有成建制的,也有分别编在部队各单位,没有单独编队的。如妇女独立团、妇女工兵营、宣传队、运输队、军医院、剧团,粮食局、被服厂、制鞋厂等。红二十五军有7名红军女护士,被人称为“军中七仙女”。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最多,有几千名。她们在党的领导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一步步走过了万里征途,在长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人民军队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上建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70年前,有数以千计的红军女战士走上漫漫长征路。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战士王新兰。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称为地球上一条永恒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上的女兵——长征中的女红军,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承受着比男红军更多的艰难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和部队一起行军作战,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雪山、草地里跋涉,与生命的极限进行顽强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作为一部红军用火与血写成的历史纪录,其本身不仅饱含着红军英雄们在饥寒交迫且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下,爬山涉水、斩关夺隘所经受的苦难和表现出的威猛,而且还深深地体现出了一种“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定信念、奋勇拼搏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等。这种“长征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和红军的本质特征,只是在红军长征特殊背景下表现得更鲜明、…  相似文献   

7.
去年5月上旬,一位在江西兴国县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苏区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健在的不多了,特别是苏区战争年代红军宣传队的“红军女歌手”仅剩一人。 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我们:必须尽快拜访这最后一位“红军女歌手”,记录下她的音容笑貌和自强不息的坎坷人生。否则,愧对长眠大地的兴国籍23179位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8.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有的说六次会师,有的说七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在江西重溪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会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甘泉会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9.
民政部门的朋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中央苏区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健在的不多了,特别是苏区战争年代红军宣传队的“红军女歌手”仅剩一人,她的名字叫谢水莲。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我们,必须尽快拜访这最后一位“红军女歌手”,记录下她的音容笑貌和自强不息的坎坷人生。否则,愧对长眠江西大地的兴国籍23179位革命烈士!(一)从村民口中得知:谢水莲已年逾八旬,身体不太好,目前,每月只有“家属生活费”108元、“苏区干部”补助费120元。因此,女儿们经常接她到家中去住一段时间。在井冈山黄洋界下的一个小厂家属区内,我们见到…  相似文献   

10.
女民兵石利军去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消息,轰动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设公司近万名职工。同行姐妹们兴高采烈地说:“焊工行业里出了个‘女状元’这是吉化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我给李奶奶织条头巾。”“我给李奶奶买盒大蛋糕。”今年4月的一天,浙江武义县俞源乡钟森畲族村的畲家女民兵们,正筹划着给红军遗孀汉族老大娘李秀云生日祝寿。李秀云,原住在离村三里的坑底山头铺上,她的丈夫、老红军潘  相似文献   

12.
“革命日常”是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维度,展现了中共革命的繁难性与曲折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红军没有稳定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来源,其“革命日常”大多处于极度匮乏的艰难状况。红军着装没有统一的军事制服,其材质粗糙,样式简单,极为朴素,几乎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两样;红军的饮食,就地取材,粗食淡饭,艰苦至极;红军的住所,破窑土炕,少铺无盖;红军的交通,毫无现代交通工具,马匹极少,全靠步行。尤其是被敌军追击、围剿和行军作战之时,红军常常处于缺衣少穿、饭水难求、草行露宿和缺医少药的艰难状况。但陕甘边红军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指战员始终坚守着不畏艰辛、自力更生、与民共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解决了“革命日常”中的难题,展现了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也蕴含着中共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丰富的人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伴随她72年,走过风雨历程的“红军盆”。每每听着母亲讲述“红军盆”的故事,我就好像走进一个凝重而又辉煌的红色岁月,陶醉在“红军盆”的光泽里。  相似文献   

14.
《兵团建设》2006,(9):36-36
两年前,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长征路,并且出了一本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走的时候用GPS做了精确测量,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没有过去说的2.5万里那么长。那么,70年前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里路?摘自《党员文摘》的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15.
长征的胜利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红军将士临危不惧,百折不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政治信念是红军将士排除万难的原动力.一、崇高的理想教育人.为革命的理想,为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这是红军长征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党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忽视对红军官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崇高的理想教育人,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杨成武在《忆长征》中这样写道:“信念——对事业,对革命,对北上抗日路线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个信念鼓舞着我们忍饥寒,以致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在所不借.”这充分说明,崇高的革命理想在红军将士中扎下了根.二、坚定的政治信念鼓舞人.红军长征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过彝区探讨中共冕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彝区途中的“彝海结盟”,是红军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范例。30年代的书刊记述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但限于当时外界对四川彝族奴隶社会知之不多,“彝海结盟”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颇带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先后走出了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红军中惟一的女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政治处主任华全双等. 然而,还有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红军女将领却鲜为人知,她就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第二团团长、西路军第五军军需副处长陶淑良.至今,陶淑良所在家乡没有为其树碑立传,只是民国末续修的《陶氏宗谱》和旺苍县木门寺有少许记载,还有张国焘卫队长何福圣的回忆及一些个人追忆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唐立 《东北后备军》2006,(10):15-15
我们采访最后一位老红军叫石廷杰。提起长征那段历史,老人泪流满面。边讲边不停地自责自己。他说,长征胜利七十年了,我内疚了七十年,在长征的路上,我没有兑现向一位小红军母亲许下的承诺。  相似文献   

19.
杨涛 《政工学刊》2006,(11):6-8
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主要是红军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从政治、思想、精神、心理诸领域、诸层面展开对敌方军队攻击、对红军官兵激励以及对民众施加影响的一种作战样式,它既独立开展任务,也依托和配合武力打击进行。长征中红军所进行的政治作战行动,不仅大大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而且为从认知上彻底征服强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研究长征中红军的政治作战,对我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中的政治作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长征中红军政治作战的实现途径。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不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画卷和不朽丰碑,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最近有两位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先生,在重走长征路后却声称:“‘长征’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2/3,大约为3700英里(约6000公里)”(凤凰网:《两英国人重走长征路称“长征”只一万多里》)。这对于两位英国先生来说是一个“得意的收获”,因此,李爱德还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要说二万五千里,也许就得把当时红军第二、第六、第四方面军所走的路程加在一起。”(《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